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优选3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 篇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本篇将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金与南宋的对峙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金与南宋的对峙背景、过程和结果。
2. 难点: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准备课件、教案、历史地图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金与南宋的基本情况,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引入金与南宋的对峙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介绍金与南宋的对峙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3. 深化:讨论金与南宋的对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启示。
4. 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金与南宋对峙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金与南宋的对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历史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拓展。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 篇二
在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中,金与南宋的对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教授这一课程,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金与南宋的对峙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难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准备教案、课件、历史地图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金与南宋的对峙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介绍金与南宋的对峙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3. 深化:讨论金与南宋的对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启示。
4. 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金与南宋对峙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金与南宋的对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历史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拓展。同时,通过讨论历史事件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历史文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 篇三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
20xx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要求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积极引导学生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正确的考察,并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就历史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那么如何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升历史素养呢?本课中提出以下一些历史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依据课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组织灵魂,人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本课上承第6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教材一方面讲述了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并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遭到了岳飞等南宋军民的奋起抵抗,最终和南宋达成和议,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另一方面课文贯穿了民族交融这条暗线。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主动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与先进文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这就需要在唯物史观引领下整体把握这时期的民族关系。
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经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观察图片、地图,并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并对北宋亡国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学习岳飞精忠报国、正气凛然的精神;学习相关史实,尝试对宋金和议进行分析和评价,知道南宋偏安;认识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二、紧扣教学设计,落实素养培育
本课导入部分和课文小结,都采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既承上,直接点题,又首尾呼应。从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到金与南宋的对峙,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特定的空间概念。这时期各民族的碰撞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发展。根据学情,利用形势图,直观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时空概念入手效果比较好。
女真族的崛起是本课的第一子目。在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女真族不断壮大,为摆脱辽的控制和压迫,起兵抗辽。阿骨打一面与辽作战,建立“金”政权,一面改革军政体制,重视农牧业生产,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逐渐具备了灭辽,甚至灭北宋的实力。在这一子目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不仅提供了大金得胜陀颂碑图片,而且选取了《大金得胜陀颂》碑文,形成图文互证,孤证不立和多重证据的历史学习方法。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图像与相对枯燥的文字之间当然会选择前者。漫画、连环画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就很能说明问题。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也顺应这一趋势,加入了大量插图并全彩印刷,大大提高了可读性。然而,这种对图像资料的偏爱也许会带来重图轻文的隐忧。因此,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图文互证的意识十分有必要。此外,史料实证注重材料必有出处、材料的科学性、证据意识等。为了求证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发展生产,颁行女真文字,给学生提供了《金史﹒太祖本纪》中有关“猛安谋克”的记载和注重农耕生产的史料,以及女真文墨锭图。对这些史料的运用,既是探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能力的重要表现。
金灭辽及北宋是本课的第二子目。首先侧重于讲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讲述战争过程的能力是战争史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最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它不但涉及大量的地名,特别是古代的`地名,还有交战双方的具体位置以及战略战术等,所以必须借助地图才能讲清战争的过程。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它是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教学中,借助于地图册中金灭辽及北宋的示意图,教师示范讲解金灭辽的过程,然后再请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内容讲解金灭北宋的情况。这样引导学生读图识图,以图释文,了解金灭辽、灭北宋的史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能力,一种穿越历史场景的能力。其次,提供史料分析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学生通过前面所学,对北宋的政治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能够对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通过材料解读与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南宋的偏安这一子目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如何正确看待岳飞抗金,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宋金和议等问题是这部分的重难点。为此,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岳飞抗金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初步认识岳飞抗金,再提供金军南下的史料,让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尊重和爱戴岳飞?引导学生明白,人民之所以将岳飞视为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抗金斗争中,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军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他站在正义的一面,因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对于宋金和议,补充了相关资料,让学生对照相关内容一一分析影响。总之,第三子目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出对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育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反思课堂实践,推动教学共生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节课下来,切实体会到一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本课第一子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备课时,教师首先就得翻阅一些史料,如《大金得胜陀颂》碑文和《金史》等,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印证。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学识,在教学时,我们方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二是要引领学生自我积累。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历史通俗读物,浏览相关历史网站,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历史感。三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历史知识。利用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等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可以拉近历史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本课课前调查了解到,一部分学生们去过杭州岳飞墓。学习岳飞抗金时,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热情高涨,而且感受到历史的“有用”,求知的欲望更浓。四是开放课堂,教学相长。如今的初中学生成长于新世纪,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可以有序、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话说,踊跃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从而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