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最新6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杨修之死》这一历史事件,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背景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讨论。下面将介绍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遭遇;

3. 探讨杨修之死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杨修的生平和事业;

2. 杨修与司马昭的关系;

3. 杨修的死因和后果。

三、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结合案例分析;

2. 小组讨论和展示;

3. 角色扮演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引导学生思考杨修的遭遇和性格特点;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杨修之死的影响和意义,展示结论;

4.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杨修、司马昭等人物,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人物关系和情感。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2. 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杨修之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收获。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还可以深入思考和讨论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思考能力。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杨修之死》是历史上一段备受争议的事件,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道德、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讨论。下面将介绍另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遭遇;

3. 探讨杨修之死背后的政治阴谋和道德困境;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二、教学内容:

1. 杨修的生平和事业;

2. 杨修与司马昭的关系;

3. 杨修的死因和背后的政治阴谋。

三、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结合案例分析;

2. 辩论和讨论;

3. 小组合作和展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引导学生思考杨修的处境和选择;

3. 辩论: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探讨杨修之死的背后政治阴谋和道德困境;

4. 小组合作: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遭遇,展示结论。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在辩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观点;

2.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收获;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还可以思考和讨论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选择和人性困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

  1、 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2、杨修的“真知——”可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看出来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Ppt出示:破解门中“活”、破解一合酥、破解“鸡肋”口令、破译操梦中杀人真相、破译操试子才干、破译操问军国大事。

  师: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能,还料事如神。所以后人有诗赞曰:

  Ppt出示: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3、真知?真不知!

  师:难怪夏侯惇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是啊,“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可真算曹操的知己。然而曹操却对这位知己动以杀心,最终杀掉了他,徒留后人很多感慨。如此说来,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吗?

  生答:不知

  师:何以见得?

  1、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对于杨修的多次犯忌,曹操有怎样的心理反应?请看屏幕:

  Ppt出示:

  杨修的表现曹操的反应

  破解门中“活”——心甚忌之。

  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道破梦中杀人真相——愈恶之。

  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愈恶之。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师:杨修所做的事情引起了曹操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矛盾冲突逐步激化,致使曹操最终借军法斩了杨修。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2、而此时,死神也悄悄地向他走来,34岁的杨修,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杨修的悲剧,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的悲剧。那么,杨修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解读杨修的性格呢?

  Ppt出示: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师:请同学们圈点出那些能表现杨修性格的词语,小组合作交流,品析杨修的性格,一会一起分享。

  明确:“便、竟、径、指而叹”

  (学生分析,教师引导,启发。)。

  师:刚才的品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疏放不羁的杨修。而文中的曹操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简洁的语言点评一下。

  生点评:一个阴险残忍、虚伪多疑、狡猾奸诈、老谋深算的曹操。

  3、探究杨修之死因

  师:小说中的曹操被固化为一个奸雄,其实,在历史上,睿智的曹操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师:那么,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屏幕:

  Ppt出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易中天《品人录》

  师: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是否赞同?如赞同,请从课文或小说中找出依据;如不赞同,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学会思索)

  四、结束语: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沉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也思索了很多,常情不能自已,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智慧之心,焉能度他人之腹;锋芒太露,怎能避他人之妒。聪明一时,反误了卿卿性命;韬光养晦,或许能颐养天年。斯人已逝,后辈扼腕需谨记,人可聪明,但恃才逞能不可取,三思后行,惟谦虚谨慎大智慧。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

  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④丕如其言

  ⑤植然其言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

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

  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②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

  ③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

  ④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4、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曹操身边的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言什么?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

  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

  (二)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在分析中得出结论,在结论上提出质疑,在质疑中深究文本,最后走出文本,反思感悟人生。下面,具体说一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此设计从视觉、听觉方面多维度刺激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环节二、此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意,然后聚焦情节,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教给学生内容概括这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阅读文本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为后文对杨修死因的探讨提供一个平台。随着杨修的有才和曹操忌才心理的挖掘,我们初探出了第一个死因,但这是唯一的吗?随着质疑,我们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环节三、咬文嚼字,再探死因。此环节以方法为指导,以“品读、演读”学生活动为载体,品读重点拨,请看视频;演读重学生体验,请看视频。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准确把握、推敲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学以致用的去分析曹操的性格,随着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阴险狡诈性格的得出,我们探出了杨修的又一死因,还有奇谭的原因吗?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我们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环节四、质疑探究,众说死因。此环节通过老师出示名人看法,激发学生思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请看视频,增强了学生合作质疑探究的能力。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表达,请看视频,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增强了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学名著的丰富底蕴,激发他们有读一篇文章而去的一本书的兴趣。

  环节五、反思感悟,智慧人生。此环节通过学生谈人生启示,请看视频,达到了读文本悟人生的目的,提高了他们的心智。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积累提升。意在夯实基础,通过写作提高认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效果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思辨的课堂。

  死因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不断地在结论中去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辨。

  二、厚实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资料,厚实了语文教学。

  三、收获的课堂。

  一方面学生夯实了以往小说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了启示,让课堂充满了智慧和营养。

  当然,这也是一个有缺憾的课堂。在解读文本时,我考虑到所任教学生对名著阅读积累不足,而无法站在整部著作高度上进行全面的解读,我们只是读出了罗贯中眼中的杨修死因,而没有站在曹操识才、爱才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创设有效、科学而富于张力的活动,大胆的去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多元个性的解读文本,要在充分挖掘文本价值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一、说教材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年龄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对教育制度及其人际关系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问题,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本文的矛盾冲突,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品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爱读名著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难点为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采用谈话法: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要想荡平四海,一统华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求贤若渴,还颁布这样“唯才是举”这样的一道求贤令。当年袁绍手下陈琳曾写过一篇檄文,将曹操及其祖上全都骂了一遍,曹操后来破袁,非但没有杀陈琳,而且还令其为幕僚,就是看中陈琳的才气。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位有才之士,有诗为评: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便是杨修,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探寻一起爱才之士为何杀掉有才之士。

  (二)初步感知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在讲解课文之前,学生自由浏览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在解决生字词之后,我会设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小说讲了哪些事。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默读的方式,熟悉课文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进而梳理文章内容,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内容,以更好地理清小说的思路,揭示小说的矛盾,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特征。因此,在研读部分,我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刚才对内容的把握请抓住他们各自的表现,品析曹操和杨修二人的性格特征。(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为后文杨修死因的分析做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对此精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杨修的死因。

  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并在回答结束之后进行相应总结和点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寻杨修死因的本质:难道仅仅是两个人的性格原因吗?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了?

  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杨修的死因,以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找出文中描写曹操和杨修的语句,结合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的《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对待狂士祢衡的故事,仔细品味。

  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易中天曾经说过“祢衡之死是在于他不了解人,而杨修之死,是因为他他了解人了。并且这两人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祢衡则是不知彼,亦不知己,祸从口出。因此,我们做人要谦逊有礼,不能太过于张扬,锋芒毕露必会成为众矢之的。

  (四)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和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我会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并在大屏幕上补充相关资料。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去之后找一找《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篇章,读一读,试说一说你喜欢的三国人物,通过典型的事件,试分析你喜欢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播种(精彩3篇)

播种bō zhǒng[释义] (动)撒布种子。 [构成] 动宾式:播|种 [例句] ~机。(作定语)春天农民都在田地里~。(作谓语) [反义]...
教学资料2012-03-01
播种(精彩3篇)

铁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通用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时会发生突发事件,为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和危害,通常会被要求事先编制应急预案。你知道什么样的应急预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铁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通用5...
教学资料2019-04-09
铁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通用6篇)

飞棍【实用3篇】

“飞棍(RODS)”,一种神秘物体,在人们眼里它来无影去无踪。说它是昆虫,它却拥有160公里的飞行时速;说它是一种飞行器,它却拥有扑动的翅膀和惊人的智能。 目录飞棍简介 不速之客 故宫“...
教学资料2012-09-05
飞棍【实用3篇】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3篇)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的教学反思 执笔者:陈秀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
教学资料2018-09-05
《长方形正方形认识》的教学反思(优选3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实用6篇)

时间一晃而过,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了。那么教学计划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的真正价值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7篇,欢迎大家分享。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资料2016-07-08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实用6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2(精简3篇)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
教学资料2011-07-03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2(精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