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优选6篇】

《蜡烛》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设计中,蜡烛这一主题可以被很好地运用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下面我将介绍一个针对小学生的《蜡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制作原理和用途。

2. 帮助学生掌握蜡烛的分类和常见种类。

3. 激发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1. 蜡烛的定义和制作原理。

2. 蜡烛的分类和常见种类。

3. 蜡烛的用途和文化意义。

4. 制作简单的蜡烛手工。

**三、教学过程**

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外观和制作过程。

2. 介绍蜡烛的分类和常见种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蜡烛有不同的用途。

3. 讨论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作用。

4.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蜡烛手工制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和制作蜡烛的情况。

2. 收集学生制作的蜡烛作品,评估其完成度和创意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蜡烛的知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对手工制作的兴趣,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蜡烛》教学设计 篇二

蜡烛这一主题在教学设计中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下面我将介绍一个中学生的《蜡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帮助学生掌握蜡烛的制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

3. 激发学生对蜡烛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1. 蜡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蜡烛的制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

3. 蜡烛的装饰和艺术设计。

4. 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蜡烛作品。

**三、教学过程**

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历史。

2. 介绍蜡烛的制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制作过程。

3. 讨论蜡烛的装饰和艺术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他们设计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蜡烛作品。

4. 展示学生的蜡烛作品,让他们相互欣赏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讨论参与、制作蜡烛的技巧和设计作品的创意性。

2. 收集学生的蜡烛作品,评估其装饰和设计水平,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蜡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还能掌握蜡烛的制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蜡烛》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战争的残酷和追求和平的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透过行为体悟人性的本质。

  3、领会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曾做过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对德国兵到一户被占领的农家去,那家的女主人正巧是一个地下党。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争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哪位同学能向我们概述一下这段故事?

  学生讲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一年,当时的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兵败如山倒之际,但是有战斗就有牺牲,我们一起看看这里的蜡烛发挥什么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2、翻译者:茅盾,我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3、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4、阅读课文,找出并朗读最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结合这些片段,说说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⑴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⑵多次提到老妇人的围巾,这条黑色的围巾有什么特殊意味?

  ⑶“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品位原句好在那里?

  6、品读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和场景的意蕴:

  ⑴如果你是寻找契柯拉耶夫尸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妇人在战友坟前续上新蜡烛,你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⑵“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象一个母亲的眼泪,正象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远不朽。”这两句话意味深长,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它们的含义。

  ⑶文章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两百字写下来。

  7、课时小结。

  8、布置作业:

  ⑴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细节描写;学习这种极力渲染的描写方法,

  ⑵探讨蜡烛在文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蜡烛》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抓主线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方法:

  主线引导,点线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聊天谈话,蓄势。

  一、背景展开,情感积淀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

  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这段发生在二战隐蔽战线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护蜡烛

  1、伪装情报

  2、方法是否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危机降临了……

  三、抓住细节,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读3——7自然段,整体感受。

  2、交流:感受紧张氛围。

  3、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机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办?是生,还是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A、屈服——被奴役,任人摆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鱼死网破——被消灭

  C、周旋——虚与委蛇,不断寻找转机——?

  伯诺德母子是怎样做的呢?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划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1)默读课文学习。

  2)交流:

  A、母亲化解危机;

  B、危机再一次来临;

  C、情况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机。

  5、小结并引申

  四、悬念犹生,意味深长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蜡烛熄灭了,故事似乎结束又似乎未结束,危机真正过去了吗?德军会不会怀疑?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2、好的小说在结尾是“留有悬念”的。这个悬念会吸引着你不断思考、不断揣摩,继续阅读,而且是创造性的阅读……

  五、作业:

  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由作者变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创造性地续写这精彩的故事。

  续写《半截蜡烛》。

《蜡烛》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烧灼偷袭间歇耸立匍匐颤巍巍

  僵硬舀水腋窝揣在屏障肃穆精疲力竭

  二、导入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蜡烛》教学设计 篇六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学习用真实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自读课文,由浅入深地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界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重点

  1.感受爱的光明、温暖与力量,体会侵略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增强学生为全人类负责的意识。

  2.感受朴实语言的力量,探究细节刻画的内涵。

  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启发式教学、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内容

  1.课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吧。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也有烛光,我们来看看,那是怎么样的“蜡炬”。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文学奖。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意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扎在希腊的德军“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作战的局面,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并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渲,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在这样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这里既有对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4.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5.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6.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而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8.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是非常感人的。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细致的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她摸出蜡烛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9.老妇人是南斯拉夫人,她为什么要对牺牲的苏联红军奉献出自己母亲般的爱?

  她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帮助他们解放的苏联红军充满了敬意。年轻的生命为了正义的事业牺牲在她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也为他们献出自己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10.本文以写人为主,为什么以蜡烛为题?

  它寄托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沉痛哀思,象征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爱,也象征着两国军民在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中结下的战斗情谊永不磨灭,永远流传。此外,蜡烛还是本文的线索,它把文章的前后情节衔接了起来,使得文章脉络清晰,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蜡烛,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虽然它曾经给我们的先人带来过温暖,带来过光明。课文中的蜡烛在温暖和光明之外,又多了一层象征意义——那就是深情,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深情。

  蜡烛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桥、桥头堡(环境)炮火、牺牲(战斗)尸首、等待(结果)炮火连天环境险恶第二部分(第8~42自然段)第一层(第8~11自然段):老妇人出场后的见闻第二层(第12~14自然段):老妇人欲出去掩埋尸体第三层(第15~26自然段):老妇人掩埋了烈士尸体第四层(第27~31自然段):老妇人点蜡烛悼念第五层(第32~42自然段):老妇人再次点蜡烛悼念第三部分(第43~44自然段)蜡烛点在坟头上蜡烛燃烧不灭火焰不会熄灭国际主义精神常在以时间为顺序,以蜡烛为线索,动作描写细腻生动是本文的最大特色。

  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例如第22自然段中“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第26自然段“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等等。作者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非常吃力,然而她却如此的认真。她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能够不顾自己的生死去掩埋那位素不相识的烈士,是红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饱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之所以舍生忘我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是因为她对烈士有着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本篇课文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通过对惨淡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地赞美了南斯拉夫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厚的爱,尽情地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情意。本文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是要求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路并非容易。在设计教学时,我遵循阅读规律,将本文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了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评论人物的能力。

相关文章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实用3篇】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
教学资料2018-08-08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实用3篇】

节约用水的建议(优秀6篇)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节约用水的建议(精选60条),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资料2019-02-05
节约用水的建议(优秀6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精简5篇】

引导语: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为了以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好的教学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四年级...
教学资料2016-01-09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精简5篇】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精简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
教学资料2019-09-04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精简6篇】

掌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掌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掌声教学设...
教学资料2012-08-01
掌声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经典5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篇1一、指导思想: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列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
教学资料2018-02-09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经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