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标题: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英语口语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升英语口语教学效果,包括设计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英语口语教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流利度、语音准确性和语法正确性。
2.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理解英语口语。
3.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英语口语交流中更加自如。
二、课程内容设计
1. 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地道英语口语对话,让学生模仿并练习。
2. 利用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同时让他们模仿口语表达。
3. 设计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的口语知识。
三、教学方法设计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生动有趣的英语口语教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设置小组练习和个人练习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机会。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自主学习材料和资源,让他们在课后继续强化口语能力。
四、评估方式设计
1. 通过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评估学生的口语流利度和准确性。
2. 通过听力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英语口语的理解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的观察,评估学生在口语交流中的表现。
结语: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英语口语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口语学习,提高口语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标题:探索项目化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将介绍如何将项目化学习方法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包括设计项目主题、项目流程、学生角色和评估方式等方面。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一、项目主题设计
1.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项目主题,如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数学与科技的结合等。
2. 确定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清楚项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3. 设计项目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让学生清楚项目的流程和步骤。
二、项目流程设计
1. 分阶段组织项目活动,包括项目调研、数据收集、问题解决和成果展示等环节。
2. 设计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合作、交流和学习。
3. 设计反思和总结环节,让学生对项目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生角色设计
1. 设计项目组长、数据分析员、展示者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提高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3. 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环节,让他们在项目中主动学习和探索。
四、评估方式设计
1. 通过成果展示和报告评估学生的项目表现,包括项目成果、解决方案和展示效果等。
2. 通过小组评价和个人反思评价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3. 通过教师评价和外部评价评估项目的整体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语:通过探索项目化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科学态度。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结”的读音,理解有关词语。
3、能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进义词。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正确的方法读懂日记;懂得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理解什么是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理解有关词语。
3、能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解题,导入 新课
(1)春天到了,大地复苏,百花争艳。小蝌蚪也耐不住性子也出来了游玩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小朋友去踏青,找春天,却发现了一只不合群的小蝌蚪。
(2)读课题:理解“不和群”是什么意思?
(2)导入 :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和群”?学了课文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2、默读课文,初知大意,讨论:
(1)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
(2)它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后检查
(1)让学生说说这些字该怎么记?字型分析:孤、扭(笔顺)略。
(2)指名接读课文,正音。(成群接队、闹别扭、调皮、觉得、难道、请教、略微)
(3)作业 本第一题。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发现( ) 孤独( ) 确实( )
(4)解释词语并造句:别扭、悠闲
4、讲读第1段
(1)这一段交代了哪些情况?(人、地、时、事)
(2)我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说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游的?(理解“孤零零”)其他蝌蚪是怎样游的?(理解“成群结队”)
(4)“闹别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像闹别扭似的?
(5)齐读
作业 :抄写生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科学态度。
2.读懂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和群的原因。并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儿启示.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讲读第2段
讨论:
(1)为了让它回到大伙儿中间,我们想了个什么办法?(看插图联系课文说一说。)
(2)用“----”划出写我把这只小蝌蚪拨进蝌蚪群的句子,想一想我拨了几次。
(3)我们两次拨蝌蚪,结果怎样?用“﹏﹏”划出有关句子。
(4)两次拨蝌蚪,结果是否一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一次:“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第2句:“仍旧”“从队伍中钻出来”,“自个儿”)
三、齐读第3段。
①比较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难道它们不是一家人?
它们一定不是一家人!
②“不是一家人”指什么?(不同类)课文用第1句而不用第2句说明什么?(能有根据地大胆地设想,但不轻易下结论。)
四、学习第4段
(1)他们的假设对吗?从哪能个词可以看出?(确实)为什么说它们不是“一家人”?
(2)我和永明是怎样获得可靠的结论的?(请教老师)
(3)创设情景:永明和我怎么问老师?
(4)讨论:青蛙的蝌蚪和癞蛤蟆的蝌蚪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读后表达:可以画图、可以填表,可以用语言表述。
五、第5学习段
“这样”指什么?我和永明终于弄清了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的原因,心情一定会怎样?以这种心情读这段课文。
六、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跟时间有什么关系?(春天是蝌蚪活动的季节)
(2)我和永明能弄清不合群的小蝌蚪独游的原因靠的是什么?
七、综合提高:
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这样离家在外面,请你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儿启示;(讨论在启示中要写清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 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 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 点的个数,讨论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 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 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 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2、 新课讲解
例题讲解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 (m )与运动时间t (s )的关系可以用公式 h =-5t 2+v 0t +h 0表示,其中h 0(m)是抛出时的高度,v 0(m/s )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 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 与t 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
小组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1)h 与t 的关系式是h =-5 t 2+v 0t +h 0,其中的v 0
为40m/s,小球从地面抛起,所以h 0=0.把v 0,h 0带入上式即可
求出h 与t 的关系式h =-5t 2+40t
(2)小球落地时h为0 ,所以只要令 h =-5t 2+v 0t +h 0中的h=0求出t即可.也就是
-5t 2+40t=0
t 2-8t=0
t(t- 8)=0
t=0或t=8
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
也可以观察图像,从图像上可看到t =8时小球落地.
议一议
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 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1)每个图像与x 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 , 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 一元二次方程x2-2x +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的图像y=ax2+bx+c 与x 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的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解答如 下:
(1)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 的图像与x 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 2+2x=0有两个根0,-2 ;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3)从图像和讨论知,二次函数y=x2+2x与x 轴有两个交点(0,0),(-2,0) ,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2-2x+1的图像与x 轴有一个交点(1,0),方程 x2-2x+1=0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二次函数y=x2-2x +2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 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小结: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焦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有交点时 ,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 =0时自变量x 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基础练习
1、判断下列各抛物线是否与x轴相交,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
(1)y=6x2-2x+1 (2)y=-15x2+14x+8 (3)y=x2-4x+4
2、已知抛物线y=x2-6x+a的顶点在x轴上,则a= ;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3、已知抛物线y=x2-3x+a+1与x轴最多只有一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
4、已知抛物线y=x2+px+q与x 轴的两个交点为(-2,0),(3,0),则p= ,q= .
5. 已知抛物线 y=-2(x+1)2+8 ①求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②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6、抛物线y=a x2+bx+c(a0)的图象全部在轴下方的条件是( )
(A) a0 b2-4ac0(B)a0 b2-4ac0
(B) (C)a0 b2- 4ac0 (D)a0 b2-4ac0
想一想
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 m?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交流:在式子h =-5t 2+v 0t +h 0中v 0为40m/s, h 0=0,h=60 m,代入上式得
-5t 2+40t=60
t 28t+12=0
t=2或t=6
因此当小球离开地面2秒和6秒时,高度是6 0 m.
课堂练习 72页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若一元二 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 则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1,0 ), B( x2,0 )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与二次三项式ax2+bx+c及二次函数y=ax2+bx+c这三个二次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3、二次函数y=ax2+bx+c何时为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一、教材:
苏教版第二册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水在他们中不同的状态,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三、教学时间:
第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这阵子天一直下雨,你知道是下的什么雨吗?你观察过这些雨都落到哪儿去了?
2、雨点落到这些地方在干什么呢?有个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思考写了一首《雨点》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板书课题:雨点
3、出示“雨点”图,师述:看,小雨点多可爱呀!谁能把课题读好?指名读课题再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听,小雨点落下来了。播放下雨的声音。
2、让我们来看一看雨点落下来的情景,配乐,老师范读课文。
3、诗歌写得多有趣啊,你们想读一读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会的多读几遍,遇到我们课后要学的生字词把它圈出来。
4、检查自学:
(1)、抽读词语:
a、指名拼读:落进、睡觉、小溪、散步、奔跑、海洋、跳跃、(小卡片)
b、指名领读:(不带拼音)谁愿意来当小老师?
(2)、生字读好了,课文谁愿意来试试?指名读课文,学生再评,再指名读。
(三)理解课文:
1、过渡:课文能读通了,怎样才能读好呢?我们再深入地学习,把课文的意思都弄懂了,就会读得更好。
2、轻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雨点落进了那些地方?用“……”标出,在那里干什么?用“△△△”标出。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3、交流:
(1)、雨点落进了那些地方?
a、生答师出示图片:池塘、小溪、江河、海洋。要求学生说话要完整。(图片随意摆放)
b、谁能用一句话来回答: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和_____里。
c、看看这几幅画可以怎么排列?
学生上来排列,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排?(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等)
d、师小结:书上作者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因为雨点落进池塘里,池塘里的水要流进小溪里,小溪里的水要流进江河里,最后所有的水都要流进海洋里。
e、谁能读出他们不同的气势来?指名读再齐读: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2)、雨点落进这些地方在干什么呢?
a、生答师出示雨点各种姿态的图片与相应的词语: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b、想一想,课文该怎么读呢?学生自由练习。
c、指名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d、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它的姿态也就各不相同,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加上动作把它表演出来?找个好朋友一起练一练。
e、指名上台表演朗诵课文。
f、配乐朗诵课文:叫几对好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在下面演。
(四)扩展训练:
1、快速看课文,这首诗歌共有4句话,每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你能用这样的句试也说一举句诗吗?“雨点落进______。”
3、这阵子绵绵的春雨给世界万物带来了春的生机,老师让小朋友去找春天,相信小朋友都有许多收获。请你用“春雨落在(什么地方),(什么)(怎么样)。”再来说说。
4、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学着书上的写诗方法,写一首《春雨》的小诗。
(五)、板书:
雨点(图片)
↙ ↓ ↓ ↘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 池塘 小溪 江河 海洋
△△△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盒子、铅笔、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师:听清要求 ,老师说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好吗?(好)。这时教师面向全体,背对那5个人。
师:开始。
师:都坐下了吗?
生:坐下了。
师: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生:对!
师: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可以吗?
【点评】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3枝铅笔,2个盒子,把3枝铅笔放进2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3,0) (2,1)
【点评】此处设计教师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师: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3支笔放进2个盒子里呢?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是:是这样吗?谁还有这样的发现,再说一说。
师: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4,0,0)
(3,1,0)
(2,2,0)
(2,1,1),
师:还有不同的放法吗?
生:没有了。
师:你能发现什么?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
生: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师:就是不能少于2枝。(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师:把3枝笔放进2个盒子里,和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师: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组1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学生操作演示)
师: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位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师: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
生众: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组织学生讨论)
生1:要想发现存在着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先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生2: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同意吗?那么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5枝铅笔放在4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
你发现什么?
生1: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点评】教师关注了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物体个数必须要多于抽屉个数,化繁为简,此处确实有必要提领出来进行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4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
生1: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
生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生3:把5只鸽子平均分到4个笼子里,每个笼子1只,剩下1只,放到任何一个笼子里,就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
生4:可以用54=11,余下的1只,飞到任何一个鸽笼里都能保证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许多同学没有再摆学具,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用的什么方法?
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师:同意吗?(生:同意)老师把这位同学说的算式写下来,(板书:54=11)
师:同位之间再说一说,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师:现在谁能说说你对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飞进2只鸽子的理解
生:我们发现这是必然存在的一个现象,不管鸽子怎样飞回鸽笼,一定会有一个鸽笼里至少有2只鸽子。
师:同学们都有这个发现吗?
生众:发现了。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问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板书:5本 2个 2本 余1本 (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3本书)
7本 2个 3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4本书)
9本 2个 4本 余1本(总有一个抽屉里至有5本书)
师:2本、3本、4本是怎么得到的?生答完成除法算式。
52=2本1本(商加1)
72=3本1本(商加1)
92=4本1本(商加1)
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1: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师: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
生: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交流、说理活动:
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
生2: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
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同意吧?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71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小结:经过刚才的探索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很不简单的思维过程,我们获得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
【点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 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生:2张/因为54=11
师:先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举牌验证。
师:如有3张同花色的,符合你们的猜测吗?
师: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生:至少有3张牌是同一花色,因为94=21
四、全课小结
【点评】当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了具体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了抽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