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阅读答案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吕氏春秋》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1

  吕氏春秋异宝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

  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阂间伐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共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 ②③⑤ D.①③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肯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壁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参考答案:

  8.A 9.C 10.D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2

  魏文侯燕①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②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③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请。②次及:依次轮到。③毕:竭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皆令诸大夫论己( ) (2)文侯不说(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小题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 和 两个字。(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请具体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这句话对于塑造任座或翟黄形象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评定(2分) (2)同“悦”,喜欢,高兴(2分)

  小题1:C(3分)

  小题1:忠;直(2分)

  小题1:(说明:这句话主要写群臣谄媚之态,用以反衬任座和翟黄两人。)

  ①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阿谀奉承来反衬出任座的耿直。

  ②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只知阿谀奉承反衬出翟黄巧借赞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机智。(3分,写到反衬或对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黄的形象1分,概括出群臣形象1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不以、是以、肖”等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能围绕着“反衬”这种手法来理解,能具体概括概括出群臣形象和任座或翟黄的形象,表述正确即可。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3

  察传

  《吕氏春秋》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而审,则为福矣 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夔于是正六律 正:定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经:原则,道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 ②将以衅钟

  C.①子夏之晋过卫 ②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D.①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下列各句中,与“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暴见于王 B.王语暴以好乐

  C.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5.本文泛举史实为证,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归纳。

  【参考答案】

  1.B(信:真实)

  2.A(A①介词,“从”,②介词,“对,对于”;B两个“以”均为介词,“用”;C两个“之”均为动词,往,到……去;D两个“则”均为连词,就)

  3.B(B句与例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B句译为“齐宣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A为被动句,译为“我(庄暴)被齐宣王召见”;C为判断句,译为“(我)侯赢不过是东门的看门人”;D为宾语前置句,“何功之有”即“有何功”,译为“有什么用处呢”)

  4.翻译句子:

  (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

  (3)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本文举例具体,论证充分,阐明了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要根据情理来考察,然后决定信与不信的道理。

  附参考译文

  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所以说狗像玃,玃像猕猴,弥猴像人,但人与狗相比较就相差甚远。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后如果不进行审察,不如没有听到。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到管仲的情况,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的情况,然后加以审察,所以国家大治、称霸诸侯;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里听到关于越王勾践的情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到关于赵襄子的情况,听到后不加审察,所以国家灭亡、自身被杀。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对关于人的议论一定要用道理加以验证。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听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把教化传布到天下,就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他。舜让夔当乐正。夔于是正定六律,和谐五声,以协合八方民乐,因而天下尽都归服。重黎还想多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政治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使音乐和谐,来安定天下。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所以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边。等到他家挖了井,就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后,就传言说:“丁氏挖井时挖得一个人。”国人们谈论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君就让人向丁氏了解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是说得到一个人使唤,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一个人。”根据传闻寻求贤能的人,如果像这样不加审察便信以为真,还不如没有听到传闻。

  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子夏说:“不对,应该是‘己亥’啊。‘己’和‘三’形体相近,‘豕’和‘亥’写法类似。”到了晋国一问,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许多言辞好像是错误其实是正确的,有许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既是如此该怎么慎重对待呢?应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4

  文言文,完成4~7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伐:征伐

  C.交友未笃 笃:深厚

  D.恶能善之矣 善:认为……好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6分)

  (2)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4分)

  试题答案:

  4.B[伐:功劳]

  5.B[B项中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A项中“与”①为介词,“跟”;“与”②为动词,给予。C项中“之”①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为助词,“的”。D项中“于”①为介词,“向,从”;“于”②为介词,“在”。]

  6.C[文章第三段“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是说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并非具有最高修养的人。故“用其治国必无患”于文无据。]

  7、见译文

  译文:曾试看上世古书,三王的辅臣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由于他们)功劳大的缘故。《诗经》上说“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辅臣,都能凭借有功于公家,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辅臣,他们希望得到名誉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辅臣是相同的,可是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蒙受耻辱的,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岌岌可危的,(这是由于他们)没有为公家立功的缘故。(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却不忧虑自己的君主不能在天下显贵;(他们)都忧虑自己的家族不够富足,却不忧虑自己的国家领土不能扩大。这就是他们希望得到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纵悖乱,面对钱财就贪得无厌,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统率军队就倦怠怯懦,凭着这些想从君主那里满足奢望,岂不是很难吗?

  假如有这样一个人,(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面对钱财就要占为己有。像这样而富足的,除非偷盗,否则无法取得财富。因此,荣华富贵不是自己来的,是靠功劳得来的。如今(世人)功劳很少而企望很大,这是蒙骗;没有功劳而谋求荣华富贵,这是诈取。蒙骗、诈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

  人们的议论大都说;“(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国家必定没有祸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这样。(如果)自己有祸患,任用这样的人在治理国家(的事业上),(国家)怎么能没有祸患呢?所以要得到国君的重用,没什么比修养身心、使自身贤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己可以制约的,放弃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却去奋力强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就叫悖谬。(悖谬的人,)不让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即便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顺,结交朋友不忠厚诚挚,这些都未能达到,怎么能认为他好呢?所以,评论人不要根据他未能达到的,而要根据他已能达到的。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后才接受俸禄。君主即使多给俸禄,臣子也不无故接受。忠臣的行为,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5

  郈成子为鲁聘①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②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③渫过④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⑤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⑥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聘:出使。②乐:乐器。③侯:何。④渫(xiè)过:重新经过。⑤倍:通“背”,离开。⑥举:举哀。

  1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或地名。(2分)

  (①)顾反,过(②)而弗辞。

  1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陈乐而不乐(▲)(2)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

  (3)酒酣而送我以璧(▲)(4)使人迎其妻子(▲)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

  ▲

  16.《吕氏春秋》多以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应属于哪一类?(▲)(2分)

  A.功名B.异宝C.骄恣D.观表

  17.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郈成子返璧阅读答案翻译

  12.①郈成子②卫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第②空补出代词“之”也给分。

  13.倍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

  评分标准:共2分,每处1分。

  14.(1)摆开,陈列(2)以前(3)把(4)妻子儿女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1分。

  15.如果从这些迹象来看,卫国大概有祸乱吧!

  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16.D

  评分标准:共2分。

  17.文章引用孔子的话,从智慧和仁德两方面高度评价郈成子的行为,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

  评分标准:共4分。写出两点,每点2分。只写“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得2分。

  【译文】

  郈成子(春秋鲁大夫,名瘠)当鲁国使节,访问晋国。

  经过卫国时,右宰谷臣(卫人)请他留下来饮酒,陈设乐队奏乐,却不显得喜乐。酒酣之后还送郈成子璧玉,但是郈成子于归途经过卫时,却不向谷臣告辞。

  郈成子的仆人说:“先前右宰谷臣请您喝酒喝得很高兴,如今您回来时经过卫国,为什么不向他告辞?”

  郈成子说:“把我留下来喝酒,是要和我一起欢乐,陈设乐队奏乐而不喜乐,是要告诉我他的忧愁;酒酣后送我璧玉,是把它托付给我。如此看来,卫国将有动乱发生。”

  离开卫国才三十里,就听说宁喜之乱发生,右宰谷臣被杀,郈成子立刻将坐车掉转头回到谷臣家,再三祭拜之后才回鲁。到家后,就派人迎接谷臣的妻子,将自己的住宅分出一部份给她住,将自己的俸禄分一部份供养她,到谷臣的儿子长大后,又将璧玉归还。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道:“有预见,可以事先策划对策;有仁义,可以托付财物。说的就是郈成子吧?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6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饭牛于秦,传鬻②以五羊之皮。公孙枝③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④,三日,请属⑤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 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百里奚,曾任秦国的上大夫(相当于丞相),春秋时著名政治家。②鬻(yù):卖。③公孙枝,秦穆公大臣。④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国君。⑤属(zhǔ):委托,交付。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饭牛于秦 ▲ (2)公孙枝得而说之 ▲

  2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出停顿(划三处)。(3分)

  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

  22.请根据选文内容谈谈百里奚成就功业的原因。(3分)

  答案:

  19. (2分)(1) 饭:给……吃,喂。 (2) 说:“悦”的古字,高兴。

  20.(3分)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1.(3分)如今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呢?

  22.(3分)百里奚有真才实学,公孙枝不妒贤嫉能,秦穆公虚心纳谏。

  百里奚还没有遇上机遇时,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身价被出卖。秦国大夫公孙枝得到他而非常高兴,把他进献给秦缪公,三天后,公孙枝请求把国事交给百里奚。穆公说:“买他只花了五张羊皮,却把国事托给他,不被天下人笑话吗?”公孙枝回答说:“相信贤者而任用他,这是君王的英明;礼让贤者,甘心于下位,这是臣下的忠诚。国事交给了百里奚,您能成为明君,我将成为忠臣。如果他确实贤能,国内都会服从,敌国也会畏惧,谁还有空闲去笑话呢?”穆公于是任用了百里奚。其谋划没有不恰当的,办事必定成功。假使百里奚贤能,但得不到秦穆公的重用,一定没有这样的名声。如今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这样的人呢?所以国君渴求贤士,不可不力求广泛。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7

  魏文侯燕①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②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③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皆令诸大夫论己( ) (2)文侯不?( )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 像个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14、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 和 两个字。(请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具体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这句话对于塑造任座或翟黄形象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评定(2分) (2)同“悦”,喜欢,高兴(2分)

  13、C(3分)

  14、忠;直(2分)

  15、(说明:这句话主要写群臣谄媚之态,用以反衬任座和翟黄两人。)

  答案①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阿谀奉承来反衬出任座的耿直。

  答案②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只知阿谀奉承反衬出翟黄巧借赞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机智。(3分,写到反衬或对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黄的形象1分,概括出群臣形象1分)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8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杨子见歧道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注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比夫以无寇失真寇孝也。贤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徒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感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予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真行论·疑似》)

  注:葆祷,用士石修筑的小城。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戎寇至 即:假如

  B.褒姒之败 败:失败

  C.遂逝迎之 逝:前去

  D.知之审也 审:清楚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幽王欲褒姒之笑也 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B.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而平王所以东徙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昔也往责于东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

  B.周宅酆、镐,近戎人。(戎人)与诸侯约

  C.幽王击鼓,(然)诸侯兵不至

  D.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舜、尧、禹)入子泽而问牧童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和杨子由所见想到人会惑于相近事物而受到负面影响或误入歧途,因此哭泣。

  B.褒姒之死引发了周平王东迁以及秦襄公、晋文公因护驾有功而获赐封地的结果。

  C.作者借黎丘丈人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被看似有才者迷惑而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D.要想不受“疑似之迹”的困扰,必须借助合适的人,即了解实际情况的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第二大题文言阅读文本中画线的语句。(4分)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1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5分)

  东南 之 美 有荆 山 之 麝 脐 焉 荆 人 有 逐 麝 者 麝 急 则 抉 其 脐 投 诸 莽 逐者 趋 焉 麝 因 得 以 逸 令 尹子 文 闻 之 曰 是 兽 也 而 人 有 弗 如 之 者 以 贿亡 其 身 以 及 其 家 何其 知 之 不 如 麝 耶

  参考答案:

  6、B

  7、A

  8、B

  9、B

  10、村里有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后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着他并在路上捉弄他。

  11、东南 之 美 // 有荆 山 之 麝 脐 焉 / 荆 人 有 逐 麝 者 / 麝 急 // 则 抉 其 脐 // 投 诸 莽 / 逐者 趋 焉 / 麝 因 得 以 逸 / 令 尹子 文 闻 之 // 曰 / 是 兽 也 / 而 人 有 弗 如 之 者 / 以 贿亡 其 身 以 及 其 家 / 何其 知 之 不 如 麝 耶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9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

  ①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

  ②疾耕则家富(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小题3:“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① 却② 就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小题2:示例:难道是让我尽力种田等到有了收获后再买良犬吗?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示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好办了。

  评分:3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①句中的“而”在古汉语中是个表多种关系的连词,在这里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却”,除此之外,“而”在句中有时表“并列、顺承、修饰”等关系;②“则”在古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就”的意思,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是“就是”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这句中的关键词有:“得无(莫非,难道)”、“欲(想)”、“致力(尽力)”“于(在)”、“而(表顺承关系)”、“市(买)”、“良(好)”;另外,翻译时还要注意:这一句是个反问句。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意思是“不只是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不能目光短浅。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10

  魏文侯燕①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②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③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请。②次及:依次轮到。③毕: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皆令诸大夫论己( )

  (2)文侯不说( )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3.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 和 两个字。(请用原文回答)

  4.请具体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这句话对于塑造任座或翟黄形象的作用。

  1.(1)评定(2分) (2)同“悦”,喜欢,高兴(2分)

  2.C(3分)

  3.忠;直(2分)

  4.这句话主要写群臣谄媚之态,用以反衬任座和翟黄两人。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

  1.(1)“论”为“评论”的意思,不能理解为“议论”等意思。(2)“说”为“通假字”,同“悦”,是“高兴”的意思。

  2.翻译这个句子,注意“以”是“把”的意思,“而”是“转折”的作用,“肖”是“贤明”的意思。根据这几个关键字的意思,应该选C项。

  3.任座的人物形象通过翟黄说的两句话,间接的表现了出来。可以用“忠”和“直”来概括其人物形象。

  4.答案①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阿谀奉承来反衬出任座的耿直。说明答案②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只知阿谀奉承反衬出翟黄巧借赞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机智。写到反衬或对比,概括出任座或翟黄的形象,概括出群臣形象。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魉。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日:“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以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 加: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2)感激

  2、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3、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意思对即可)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12

  文言文阅读(19分)

  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 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 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 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 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 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

  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後皆得其所乐。薄疑说卫嗣君以王 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 ”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 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 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 而安 者也。郑君问於被瞻曰: “闻先生之义,不 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 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 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 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 而不成,既足以为 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於 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 有成已,故务事大。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务大》)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与燕爵之智不异 异:区别。

  B、俗主之佐 俗:平庸、无能。

  C、细大贱贵交相为赞 细大:全局与整体。

  D、既足以成显荣矣 显荣:有才华的人。

  2.对于文章划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是( )(3分)

  A.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B.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C.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D.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务大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 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

  B、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 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 燕雀仍然面不改色,是因为他们知道食物发展情况。

  C、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

  D、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 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

  (2)杜 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

  答案

  1D(显荣:显荣之人)

  2B

  3B(B“是因为他们知道食物发展情况”表述错误)

  4、(1)所以说,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国家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乱,就没有安定的个人。

  (2)杜赫用安定天下游说周昭文君,昭文君对杜赫说;“我希望学习安定周国的方法。”

  5、皑:白色,通常用来形容雪的洁白。(1分)皎:皎洁,通常用以形容月光,洁白光明。(1分)自喻手法,运用两个颜色的词体现诗人自己的人格纯洁如同白玉。(3分)(共5分)

  16、“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中用竹竿尾的摇动和鱼尾的摇动来形容意志、爱情不坚定。(2分)钱刀比喻爱情不是金钱能买到的。(1分)全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言行,塑造了一个个性爽朗、感情强烈的女性形象。(1分)既真实的刻画了女主人公心倾意烦、思虑万千、敢爱敢恨的神情状态,同时也显示了她思想的冷静和周密。(2分)(共6分)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13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 ·

  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

  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13.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14.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3分)

  【答案】

  10.(1)亲自。 (2)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排除,铲除。 (4)不,没有。

  11. 译文:(只希望)在动乱中苟且保全生命,(1分)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1分)

  12. 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1分)(2)都是求贤若渴;(1分)(3)都不惜降低身

  份,亲自去拜访。(1分)

  14.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3分)

  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3分)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14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辞:借口

  B.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薄:稍微

  C.为铸人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遗:赠送

  D.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口 耻:耻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用/给句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足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B.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D.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向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与荆龚王及时商讨重新作战的对策,结果被荆龚王斩杀并暴尸示众。

  B.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劝谏把路借给了晋国,结果晋国攻下虢国后接着灭掉了虞国。

  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却苦于没有进军的道路,厹繇国君不听赤章蔓枝劝谏,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钟,最终导致亡国。

  D.齐国将领触子不堪齐王羞辱和重压,故意战败逃走;齐王未能吸取教训去体恤将士,结果齐军再次惨败,齐王也逃到莒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4分)

  (2)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3分)

  (3)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3分)

  参考答案:

  1.D(耻:羞辱)

  2.B(A.连词,表假设关系,要是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B.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D.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向;介词,表比较,比)

  3.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4.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酒而喝醉不对,原文说司马子反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

  5.(1)童仆阳谷献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认为这是忠心,却恰好害了子反。(4分,每小句1分。其中,进:进献,献上;醉:使醉,灌醉;以:认为;适:恰好)

  (2)大国跟我们交好,你却拒绝人家,这不吉祥,你不要再说了。(3分。为欢:交好;逆:忤逆,拒绝;释:放弃,不要再说)

  (3)触子趁机凭靠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听不到他的音讯。(3分,每小句1分。其中,乘:兵车;所:地方;声:音讯,消息)

  参考译文

  利不可两得,忠不可兼备。不抛弃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抛弃小忠,大忠就不能实现。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圣人抛弃小的,选取大的。

  从前荆龚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楚军失败了,龚王受了伤。当初,战斗即将开始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找水喝,童仆阳谷拿着黍子酿的酒送给他。司马子反接过来喝了下去。司马子反为人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口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战斗停下来以后,荆龚王想重新作战要商讨对策。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心痛没有去。龚王乘车前去看望他,进入军帐中,闻到酒味就回去了。荆龚王说:今天的战斗,能依靠的就是司马了。可是司马又醉成这样,他这是忘记了楚国的社稷,不担忧我们大家啊。于是收兵离去,并斩杀司马子反,将他暴尸示众。童仆阳谷献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认为这是忠心,却恰好害了子反。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用垂棘产的美玉和屈邑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贿赂虞公,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要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啊。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把路借给了晋国。荀息(带兵)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禀报。晋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牙齿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中山诸国有个厹繇(qiyu)国,智伯想攻占它,却(苦于)没有(带兵进攻)的道路。就给厹繇国铸造了一个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大钟送给他们的国君。厹繇的国君就想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赤章蔓枝劝谏说:智伯为人贪婪而且不守信用,一定是他想攻打我们但是没有进军的道路,所以铸造了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来送给您。您于是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如果这样)智伯的军队必定跟随着到来。厹繇国君不听,过了一会,赤章蔓枝再次劝谏。厹繇国君说:大国跟我们交好,你却拒绝人家,这不吉祥,你不要再说了。赤章蔓枝说:做臣子的对国君不忠诚坚贞,是罪过;忠诚而坚贞却不被采纳,脱身远离国君就可以了。于是,他砍掉车轴两端(表示与厹繇国君断绝关系)就走了,到了卫国七天,厹繇国就灭亡了。

  昌国君率领五国的军队来攻打齐国。齐国派触子为将,在济水边迎击各诸侯国的军队。齐王想开战,派人到触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责他说:不开战,我一定灭掉你的族类,挖掉你的祖坟!触子感到很痛苦,想让齐军战败,于是跟各诸侯国的军队开战。双方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金要齐军撤退。齐军败逃,诸侯军追击齐军。触子趁机凭靠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听不到他的音讯。(齐军另一位将领)达子又率领残兵驻扎在秦周,没有东西赏赐士卒,就派人向齐王请求金钱,齐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这些残存下来愚弱无能的家伙,怎么能给你们金钱?齐军与燕国人交战,被打得大败,达子战死了,齐王逃到了莒。燕国人追赶败逃的齐兵进入齐国国都,你争我夺抢了很多金钱。这是贪图小利因而丧失了大利啊!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15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一)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

  (2)感激

  2.(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3.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相关文章

“腾笼换鸟”阅读附答案

“腾笼换鸟”阅读附答案1“腾笼换鸟”是几年前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战略提出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形势变化,这一战略没有来得及全面实施。有人质疑...
题目课件2013-02-02
“腾笼换鸟”阅读附答案

和老妈过招阅读答案 语文试题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
题目课件2011-09-01
和老妈过招阅读答案 语文试题

正比例的练习题和答案

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正比例的练习题和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正比例的练习题和答案 篇1  一、单选题。  1.给一间长9米、宽6米的教室铺地砖...
题目课件2013-05-08
正比例的练习题和答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知识根据地。(28分) 1. 3米-100厘米=()米6米+49米=()米 2. 你喜欢的乘法口诀是(),你能根据这个口诀写出两个不同算式吗? ( ),()。 3小明昨天写了29个大字,今天写了4...
题目课件2016-06-0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语文课文内容分析-金色的鱼钩

语文课文内容分析_金色的鱼钩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课文通过这一感人的故事,...
题目课件2017-09-09
语文课文内容分析-金色的鱼钩

《鼓手的遭遇 》阅读题答案

我爱我的鼓。我用一根宽带子系着鼓,挂在我的脖子上。我的手指已把鼓槌磨得铮亮。我常常背着这面鼓走,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咚咚声。因为我的手已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这面鼓的了。一旦这面鼓沉默下来,我就会觉得浑身...
题目课件2019-01-03
《鼓手的遭遇 》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