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经典3篇】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篇一
在一所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深入解读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课堂上,学生们认真聆听,老师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首先,老师让学生们了解诗人徐志摩的背景,介绍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学生们知道徐志摩是一位早逝的文学天才,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其中《再别康桥》更是广为流传。了解诗人的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动机和内涵。
接着,老师带领学生们逐句解读《再别康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学生们一起讨论诗中描述的康桥美景、诗人对友谊和爱情的思索,以及对离别的无奈和悲伤。通过深入解读,学生们逐渐领会到《再别康桥》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更是对生命、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最后,老师让学生们进行诗歌朗读和赏析。学生们纷纷展示出自己的朗诵技巧,用各自的声音和情感演绎出《再别康桥》中的情感。通过朗诵,学生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的忧伤和深情,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友谊和爱情。
在这堂《再别康桥》教学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仅是在学习文学知识,更是在感悟人生哲理。诗歌的力量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眼前,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理解和体验离别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实录,让学生们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也让他们更加热爱诗歌这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篇二
在一所大学的中文系课堂上,教授正在带领学生们深入研究徐志摩的经典诗作《再别康桥》。这是一堂富有思想性和情感性的课堂,学生们积极参与,教授的讲解引人入胜。
教授首先带领学生们回顾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他们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悲惨遭遇和优秀成就,引发学生们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好奇和探索。通过了解诗人的背景,学生们更能够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情感深度和文学价值。
接着,教授带领学生们逐句解读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学生们积极发言,一起探讨诗中描述的康桥美景、诗人对友谊和爱情的思索,以及对离别的无奈和悲伤。通过深入解读,学生们逐渐领会到《再别康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共鸣。
最后,教授让学生们进行诗歌赏析和写作。学生们用自己的文笔和思考,写下对《再别康桥》的感悟和评价,展示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情感共鸣。通过写作,学生们更加深入地领会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也更加珍惜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在这堂《再别康桥》教学课堂上,学生们不仅仅是在学习文学知识,更是在感悟人生智慧。诗歌的魅力让他们更加热爱文学创作,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理解和体验离别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实录,让学生们在文学的殿堂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也让他们更加坚信文学对人生的启迪和指引。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篇三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中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一下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齐读)
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觉。“油油的”是个叠音词,有强调突出事物特征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
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师:作者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根据二至四节中的任何一节的描写,画出一个画面。
生:独立作画──公开展示──相互鉴赏。
师:除了观赏“金柳”,“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他真的“在星光斑斓里放歌”了吗?依据是什么?
生:没有。因为第六节第1行就说“我不能放歌”。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师:这种表现方法,是从对方着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能再举一个例子吗?
生:明明是诗人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是在向他招手致意,在欢迎他的到来。
师:杜甫《月夜》是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代表作品。全诗如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自作多情”地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师:请××同学把第五节朗读一遍,请语文科代表把第六节朗读一遍,要读出两节诗不同的情感体验。
(生读)
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禁不住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第六节,诗人的情感急转直下,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而第 6节则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师:下面老师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师:这两节句式相似,文字也差不多,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形成一唱三谈,反复回旋的意思效果。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师:诗人为什么“轻轻的”走?这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走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师:“轻轻”的意思就是很轻。我们把“轻轻”这一叠音词换成“很轻”试读一遍。然后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齐读)
生:感觉好象没有原文有诗味。
生:诗歌节奏好象不及原文轻盈,缺乏细微的弹跳感。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下面我们听一听录音朗诵,然后大家集体朗诵一遍。
(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下面布置作业。就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的意象写一段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