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3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一
宋庆龄故居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在这座古老的府邸里,有一颗巨大的樟树,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被当地人称为“宋庆龄樟树”。这颗樟树不仅是宋庆龄故居的标志,也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
在参观宋庆龄故居时,我被这颗樟树深深吸引。站在樟树下,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悠久。这颗樟树见证了宋庆龄故居的兴衰,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它的枝繁叶茂,树干粗壮,给人一种沧桑而又庄严的感觉。
樟树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樟树告诉我,只有扎根于土地,才能茁壮成长。樟树深深扎根于土地,吸取着来自大地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繁花似锦。同样,我们也应该扎根于祖国的土地,牢记历史,传承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其次,樟树告诉我,要有坚韧不拔的品质。樟树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历经百年的风霜,仍然屹立不倒,顽强生存。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轻言放弃。
最后,樟树告诉我,要有广博的胸怀。樟树的枝繁叶茂,给人一种包容和宽广的感觉。我们也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接纳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尊重他人,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参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让我受益匪浅。这颗樟树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寄托。希望我们能够从樟树身上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座具有独特教育意义的“树”。站在樟树下,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这颗樟树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给人以启迪和反思。
樟树教育告诉我们,要有坚持的信念。樟树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历经百年的沧桑,仍然屹立不倒,顽强生存。这种坚持的信念,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轻言放弃。
樟树教育告诉我们,要有扎根于土地的品质。樟树深深扎根于土地,吸取着来自大地的养分,茁壮成长,繁花似锦。同样,我们也应该扎根于祖国的土地,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樟树教育告诉我们,要有包容的胸怀。樟树的枝繁叶茂,给人一种包容和宽广的感觉。我们也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接纳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尊重他人,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参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这颗樟树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寄托。希望我们能够从樟树身上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在准备备课的时候,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觉得本文的内容本身并不难,意在写樟树,实际是借物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在执教时我抓住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
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进行了了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无论……总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经受的磨难,体会樟树却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宋庆龄是一个怎么样的女性?人们为什么纷至沓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教师就得详细地向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在这点上我做的有所欠缺。正如杨老师和我说的那样,学生对宋庆龄还是没有真正的了解,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展开的进一步教学其实是不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的,如果在课堂上多补充一点宋庆龄的伟大事迹就好了。
在执教本课时,我还着重渗透了词语解释、写作方法、关联词语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通过造句子来体会关联词语的用法,并且粗略的引导学生知道具体描写、对比以及借物喻人等习作方法,我希望学生能初步掌握,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运用。
课后再反思这篇课文,我觉得似乎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学习如此简单的文本上,因为本身课文没有一点的难度,而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以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或者可以设置一个说话情境:如小明的爸爸来到了宋庆龄的故居也和樟树合了影。回去之后拿给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问爸爸为什么要和樟树合影,爸爸就说……这样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可贵的一面,又可以写出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
由此再做一点联想,我们其实在教作文的时候总是向外求作文方法和范文,其实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宝库。因为教材中的课文就是一篇最有价值的范文。我们如何把课文中的写法迁移到我们所教的写作上呢?我们就要把课文教透。想办法让学生懂得迁移运用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