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3篇)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一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和表达是至关重要的。而著名的古典钢琴曲《月光曲》正是一个极好的教学素材,它旋律优美,情感丰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老师可以通过介绍作曲家贝多芬以及这首曲子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了解其创作灵感和曲子的情感内涵。贝多芬在创作这首《月光曲》时,受到了对月光的赞美和对命运的思考,因此曲子中透露出一种悲壮而又宁静的情感。

其次,老师可以通过声乐和钢琴的结合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曲子中的旋律和和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老师弹奏的方式,逐渐领会曲子的情感表达,同时也可以通过口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曲子的感受。

最后,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合奏演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音乐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分角色演奏不同的乐器部分,通过合奏的方式呈现出曲子的完整感和动人之处。

总的来说,通过《月光曲》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其音乐情感,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未来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二

《月光曲》是一首古典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钢琴曲目,它旋律优美,情感深邃,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和表达,是每位音乐老师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曲子的结构,了解其曲式和旋律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构成要素。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钢琴谱,了解曲子的节拍、调性和音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曲子的演奏要求和情感表达。

其次,老师可以通过钢琴演奏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曲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技巧。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老师的演奏方式,逐步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培养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个人演奏和小组合奏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表现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演奏展示自己的技巧和对曲子的理解,通过小组合奏展示团队合作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月光曲》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其音乐情感,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未来的音乐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月光曲》教学设计 篇三

《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谱曲(11)

  创作(7—10)(结束)

  弹奏(4—6)(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听曲(2—3)(发展)平静→稍快→激昂→舒缓

  (发生)

  《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篇2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充分彰显了单元的主题──“艺术的魅力”。本课教学承载的主要单元目标,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这和本册教材“注重学生的语言习得”和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是高度吻合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受贝多芬高尚的情怀;

  2.体会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好处。

  本学段课标要求“推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也完全可以在以上两个单元目标中得以实现。但考虑到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把“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采用多层朗读,以读促思、交流讨论等策略予以重点突破。《致爱丽丝》《悲怆》与《月光曲》同属贝多芬作品,主题相似,风格相近,对教学可以起到辅助和提升的作用,故,把它们纳入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写和理解“谱写、茅屋、幽静、霎时间、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联想诗句,导入新课

  1.板书“月光”,学生联想相关诗句。

  2.谈话激趣,完成课题。

  月光不仅仅经常被文人墨客借以抒怀,有不少的音乐家也把它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月光曲》(板书:曲),看看这首曲子中蕴含着音乐家怎样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概括大意

  1.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理解:谱写、茅屋、幽静、霎时间、琴键等词语。

  2.指导写字:键、霎。

  3.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围绕这首《月光曲》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自主感悟,汇报交流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句子,批注。

  2.汇报交流。教师以学定教,随机指导理解有关内容。

  (1)清幽的环境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学生读、画描写环境的三个语句并从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兄妹俩的谈话感动了贝多芬。

  引领品读对话,体会正是穷兄妹俩的手足情深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产生即兴为之演奏的心愿。

  (3)遇到知音激起了创作的欲望。

  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盲姑娘知音乐、懂贝多芬,是激发贝多芬创作欲望的原因之一。

  (四)总结,理清创作过程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散步,听到了从茅屋中传来的钢琴声,使他平静的心有所触动;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兄妹俩的相互关怀和体谅所感动,于是走进茅屋为他们弹琴;从盲姑娘对他说的话语中,激动于遇到了知音,触景生情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2.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围绕《月光曲》你还想知道什么?请列出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感悟文章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2.学习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3.阅读《致爱丽丝》,聆听《悲怆》,进一步感受贝多芬高尚真挚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好处,并在具体的语境中尝试运用。

  难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回顾,梳理质疑,直奔重点

  1.板书课题,回顾前课,了解学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围绕《月光曲》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2.关于《月光曲》,你还想知道什么?

  引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再次质疑,梳理问题并顺承切入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学习。

  1.自悟为主,读出变化,学习写法

  2.自读文段,读出语气变化。

  3.默读文段,交流共享,体会乐曲变化。

  (1)质疑过渡。

  请同学们默读第九自然段,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首曲子的,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圈画出关键词语,把自己的阅读体会简要批注在旁边。

  (2)集体交流,以悟促读,以读促思。

  ①舒缓悠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②起伏跳跃:“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③激烈高昂:“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抓关键词,体会写法。

  ①月亮升起,海面变幻,这是多么美丽的画面啊!这些画面的变化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这些是兄妹俩听到乐曲产生的联想呢?

  ②拓展材料,延伸阅读,再悟联想的表达运用。

  ③随着《月光曲》的旋律从低缓变得高昂,兄妹俩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海上明月图》,这就是联想的魅力!

  (二)乐文赏读,感悟贝多芬高尚真挚的伟大情感

  1.共听《月光曲》,再悟深层变化。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平静──激动。

  2.梳理贝多芬情感变化原因,感受他高尚的情怀。

  3.拓展阅读《致爱丽丝》,再次感受贝多芬高尚的情怀。

  4.聆听贝多芬乐曲《悲怆》,尝试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深切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情感。

  5.总括变化,激情促读。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体会到画面以及乐曲旋律的变化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是一致的,这就是曲为心声。它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家深厚的情感,这也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三)配乐引读,熟读成诵

  1.以乐曲旋律变化情境引读。

  2.师生互动,引读成诵。

  三、回归主题,总结升华,引发思考

  从贝多芬的作品、情感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他不平凡的音乐人生,体会他音乐的无穷魅力,以及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联想与想象”对表现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起的作用。

  2.体会作者围绕“知音”这个主题来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3.感悟艺术家用艺术为人民带来快乐的情操。

  二、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学习不认识的字词,读懂课文意思;自读课后资料,了解贝多芬;了解《月光曲》曲目大致情景内容。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读课文情况,随着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断断续续”“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体会词语所描绘的事物的特点。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侧重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情况,指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你们也概括出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但是,贝多芬创作了一首怎样的月光曲呢?曲子的意境是怎样的?

  在读书时,将穷兄妹两个联想与想象到的曲子意境内容大致读懂,并练习概括出来:贝多芬创作了一首表现“月光下,海面从优美平静到波涛汹涌发生变化”的曲子。

  (三)体会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月光曲的意境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1.读书,进一步体会这段话所描写的情境,同时播放月光曲剪辑(能够表现变化的几个部分的.剪辑)。

  2.体会皮鞋匠和妹妹“眼前景象”的不同:作者写皮鞋匠,写的是他“好像面对”,写妹妹是“她仿佛也看到了”,两者写法相同吗?为什么不同?如果改成“他们好像面对大海……”是否可以呢?

  在讨论基础上,教师归纳:写哥哥想到的内容是联想,因为过去他看过,而妹妹则是想象,一个盲女孩,不能直接把事物的景象联系起来、再现出来,只能靠想象,所以写妹妹“仿佛也看到了”。

  3.讨论:如果不写联想和想象,只是交代:贝多芬在月光下又为他们弹奏了一支曲子,如何?

  明确:不行,这样的话,月光曲这首曲子的意境就不能表现出来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仅仅是在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艺术魅力,而在本文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要体会“贝多芬、穷兄妹”他们是知音,作者在整篇文章当中表现的是这个主题。)

  (四)课下作业

  思考:既然是要表现月光曲的艺术魅力,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曲子,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意境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这个传说故事,非要安排一对“穷兄妹”在故事当中呢?文中人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

  月光曲的意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写出来的。

  (二)解决问题

  回顾上一课时的问题:既然是要表现月光曲的艺术魅力,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曲子,直接介绍月光曲的意境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这个传说故事,非要安排一对“穷兄妹”在故事当中呢?文中人物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课下思考的内容。

  师: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将本来陌生的贝多芬和穷兄妹写到一起来的。

  学生读书,找到“走近”——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讨论从这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作为贝多芬的角色,来思考——感觉非常亲近。

  学生读书,找到“走进”:听到他们想亲自听,但是没钱,于是“走进”。

  让学生读句子,体会贝多芬此时的内心活动:太令人感动了,这样穷,竟然爱音乐,这样穷竟然爱我的曲子。感觉找到了知音。(如果前面已经学过了“伯牙绝琴”,学生能够自然想到知音这个话题,如果没学过,教师可以引导提示,喜欢音乐,喜欢贝多芬的曲子,这让贝多芬非常感动,感觉他们能够读懂自己。)

  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了一首刚才盲姑娘弹的曲子之后,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太纯熟了,感情多深啊!

  体会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让贝多芬感觉到,盲姑娘虽然穷,虽然弹的断断续续,竟然能一下子感受到作品的独特情感,而且猜测到这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奏出来——这真是知音!(如果学生没学过《伯牙绝琴》,教师直接可以点出来:读懂对方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作者独特思想和情感,这就叫知音。)

  (三)引导思考

  再读穷兄妹的联想,再听曲子,思考:贝多芬又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么,此时此刻他内心想了些什么呢?他想通过曲子来传递一些什么呢?

  学生读书,听曲。讨论,交流:对美好事物的展示和赞美,对命运不平的愤怒等。

  (四)研究体会

  研究写穷兄妹联想与想象的相关句子,体会作者写这一部分与表现他们是知音,有什么关系?

  明确:他们能够真正听懂贝多芬的作品所传递的内容,能够真正欣赏到贝多芬作品的艺术魅力,真正能被贝多芬的作品所陶醉,忘我——连乐曲停下来都不知道,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再次讨论:不写这段联想和想象,行不行?深入体会“这部分对表现他们是知音”所起的作用。

  总结:作者就是以贝多芬的曲子为纽带,将贝多芬和穷兄妹从陌生人写成了相互能够读懂内心世界和思想的知心人,开始是空间距离的接近,后来是心灵世界的无限靠近,纽带是艺术,音乐艺术!

  (五)朗读背诵

  享受知音之间美妙的感情,享受贝多芬《月光曲》的艺术魅力!

  三、设计思考

  除了常态的识字、识词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侧重在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来进行艺术欣赏”,就课而言,就是通过阅读联想和想象部分和欣赏乐曲,来体会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所表达的体会情感欣赏的审美方式;通过分析文章的表达思路,来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贝多芬与穷兄妹成为艺术知音的,同时学习作者以曲为轴,表现人物关系的方法。

  本文教学的特点:概括——在概括的过程中读懂主要内容;从形式切入,在研究表达形式的同时,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表达方法。

  就文章的表达方法的学习而言,主要采用了增删调改的方式,增删调改,其实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体会“增删掉改”之后与原文表达方式方法相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这是个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地从课本中找出答案的问题,也不是简单地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上下文实际就能得出结论的话题,必须建立起文本整体的联系,揣摩作者表达意图,结合自己已有的语言表达实际来体会,是一个综合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调动已有语言文字实践的实际来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自己思考,同时需要与班上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来进行自己观点的验证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要体会作者表达效果的独特性,学生感觉到了学习过程的挑战,挑战结束,学生内心挑战困难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再加上对表达方法进行了赏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逐渐浓厚起来。

  本文的第二课时,我在引导学生研读“如何成为知音”的行文思路时,只在帮助学生建立文本的整体联系上做了引导(文章各个部分内容是如何联系成为一个文章整体的这个过程中,再进一步体会联想与想象,与知音的关系,对表现知音的作用),这样,学生一方面学会了在整体的联系中读懂课文,而且学会了阅读中去抓联系的阅读智慧,提升了阅读能力。

  四、说课要点

  (一)教材特点

  一是通过联想与想象的方式来欣赏艺术作品:体会在本文联想与想象的作用——很好地诠释了贝多芬《月光曲》的艺术内涵;二是作者是如何表现“贝多芬与穷兄妹”成为知音的:知曲——知情——知人——知音;通过联想与想象来表现知音。

  (二)教学目标

  学习联想与想象对表现艺术作品艺术魅力所起的作用,感悟用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艺术作品。

  (三)教学思路

  1.读书,整体把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概括的过于笼统,提出联想与现象部分。体会文章所写内容的主要特征——月光曲的主要内容,从而初步读懂课文。

  2.认识联想与想象的不同点。

  3.研读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知音”这一主题的。

  走近——走进——弹一曲,再弹一曲,想象与联想。

  4.体会这一部分对表现知音所起的作用

  5.并不十分在行的“哥哥”能够联想,并产生情感变化;盲姑娘,能够先想出乐曲表现的情景并为之动情(研读写穷兄妹神态的词句)。讨论:不写行不行——用增删调改的方式,来体会写法在增强表达效果方面所起的作用。

  6.总结后,再次配乐朗读这一部分。

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通用3篇】

前几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主要是梳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在整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上课开始,我就在屏幕上出示了几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口算。 (1)...
教学资料2013-06-07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下册美术教学计划(经典6篇)

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篇1一、教学目的、要求(一)总目标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
教学资料2019-03-06
下册美术教学计划(经典6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考研院校

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可选报的专业可谓百花齐放,门类众多,粗粗一算,就可以划出五大类理科专业,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工科专业,如机械、材料、工程、电子;农林专业,如农学、林学、园艺、水产;医学专业...
教学资料2013-02-07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考研院校

数学《比例尺》的教学反思(最新3篇)

《比例尺》一课是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以比、比例为知识基础。本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三大板块:一...
教学资料2018-04-03
数学《比例尺》的教学反思(最新3篇)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1说明...
教学资料2018-05-07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设计【优选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
教学资料2018-05-0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设计【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