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实用3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但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给了我启发,让我开始反思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这篇文章以一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主题,描述了它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生命力。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生长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这种写作方式给了我新的思路,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解读,更应该是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开始尝试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展开想象和创作。我给他们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发挥。例如,在阅读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之后,我会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只小虫,身处在爬山虎的叶片上,感受它的生长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在写作和表达方面变得更加自信和有创造力,同时也更加关注环境和生命的珍贵。因此,《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美文,更是一篇启发语文教学的好文章。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但很少有机会让他们深入品味文本的情感和内涵。然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让我开始反思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这篇文章通过对爬山虎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神奇。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审美的体验。
在教学中,我开始尝试让学生通过文本感受情感和审美。我会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爬山虎的叶片之间,感受它的清新和生机。我还会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对爬山虎的感受,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也能够让他们更加珍惜自然和生命。
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不仅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有了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情感和审美的理解也有了深化。他们开始用心去感受文本背后的情感和内涵,也开始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因此,《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美文,更是一篇引导学生审美和情感的好文章。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今天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
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
1、拿到叶圣陶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画出相关句子,然后读读。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快速读课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一,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初读课文后,没有检查孩子读课文的情况,还有读词语的形式比较单一,应该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词语后,再去整体感知课文,亲近文本,但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指导的功力还不够,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
二、第一课时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讲解完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让学会写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