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推荐3篇)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中,物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而如何巧妙地运用身边的物质进行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将就如何设计利用身边的物质进行教学展开讨论。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在教授化学知识时,可以利用厨房中的食材来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来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在教授物理知识时,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弹簧、磁铁等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规律的奥妙。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教师可以将身边的物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教学语文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用五官感知物质的形态、颜色、味道等,然后让他们用文字描述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数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的物体,学习长度、重量等概念,培养他们的测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身边的物质。比如,在教学美术时,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如纸张、颜料等创作自己的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细胞和创造力。在教学体育时,可以利用操场上的器材如篮球、足球等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身边的物质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利用这些物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希望每位教师都能深入思考如何将身边的物质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为学生的学习之路增添一抹亮色。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篇二
在教学设计中,物质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巧妙地运用身边的物质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质来进行启发式教学。比如,在教授生物知识时,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昆虫等生物,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猜想,然后再通过实验或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物质进行情境教学。比如,在教学历史时,可以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图片等物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风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教学地理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地图绘制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物质进行跨学科教学。比如,在教学数学时,可以通过身边的物质如积木、计算器等辅助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科学时,可以通过实验装置、模型等物质,让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和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巧妙地运用身边的物质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善于发掘身边的物质资源,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之路增添一份色彩。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篇三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内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第26—2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定位于单元起始课,重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2、保持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并保持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法学法】举例法、分析法、归纳法、实验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教师:图片(岩石风化、地震图片、古旧房屋、损坏路面、气球、自封口塑料袋、手电筒、纸、火柴、蜡烛、教学用PPT。
学生:白纸、纸飞机、火柴、火柴梗、球形橡皮泥、方形橡皮泥、未生锈铁钉、生锈铁钉。
【教学过程】
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从身边的环境引入。
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看教室里都有哪些物体?
2、我们知道有很多很多物体,这些物体都分别由哪些材料组成呢?而组成他们的材料一般都称为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
板书:《我们身边的物质》
3、刚才我们说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那有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呢?
空气:①教师拿塑料袋装一袋空气。问:你看空气在吗?
②拿科学书扇一扇,你感受到什么?(空气流动形成风)
声音:问:声音怎么来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看作是振动的物体,说明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火:点燃蜡烛,用手接近,遇烫逃开。引导学生认识:火是蜡燃烧出现的。我们能感知到火。
光:打开手电筒,照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光是一种电磁波,我们能感知到。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感知到,能间接观察到,它们也是物质。
4、小结: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5、那么物质会发生变化吗?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环境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从生活物品出发到物体概念,再从物体概念到物质概念,依托三年级对“物品”和“材料”的学习和理解转而学习“物体”和“物质”,降低知识难度,放弃抽象概念的灌输,改为形象生动的实例。】
二、物质在变化
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这个世界的物质会不会改变呢?怎么变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质:球形橡皮泥,方形橡皮泥(形状);火柴,火柴梗(形状、产生新物质炭);白纸,纸飞机(形状);未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铁钉(改变颜色、产生新物质锈)。
我们将这些物质分成四组,每一组物质分别用字母AB来区分,请同学仔细观察,每组物质有什么不一样?讨论合作完成观察记录表。投影观察记录表。
在观察之前我们来认识记录表。第一列是四组物质,第二列写从A到B改变了什么,可以是多个改变。第三列,B比A多出来的物质就是产生的。请组长上来领取表格,观察填写表格。
我们的发现:物质会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请若干个小组汇报,不一样的补充。
板书:物质在变化
追问:2、4两组物质的变化有个相同之处,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它们的变化速度如何?(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板书:变化速度有快有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设计实验,观察,逐步发现物质变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其他物质,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呢?先不要急着说出来,让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观察的最仔细。
PPT出示温馨提示、实验记录表。
1、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它们发生变化。
2、把变化的情况和不变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3、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4、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小声讨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