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精简6篇】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一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苏州园林的特点和精髓,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首先,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课程,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特点。通过讲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建筑布局和设计原则,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之处,激发他们对园林艺术的兴趣。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苏州园林的美景,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其次,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手工制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比如,可以让学生用纸张、木棍等材料,制作小型的园林建筑模型,让他们亲自体会园林建筑的精巧和美感。通过动手制作,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对苏州园林的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园林文学鉴赏活动,让他们阅读苏州园林相关的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意境。同时,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苏州园林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提升其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二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苏州园林的奥秘,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首先,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展示与分享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PPT等多媒体形式,了解苏州园林的美景和建筑风貌。通过展示苏州园林的精美图像和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园林的独特魅力和美学意趣,激发他们对园林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互动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苏州园林的魅力和韵味。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园林摄影比赛,让他们通过镜头捕捉园林的美景和情感,体验摄影艺术的魅力和乐趣。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园林绘画创作,让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对园林的理解和情感,培养其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最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苏州园林的保护和传承。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园林保护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了解园林的价值和意义,参与园林的保护和维护,培养其对园林文化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园林设计创新活动,让他们通过园林规划和设计的实践探索,体验园林艺术的魅力和无限可能。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全面感知苏州园林的美学魅力和文化内涵,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激发其对园林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为其终身学习和成长提供丰富的滋养和启迪。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四

  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提问:第二段可以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两层:

  (1)(3—6)从小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7—9)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二、讲析第一段(3—6)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三段:

  (1)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2)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发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四段。

  (1)指明概括段意。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4、指导学习五段。

  (1)指名概括段意

  ——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2)逐句分析。

  (3)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插了描写和议论。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6段

  1)指名概括段意。

  2)分析:第一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与“深了”紧密呼应。

  三、指导分析第二层(7—9)

  1.齐读第三层;

  2.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

  3.讨论第7段首句的作用;

  ——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小结:

  ——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主体和重点。

  四、讲析第三段(10)

  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这段文字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愿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当安排说明顺序,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六、作业

  1.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仿照范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2.试就议论、描写、记叙三方面的语言各抄几句。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五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说真话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难点:

  准确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学生分析:本。教案是公开课上教师与陌生的学生力求一节课完成《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由于教师与学生互不了解,又有许多听课和评课老师,因此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组织教学环节,力求调节好学生情绪、激活学生思维。

  全堂课的设计,教师把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学习范例、自主表达作为第一要素。力求让师生忘记公开课的功利目标和压力,自然的、真实的展示自己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这人哪,自以为是很有个性的,但我很想知道我在你们的眼里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告诉我好吗?请注意:特点就是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由的发言,教师适当评点,真诚地肯定找出老师特点(包括缺点)的发言。鼓励学生说真话,说独特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老师不完美,也说不上漂亮,可我很快乐,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同学们能找出老师的特征,可以说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了一半。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学生自己寻找苏州园林的特征并进行说明

  1、请大家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影片,说说自己总的印象。

  (学生一般会说出苏州园林很美,老师追问究竟美在何处。引导学生抓苏州园林的特征。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2、定格一个画面,让学生鉴赏品位,理解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的美,指导学生有层次的鉴赏和说明(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三、探究课文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

  1、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曾写过一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来介绍苏州园林,我们来读一读看他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

  (明确: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讨论作者从那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进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比较先前板书的学生答案,思考并讨论作者说明顺序的清晰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指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的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4、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的特点,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准确性。思考,除了准确以外,这篇说明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明确其语言的优美典雅。

  四、拓展

  有这样如画的园林,的确不愧人间天堂之美誉。其实,我们的祖国本就是一幅宏伟绚丽的画卷,咱们的家乡绵阳,不正是其中精美的一笔吗?

  1、看绵阳人民公园和富乐山公园的图片,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分两组,讨论、概括自己所选公园的特点,比一比哪一个公园更好。

  2、教师点评:同学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真是难分难解。咱们请听课老师来评判胜负好不好?大家假设老师们是外来游客,请你当当小导游向他们推荐自己所选的公园,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写解说词,每个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导游。哪个小组最后吸引的游客最多,哪个小组得胜。当然,如果有游客投诉宣传不实,有欺骗旅游者的语言,那个小组就取消比赛资格了。老师们,投诉请到我这儿,"3·15"到了,我一定为消费者主持公道。学生写解说词。

  3、选出的学生代表模拟导游。听课老师以掌声热烈程度评判胜负。

  4、教师点评比赛结果,结束本课。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相关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学反思(优秀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
教学资料2018-09-0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教学反思(优秀3篇)

风水书籍那本比较好(最新3篇)

龙穴风水: 1、《地理人子须知》徐善继、徐善述 2、《地理三会集》张宗道 3、《地理易简》陈南湖 4、《千金赋》刘若谷 5、《辟径集》李默斋 6、《雪心赋》卜应天 7、《葬经》郭璞 8...
教学资料2016-06-04
风水书籍那本比较好(最新3篇)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通用3篇】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
教学资料2016-01-06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通用3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简6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教学资料2018-06-07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简6篇】

《将相和》的课程教学设计【经典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相和》的课程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资料2013-08-07
《将相和》的课程教学设计【经典4篇】

《男儿当自强》教学反思【推荐3篇】

音乐《男儿当自强》是一段成人音乐,音乐节奏感很强、力度强,歌曲气势高昂,鼓舞人心,以武术的动作进行表演是最合适的。 首先,我用《少林少林》歌曲视频导入,让学生感受武术的阳刚之美,孩子们很喜欢这段音乐...
教学资料2019-03-08
《男儿当自强》教学反思【推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