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精简3篇】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篇一
在《大作家的小老师》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学生和一个大作家之间的特殊关系。小老师虽然只是一个小女孩,但她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帮助大作家找回了创作的激情。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在教学中,是否也需要像小老师一样,用心去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激情。
首先,小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对待每个学生,而是需要耐心倾听、观察,了解他们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就像小老师通过了解大作家的生活和心情,给予他适当的关怀和鼓励,最终激发了他的灵感和创作欲望一样,我们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其次,小老师在故事中展现了她的坚持和耐心。她虽然只是一个小女孩,但她却一直坚信自己能够帮助大作家找回创作的激情。这种坚持和耐心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具备的品质。有时候,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挫折,但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总的来说,故事《大作家的小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只有了解学生、耐心倾听、给予支持和鼓励,我们才能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茁壮成长。愿我们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小老师”,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篇二
在《大作家的小老师》这本书中,小老师用自己的善良和耐心帮助大作家找回了创作的激情,让我们深受启发。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像小老师一样,用心去关注每个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引导他们茁壮成长。
首先,小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爱和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梦想。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对待每个学生,而是要了解他们的特点,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茁壮成长。
其次,小老师在故事中展现了她的善良和耐心。她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大作家,让他重新找到了创作的动力。作为教师,我们也需要有善良和耐心,给予学生关怀和支持。有时候,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挫折,但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行。只有善良和耐心,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孤单,不迷茫。
总的来说,故事《大作家的小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只有用心关爱、善良耐心,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茁壮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愿我们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小老师”,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篇三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一篇意味深长的文章,很值得一读,读了这篇文章,我收益颇丰。
我们大人应该向孩子学习。这也是这篇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一眼能够看到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与孩子也接触多年了,其实像这样的事,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但因为我们老师不怎么注意,不用笔记下这个美好时刻,有着类似的感受,也就随时的推移而消失了,向孩子学习的事也没有成为成人的一项自我任务。
从这一点上也反映出大人对孩子缺少一种尊重,也太把自己当作大人了。萧伯纳代表着成人,代表着名人,往往成人、名人是非常在乎自己的,虽然也喜欢孩子与孩子一起玩耍,但真正的尊重是缺少的`。我们老师其实对待孩子大多如此。
这篇文章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小姑娘回答萧伯纳的那句话,那句话就是童言,孩子是天真的,孩子是最有创造力的,孩子是无畏的……我进而想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会怎么向她妈妈说今天的事?她会直接把她的回话告诉其妈妈吗?如果直接告诉妈妈,妈妈会作出什么反映呢?我想大多数的母亲肯定会批评孩子不懂礼貌,名人效应不是今天的产物,爱明星不是今天的产物,爱名人名星不只是属于年轻人,青年老年群体中大有人在,所以其母亲自然会把其上升到道德上来对待孩子。因为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要注意这一些。因此,想到这儿,我个人认为,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也会主动地说今天她和大作家萧伯纳在一起玩。
萧伯纳的感悟也给我许多启发。萧伯纳从这件事上收获到“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行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也许编者的意图也就是把这句话传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平等相待,永远谦虚”是多么的重要!但思来想去,感觉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别忘记大家都是“人”。也就是说,我们向孩子学习什么?——孩子其实也是人!想到这里,感觉到这一课好像对小孩子学习意义不大,好像是对我们成人进行道德教育。
到底怎么引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把起点定位在哪儿?我觉得我们老师不要掩盖自己应该接受这篇文章的教育,也就是直接告诉孩子这篇文章对老师非常有用,自己应该向学习。这给予学生的一种暗示,即你们长大后,也要重新学习这一课,这样孩子就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课文,明白“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行相待,永远谦虚。”
其实孩子也是师,因为孩子的天真,本身就是师之最美的地方。孩子其实也是人!孩子其实也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