《加速度》教学设计(精彩4篇)

《加速度》教学设计 篇一

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加速度这一概念。加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速度的概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首先,我会通过实际的例子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例如,让学生想象一个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的过程,让他们观察汽车速度的变化,并思考加速度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加速度的含义。

接下来,我会通过数学公式来介绍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运动问题,让他们利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加速度。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加速度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此外,我还会进行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感受加速度的存在。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利用斜面和小车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斜度下的加速度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加速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加深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最后,我会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来检验学生对加速度的掌握程度。这些问题既包括计算题,也包括分析题,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速度的概念,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加速度》教学设计 篇二

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加速度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速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首先,我会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加速度的概念。例如,让学生观察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让他们思考物体下落时速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出加速度的概念。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加速度的含义。

接着,我会通过图表和实例来讲解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速度-时间图表,让他们通过斜率的计算来求解物体的加速度。同时,我还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会进行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感受加速度的存在。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和小车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加速度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加速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加深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最后,我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我可以让学生研究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加速度变化规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思考来总结规律,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加速度的概念,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加速度》教学设计 篇三

  【学生状况分析】

  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迈上高中门槛的初中学生来讲,实在是太抽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涉及到运动多少路程、位移,运动有多快?很少碰到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的现象,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中是不会自发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教材教法分析】

  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机械振动、电磁场、能量守恒、动量定理等内容都涉及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它讲清讲透是不可能的事,使学生心理上自动接受并运用,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充分挖掘书本的素材,如图像、表格、数据;尽最大努力搜集与速度变化快慢有关的现象,引起学生重视加速度的概念;采用演示、类比、比喻等一切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速度变化是有快慢之分的,理解加速度的含义及物理意义。

  2、知道加速度单位的符号和读法,会用公式a=ΔV∕Δt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使学生了解物理推理过程的逻辑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疑点:加速度与速度之间有关系吗?加速度在减小,速度反而有可能增大吗?

  【教学方法】

  演示、类比、比喻,分析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下面做一个实验,请大家观察现象,让玩具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第一次斜面坡度小,第二次斜面坡度较大。

  问:两次小车各在做什么运动?两次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可能有很多种情况,例举以下三种:

  1、斜面倾角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小车从倾角大的斜面滚到末端,所用时间较少;

  3、小车从倾角大的斜面滚到末端,获得的速度较大。

  师:对学生的回答都应进行鼓励,并肯定是对的,经过提示、点拔,得出两次物体滚下时,速度改变的快慢是不一样的结论,这个结论与本节课内容有关。

  物体的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师: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

  师:请同学们听好下列所描述的运动现象,并进行回答,以唤醒学生的记忆。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板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师: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师:小黑板上所列的是四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它们都是同学们所熟悉,身边发生的事。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速度改变最快,谁速度改变最慢。

  方法一:比较甲、乙它们经历的时间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3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20m∕s,经过类比后,得到乙速度改变较快。

  方法二:比较乙、丙它们的速度变化量都为20m∕s,但所用的时间不一样,进行类比后,所用时间越少的,速度改变快。

  方法三:比较甲、丙,它们的速度变化是不同的,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那么如何比较呢?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速度的变化量,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师:通常情况下,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物体所用的时间不一样,速度的改变大小也不一样,此时,我们都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即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则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师:通过以上的比较,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的时间,可以反映出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a=ΔV∕Δt,且ΔV=V2—V1

  师:解释V1与V2的含义,另外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也叫速度的变化率(见P31科学漫步)。公式出来后,单位也确定,它是一个复合单位,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以及读法。

  3、单位:m∕s2还有cm∕s2

  师:下面请两个同学把小黑板上的甲、乙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师: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1、5m∕s210m∕s20、2m∕s20。

  问:请同学们想一想:1、5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学生讨论后,师生在一起得出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出加速度的方向?下面以典型例题进行说明: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 s。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师:(大声讲出)三个学生的答案都不对,以引起学生关注解题过程。

  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未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则ΔV=—15m∕s∴a=(—15)∕(0、1)m∕s2=—150m∕s2。

  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m∕s2,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并且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叫匀变速运动。引导学生阅读P30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继续例举一些有趣的实用的例子加以介绍,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热情)

  师:加速度是恒量车辆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车的加速度不是想有多大就有多大,它是受发动机功率、车体质量、传动机构等因素决定的。下面例举三种世界名车速度从0到100km/h所用的时间,看一看说明什么问题?

  奇瑞轿车: s新奥迪A84车:7s宝马车: s。

  问:1、如用这些车作赛车参加百米赛跑,你希望驾驶哪一辆?为什么?

  2、如果这些车以相同的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突然前面遇到障碍物,哪一种最有可能不会撞到障碍物上,为什么?

  师:国外有一种终极豪华跑车,名字叫Murcielago(咆啸的公牛),它的速度从0变为100km/h只需 s,当你驾驶这头咆啸的公牛车绝尘而去时,强劲的冲击力必须

  使热血沸腾,终身难忘。

  生:神情激动,满堂笑声。

  师:从公式上可以求出a的大小方向,我们也可以从图象上知道物体的加速度。

  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图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结合初中函数图象知识很容易得出,直线越倾斜,加速度越大,图象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加速度。

  对加速度a的进一步认识:

  师:下面出一些判断题,请同学们回答对与错,对错误的,举一例子加以说明:

  1、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物体加速度就越大。

  2、物体的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不可能为0。

  3、物体的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可能在增加。

  师:对于第3题,结论是对的,同学们一时可能很难理解,举这样的例子进行类比。例如:猪场里刚生下来的小猪,第1天体重增加1000克,第2天体重增加900克,第3天增加700克,那么,前3天小猪的体重一直在增加吗?每天增加的程度一样吗?

  生:体重一直在增加,增加的程度在变小。师:“增加的程度”相当于加速度,“体重”相当于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在减小时,速度反而有可能在增加,以后在学过动力学知识后,对此会有更深的了解。

  生:露出满意的神情。

  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在于意义不同,前者是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后者是描述运动快慢。对于直线运动,计算时一般要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把方向用正负号来表示,便于进行矢量运算,那么加速度的方向才不会出现错误。

  教学效果评估:

  在多年的高中教学中,每一次上完这一节课后,本人总是对本节内容进行摸底测试,发现对采用本教案进行教学的班级,要比用普通方法进行教学的班级效果要好得多。这学期,在高一(6)班采用本教案教学,在高一(7)班进行普通方法教学,然后用试卷(满分50分,时间45分钟),进行测试,前者及格率达到82%,优秀率为48%;后者及格率为45%,优秀率为9%。成绩只是反映了某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采用本教案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加速度》教学设计 篇四

  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司南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向心力,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及向心力的来源

  (2)通过实验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能运用向心力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向心加速度及其公式,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向心力F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教材分析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是司南版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本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的应用作必要准备。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 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rω2或a=v2/r,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在传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只是表面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将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设置情景

  教师做“水流星”实验,并设下疑问:为什么盛水的杯子以一定的速度做圆周运动,水不从杯里洒出,甚至杯子在竖直面内运动到最高点时,杯口已经朝下,水也不会从杯里洒出来?

  [在课堂上创设真实可见的物理情景,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把生活与物理联系一起的习惯。]

  2、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匀速”的含义是什么?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不为零。那么物体所受的外力有何特点?加速度怎样呢?指出:这两个问题即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即可自行解释前面小实验的因果。

  [采用这样的导入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将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讲授的新内容产生迫切求知的欲望,主动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知识的整体感。]

  二、向心力

  1、实验探究“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运动”。

  (1)、步骤

  ①一个小球,拴在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态

  ②用手轻击小球,观察绳绷直前后小球的运动情况。

  (2)、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①绳绷紧前,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②绳绷紧后,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3)、通过讨论得到:

  ①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始终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

  ②向心力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是变力。

  ③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这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通过亲身感受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讨论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课件展示动画:(1)圆锥摆 (2) 物体相对转盘静止,随盘做匀速圆周运动 (3)汽车转弯 (4)卫星绕地球运行

  3、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对以上四个圆周运动实例的分析得出向心力的来源可以是某一个力(重力、弹力、摩擦力)或几个力的合力,也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

  4、应用:学生尝试解释“水流星”的实验现象。

  [向心力的来源是学生在本章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用多媒体呈现直观刺激材料,易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 圆锥摆等现象中,物体都做圆周运动,具有运动方面的共性,由此启发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寻找受力方面的共性,使学生经历了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可能将向心力当成独立的一个力,教师此时应特别指出:受力分析时, 不能多出一个向心力。且①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②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物体并非是所受到的合外力。]

  三、 向心力的大小

  1、 实验探究:感受向心的大小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钥匙串、橡皮擦、笔、细绳等动手实验并感受向心的大小。

  (1)让学生用细线联结钥匙串、橡皮擦、笔等,然后拉住绳的一端,让钥匙串、橡皮擦、笔等尽量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转动的快慢、细线的长短多做几次。

  (2)引导学生猜想: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角速度、半径有关。因此在探究向心力大小实验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一问题。

  [该小实验在此做了改动,与课本上的不尽相同。做该实验时学生的感受更直接,更易操作。提醒学生实验时应使物体尽可能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这样绳的拉力近似等于向心力。]

  课件展示:

  2、 实验探究向心力大小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介绍向心力演示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实验过程

  ①质量不同的钢球和铝球,当它们运动的半径r和角速度ω相同时,比较向心力的大小

  ②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运动半径相同,观察向心力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③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保持小球运动的角速度相同,观察向心力的大小与运动半径之间的关系

  (4)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质量比值(m1:m2)半径比值(r1:r2)角速度比值(ω1:ω2)向心力近似比值(F1:F2)123

  (5)实验结论:

  ①实验表明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大小为:

  F=mω2r (式中F表示向心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ω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r是所做圆周运动的圆周半径。)

  ②应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上述公式可变形为:

  F=mv2/r (式中v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对于控制变量法学生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因此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并提出猜想后通过演示实验师生一起探究最后得出向心力大小的关系式。在介绍向心力演示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时教师可结合传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传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思考怎样控制角速度不变。当学生明白这一问题后,教师的演示也可换成学生的演示。不然,台上的忙得不亦乐乎,台下的却不知所以然,纯看热闹。]

  四、向心加速度:

  ⒈ 定义: 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

  2、物理意义: 它是表示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3、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1)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的表达式————a=ω2r。

  向心力的大小还可以用F=mν2/r来表达,同样向心加速度也可表示为——a=ν2/r。

  (2)方向:与向心力的的方向一致。沿半径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4、动动脑:a=ω2r、a=ν2/r ,a与r究竟是成正比呢,还是成反比?

  指出:当w一定时,a∝r

  当v一定时,a∝1/r

  5、课本例题:在航空竞赛场里,由一系列路标塔指示飞机的飞行路径。在飞机转弯时,飞行员能承受的最大向心加速度大小约为6g(g为重力加速度)。设一飞机以150 m/s的速度飞行,当加速度为6g时,其路标塔转弯半径应该为多少?

  六、小结[在小结中需给学生指出,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虽然是从匀速圆周运动中推导出来的,但这些公式对变速圆周运动中求某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也适用。]

  七、作业:P72 3、4、5小题

  设计思路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学生对于向心力一直很难理解。为了突破重点,难点,本节课本节首先通过创设真实可见的物理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来感受向心力。当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进一步提出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再让学生动手完成感受向心力大小的小实验后做出猜想,然后借助了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从而得出了向心力公式。接着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让学生明白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改变。

  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落实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导学”的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人人参与,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活跃学生思维,并在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结合演示实验,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辅助教学,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是一节科学的、操作性很强的教学设计案例。

相关文章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4篇】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阎良区第二小学孙小红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容积等有关知识后进行学习的,这部分知识...
教学资料2013-07-01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4篇】

反比例函数1教学反思(实用3篇)

数概念教学如何设计?在螺旋式课程的安排下,新课中预料不到的问题会忽然出现,在课前应该提前考虑学生知识可能衔接问题、支撑新课的基础学生遗忘的程度,课中及课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等问题我...
教学资料2013-01-09
反比例函数1教学反思(实用3篇)

推敲教学设计【精彩3篇】

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推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
教学资料2015-08-05
推敲教学设计【精彩3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
教学资料2014-01-09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

教科版六年级下《小屋》教学反思(通用3篇)

《小屋》教学反思 《小屋》是一篇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文。作者王立春通过对童年居住了12年的小屋的美好回忆,表达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童年生活得难忘之情。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
教学资料2018-05-06
教科版六年级下《小屋》教学反思(通用3篇)

大学转专业申请书(通用6篇)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申请书频频出现,写作层面上,申请书下级向上级的行文方式。那么一般申请书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转专业申请书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
教学资料2012-05-04
大学转专业申请书(通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