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马蒂斯学画画教学反思【优质3篇】
我向马蒂斯学画画教学反思 篇一
在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毕加索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学习绘画不是学习如何看,而是学习如何思考。”这句话在我向马蒂斯学画画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体会。马蒂斯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画家,他的作品以色彩鲜艳、线条简洁而著称。通过学习他的画作和绘画技巧,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水平,更深刻地理解了绘画背后的思考和艺术表达。
在向马蒂斯学画画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注重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创新。色彩在画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直接传达情感和氛围。马蒂斯擅长运用鲜艳的色彩,通过对比和搭配,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在学习他的作品时,我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色彩,并运用色彩关系来表达画面的主题和情感。同时,马蒂斯的构图也非常独特,他善于利用线条和形状的对比,创造出动态和有趣的画面。通过学习他的构图技巧,我能够更好地组织画面,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除了技巧上的提高,我向马蒂斯学画画还让我意识到绘画是一种思考和表达的过程。在绘画时,我不再只是模仿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马蒂斯曾说:“我只是一个绘画的思想家,而不是一个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对色彩和形式的独特理解,更体现了他对生活和艺术的深刻思考。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和哲学,我开始思考绘画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表达性和内涵。
总的来说,我向马蒂斯学画画的经历让我受益良多。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和技巧,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水平,更深刻地理解了绘画背后的思考和艺术表达。我相信,在未来的绘画之路上,我会继续秉承马蒂斯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用画笔诉说内心的故事。
我向马蒂斯学画画教学反思 篇二
在向马蒂斯学画画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技巧和理念,更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更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通过学习绘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推广艺术教育,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绘画的机会,让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感受美的力量和魅力。
另外,在向马蒂斯学画画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而不是一种强加和限制。艺术教育尤其需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在创作中尽情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总的来说,我向马蒂斯学画画的经历让我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我们应该重视和推广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绘画的机会,让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感受美的力量和魅力。同时,教育者也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在创作中尽情发挥想象力,体验到艺术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对艺术有热情和追求的人才,为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向马蒂斯学画画教学反思 篇三
我向马蒂斯学画画教学反思
《我学马蒂斯来画画》,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体验画家作品,感受创造的乐趣,发现作品结构特征。在不改变画面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作创造性的添加。能正确欣赏评价大师、自己和别人的作品。
真正走近马蒂斯,必须对马蒂斯有全面的了解,即要经过一个欣赏的阶段。然而在以往的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课总使孩子们索然无味,关键在于缺乏参与的激情:光说不练,隔靴挠痒,距离太远。而欣赏恰恰强调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得从画家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人物个性等方面入手,这样问题就出现了:是否会和政治思想课相似,和语文课有雷同呢?尽己所能把自己了解的画面风格,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最大限度地讲给学生,期望学生对马蒂斯有全面的了解。试想这样的过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效吗?采用这样的方式还谈的上是走近马蒂斯吗?二年级的孩子能从单薄的语言,自身单薄的经历中了解画家崇尚人性、自然、和谐的意义吗?反而使距离遥远,缺乏吸引力。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和大师的作品有差距,就像精美绝伦的物品面前竖着这样一个标志:物品贵重请勿靠近。一下子令人丧失了亲近的热情。撇开上述的各种元素,我们就画论画,就能使学生和大师产生某种方式的对话,产生一定的共鸣,在观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认为合理的铺垫: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再动手画一画。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轻松地和大师对上话。
自由的学习方式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会使他们特别激动,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我采用得是“听画”的方式:“请画一个坐着的人,什么人?什么打扮?我不知道,可你知道。发挥想象,画出你最熟悉或感兴趣的人。”“再请画一张给这个人坐的椅子?什么式样你最有发言权。”然后剪下在黑板上简单展示和交流。椅子、人物再也没有比这更让孩子们熟悉了,没有任何的约束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黑板上一会儿就出现了四十几把不同造型的椅子上坐着四十几个不同的人物。这是孩子们将已有的信息和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有意识的选择,组合运用创造的过程。短时间内就使他们看到了集体创造的成果。小小的成果展示在创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是动力,是源泉,在课堂一开始让孩子们的大脑进行了预热。他们小小的心中涌动着澎湃的创作激情,并且在以后的创作作品中也会直接体现了出来。
我再把这些作品组合成马蒂斯作品结构相似的画面,继而出示马蒂斯作品,请他们做比较,找找他们最相似的地方在哪里?为他们提供一个可探究和发现的情境,把问题扔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进行分析、归纳、判断。难度降低,较容易的得出:位置不变,形象变了。(即主要结构相同:物体的大小、前后关系。)用游戏的方式很自然的感知了创造的结果,把握了作品的基本结构。并把大师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联系在一起,初步的走近了大师。
感知是创作的基础,所以对马蒂斯作品的欣赏很重要:请学生用描述性的语言描述画面:“在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马蒂斯当时的心情如何?……”答案会五花八门,极大的丰富了马蒂斯作品的内容。学生以作品内容为支点经历再次创新、想象的过程。在学生活动为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介绍有关作品的知识和马蒂斯的风格:作品色彩鲜艳喜欢直接使用从颜料管里挤出的颜料,平面的展示画面,从画中可以看出作为法国人的马蒂斯带有法国艺术传统的和谐与优雅。这样的信息学生容易接受并能留有影响,学生会有意识地把这些信息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用不断的想象和创造有节奏地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根据学生组合的画面,进行再创造。“说说你的这两个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干什么?周围有些什么?”有了前面地铺垫,想象的空间就会更大。经历了人物形象、欣赏、构图分析这些的过程又和马蒂斯拉近了距离。
完成作品采用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同桌合作也可单独完成。合作过程中要强调要有合作意识。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基础层面:能区分别表现物体的大小、前后关系就行。基础较好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感受添加画面。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感受画家的作品,体会创造的乐趣。
我们画过马蒂斯《金鱼》这幅作品,孩子们想象出了当时的在春天,鲜花和绿草开满了他们家的花园,阳光照在绿树鲜花上发出诱人的光彩,金鱼们在金色的世界里自由的游着……这是一个初步的再创造过程。到了他们自己的画面上,花园里有很多新奇的植物,小猫在旁掉这口水……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改变,孩子们近距离和大师对上了话,而不是仰着头瞻仰,不断的产生:他是多么的伟大,我是多么的`渺小或者他和我没有任何关系的念头。和原作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这不正是大师们创作的初衷吗?也是绘画这种艺术迥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到魅力。在欣赏基础上的创造,学生们的自信心在逐步的上升,原来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孩子也感受着一种“我也行”的乐趣!作品的产生,一种新鲜、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原来我们也能和大师一样画!孩子们兴奋的情绪达到了顶点,为自己的成功骄傲,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同学之间的友情也随着兴趣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强而更为深厚了。他们以更为饱满更为高涨的热情等待着下一次的创作,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挑战。这时候的他们期待成功,而不再畏惧失败。这是否符合了大美术教育的观点呢?答案不言而喻。
在作品交流上我采用了创设情景的方式:开了一次21世纪的“新野兽派”巡回画展。借这样一个契机也可让他们简单了解一下“野兽派”的由来。让小画家们介绍自己的画面,评点他人作品。另外一个侧重点是请孩子们谈谈他们的体会:可以包罗万象:作画体会、感想、收获、问题等。
教师的评价导向极大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注意及时评价,对课堂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可全班探讨。发现新点子、新想象及时评价。即重结果又重过程。让学生在同学和老师的赏识中愉快的经历这35分钟。
通过这样一节课能让孩子们知道马蒂斯、动手画一画。轻描淡写的渗透这样一种的生活观念:生活中不缺少美和快乐,只要你会发现和创造,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欣赏作品的习惯,即体验、感受和再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