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质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一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情况。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通过描述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首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表现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其次,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结构简洁明了,通过描写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和流逝时光的感慨。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最后,可以通过朗诵和赏析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赏析,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朗诵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意义和美感将更深入人心,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诗歌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背景介绍、结构分析、朗诵赏析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的唐诗,刘禹锡借茅屋之破,抒发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如何设计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呢?

首先,可以通过诗歌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刘禹锡这位唐代文学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风格清新脱俗而著称。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其次,可以通过诗歌结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手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结构简洁明了,通过对茅屋之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感慨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最后,可以通过朗诵和赏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和意境之深。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体验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赏析,领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朗诵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美感和意义将更深入人心,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诗歌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背景介绍、结构分析、朗诵赏析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创作背景,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

  (重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二、杜甫:

  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三、原文译文:

  1、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茅草飞渡过江水洒落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来后倚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已用)多年冰冷如铁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水,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雨淋茅屋好似麻线不断。自从战乱(多年)很少得到安眠,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都喜欢!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唉!什么时候人间才能耸现这么多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唯我屋破受冻而死也心甘!

  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四、诗内容:

  一段: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二段: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三段: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四段: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诗意:古诗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实言战乱之堪苦。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诗色:

  1、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韵脚-号-茅-郊-梢-坳;动词-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描写:文句似描写又宛如叙述(1-3段),末端抒发感怀(4段)。

  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五、知识拓展:

  1、通假字: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古今义:

  三重茅—三,古义:概述,表示多数。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何由彻—彻,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安得广厦—安,古义:如何。今义:安全。

  向昏黑—向,古义:渐近。今义:方向。

  3、一词多义:“安得广厦”与“安如山”—安,疑问代词,如何;形容词,安稳。

  4、词类活用:

  踏里裂—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名词作动词,风吹雨打

  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4、看情况补拾拓展,因材施教,因实施教。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放课件,录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读书,检查范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问:我们刚才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比如说,第一个是秋风,那么第二个是什么?)(茅草)

  问: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注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分析,讨论)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风卷茅草)

  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请说出理由。(担忧、焦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痛惜)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醒: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大家讨论一下。(点人回答,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希望你也这样做。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选择:惨、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忧伤)(忧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部分,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企盼广厦)

  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练习。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五

  课堂教学回顾: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杜甫草堂”视频

  2、走进作者

  (1)学生介绍杜甫

  (2)屏幕展示“名人风采”,学生齐诵

  3、出示背景链接,学生朗读

  二、阅读三部曲

  (一)听读篇

  1、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3、指名读,师生评价

  4、齐诵

  (二)解读篇

  1、示范解读第一小节

  a、这就是一个精彩的画面,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b、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

  (1)学生小组间交流

  (2)成果验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怒风洒茅急

  用“急”的情感读第一小节

  2、自学提示

  a、请你用最生动的文字来描述每一个小节的内容,并将其凝炼成四字小标题。

  b、将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凝炼成一个字。

  C、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或疑问,提出来

  (1)学生分三大组交流讨论,每组完成一小节

  (2)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群童盗茅叹

  漏雨难眠悲

  渴望广厦忧

  (3)解答学生疑问

  (三)品读篇

  用“掘词法”品读,即挖掘诗中的关键词,充分展现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1、大屏幕展示示例:例如“怒号”一词要重读,以表现风的猛烈和无情;“老无力”一词应读得缓慢、低沉,表现作者的无力、年迈、悲痛……

  2、学生用“掘词法”品读,教师评价

  3、我是“杜甫”,我来读!

  学生自读后分小节朗读展示。

  三、雨夜听心

  一首诗就是一颗心,它载着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声飘到我们的耳畔,让我们听到了一颗()的心的呐喊。

  忧国忧民、推己及人(完善板书)

  四、千古绝“畅”

  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会对杜甫说些什么呢?

  (此环节由于时间关系留作课下作业)

  粗浅点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佳作,也是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名篇。本课教学教师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清晰流畅。主体部分“阅读三部曲”的设计由听读、解读到品读,步步深入,真正体现了古诗文教学“以读促教”的教学理念。

  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不能串讲支解。教师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有导学有自学,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入境入境,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意境,重新焕发了古诗文的生命活力。

  古诗教学课堂要让学生思绪飞扬,真情涌动,闪现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初步的整体感知阶段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深入品味诗句,理解诗文的内容,真正实现和诗文对话。这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此间教师的评价引导作用不可小觑,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只言片语却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推波助澜。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学习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本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感受、大胆想象、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另外,“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学的例子,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传授学生品读诗句的方法——掘词法,定对学生大有裨益。不过我想,如果这一环节让学生配合圈点批注的方法,效果一定会更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

  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

  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

  (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

  (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

  (2)“为-----所”被动句式

  (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

  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

  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铁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

  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

  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

  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相关文章

zh ch sh r教学反思(优选4篇)

zh ch sh r这堂课上得怎么样?教学反思你写完了吗?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zh ch sh r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zh ch sh r教学反思一zh ch...
教学资料2013-05-01
zh ch sh r教学反思(优选4篇)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推荐6篇】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
教学资料2013-05-07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推荐6篇】

二年级下数学的教学计划

(一)数与代数1.《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
教学资料2014-02-07
二年级下数学的教学计划

快乐游戏,快乐歌唱 --《喜鹊钻篱笆》教学反思【经典3篇】

快乐游戏,快乐歌唱 --《喜鹊钻篱笆》教学反思 《喜鹊钻篱笆》是一首贵州的彝族儿童游戏歌曲,旋律节奏感强,歌词简单风趣,歌曲表现了孩子们游戏时无忧无虑、无比欢乐的心情,以及他们手拉手围城圆圈进行游...
教学资料2013-03-04
快乐游戏,快乐歌唱  --《喜鹊钻篱笆》教学反思【经典3篇】

《太空里的植物》的美术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想象课,在上课之前我觉得孩子不太容易理解植物,我有预感,这节课不太好上。于是我找了几株植物带到课堂上,通过边观察边讲解植物的特征的形式,让孩子们能更好的了解植物。用摸一摸植物的方式调动学生...
教学资料2012-08-06
《太空里的植物》的美术教学反思

高二数学曲边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实用3篇】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 上好每一堂课,要对教材进行加工,还要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 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 , 发展的 . 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
教学资料2011-03-09
高二数学曲边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