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卜(最新4篇)
达卜 篇一
达卜:历史上的传奇探险家
达卜(Ibn Battuta)是一位著名的摩洛哥探险家,他在14世纪游历了整个伊斯兰世界,成为了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旅行者之一。达卜的探险精神和勇气让人们对他永远铭记于心。
达卜出生于摩洛哥的塔恩杰尔特,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对冒险和探险的浓厚兴趣。在他20岁的时候,他踏上了前往麦加的朝圣之旅,这也是他探险生涯的开始。达卜游历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穿越了北非、中东、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到达了中国的元代帝国。
在他的旅途中,达卜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危险。他在撒哈拉沙漠中穿行,越过了高山和河流,征服了无数未知的土地和文化。他见证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奇。达卜的探险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个人的生活,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达卜的探险精神和勇气激励着无数的后人,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被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所传颂,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达卜的探险精神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冒险,才能发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达卜 篇二
达卜:开启文明交流的使者
达卜(Ibn Battuta)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他不仅游历了整个伊斯兰世界,还成为了文明交流的使者。达卜的旅行经历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达卜的旅行使他见识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他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联系,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和宗教交流。达卜在他的游历中传播了伊斯兰教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吸收了各种不同文化的精髓,使自己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达卜的探险活动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文明交流与融合。他记录下的各地文物和历史事件成为了后人研究和了解各地文化的重要资料,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达卜的使命是传播文明,促进和平,他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成为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
达卜的旅行经历告诉我们,文明交流是世界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开放自己的心灵,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达卜的使命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继续传承文明,促进和平,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达卜 篇三
达卜 篇四
达卜,因敲击时发出“达”、“卜”两种音响而得名。也称手鼓。是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的拍击膜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尤以天山腹地最为盛行。
目录 简介名字由来形制结构分类特征收缩展开 简介 达卜源于阿拉伯,经“丝绸之路”东传我国。南北朝时我国已有了达卜,敦煌千佛洞的北魏(386年—534年)壁画中,就绘有鼓形扁圆、单面蒙皮、背面有许多小铁环的单面鼓。隋唐时期,达卜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胡旋女》诗中写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 鼓一声双袖举,雪飘转蓬舞。”生动地描绘了达卜与歌舞的密切关系。《西域闻见录》(云岫抄藏)卷七写道:“回乐以鼓为主”,“声音抑扬高下,随鼓而起落,而歌舞节奏之盘旋,亦以鼓为节。”可见达卜在民间乐队或歌舞中还起着指挥作用。清代,达卜列入宫廷的回部乐中,清允禄等编《皇朝礼器图式》(卷九)中有较详细的记载:“钦定宴飨设回部乐。达卜,木匡,上冒以革,形如手鼓而无柄。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厚二寸二分七厘五毫……以二手击之。”《清史稿》(卷一百一十)载:“达卜,木框冒革,形如手鼓而无柄,有大小二制,一面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二毫,一面径一尺二寸二分四厘,皆髹黄漆,面绘彩狮,以手击之。”长期以来,达卜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 鼓框用桑木制作,呈扁圆形,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有三十余枚小铁环。自本世纪50年代以后,达卜还多用蟒皮蒙面,使发音清脆响亮。在维吾尔族民间,达卜规格不一,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鼓面直径44厘米~52厘米、鼓框高5厘米~5.5厘米;中者鼓面直径32厘米~40厘米、鼓框高4厘米~4.5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0厘米~ 28厘米、鼓框高3厘米~3.5厘米。维吾尔族民间乐队合奏或手鼓舞伴奏常用 中型或大型鼓,并可做表演性独奏;木卡姆伴奏乐队则常使用小型鼓。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达卜多面,其中有大小两面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名字由来 在南疆叶尔羌河畔流传着达卜的传说:很早以前,天山南北丛林密集,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有一年,突然出现一条大蟒,凶恶异常,它吞食了附近的鸟兽牲畜。百姓提心吊胆,日不出门,夜不点灯。这事被一位青年猎手达卜知道了,决心为民除害。他带着干粮、弓箭和腰刀,潜伏在森林里,三天三夜过去了,达卜没合眼,却也没见巨蟒的踪迹。第四天,他已十分疲倦,为了不打瞌睡,他砍下一截松枝弯成圆圈,蒙上羊皮,做成一个单面皮鼓,一边用手击鼓一边高声唱道:“哪个牧人不爱草原?哪个猎人不恋青山? 只因蟒蛇侵袭昆仑,牧民日夜担忧祸患。我猛击羊皮鼓引蟒出洞,誓将那凶残的恶魔铲除。弯强弓举利刃为民除害,剥蟒皮做手鼓让千家敲击。……”达卜的歌还没唱完,仰头猛见一条巨蟒从树上向他扑来。达卜纵身跃起,挥刀砍去,不料砍在树上,他又转身张弓搭箭,射中大蟒眼睛。蟒带伤挣扎,用尾巴猛抽达卜,猎手被抽倒在地,撞在羊皮鼓上,只听“咚”的一声,巨蟒受惊败退,达卜急中生智,挥拳猛击羊皮鼓,趁势
飞身举刀向巨蟒劈去,巨蟒被拦腰截为两段而死。恶蟒已除,人们又恢复了以前的宁静生活,维吾尔族人民为了表彰达卜为民除害的功绩,剥蟒皮做鼓,取名为“达卜”。
形制结构 达卜鼓框木制,内缀有小铁环,单面蒙皮,各民族的达卜形制略有不同。达卜是在扁圆形的木制鼓框上,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有许多小铁环而成。现达卜还多蒙以蟒皮,使发音清脆响亮。 在维吾尔族,达卜有大、中、小型三种,面径36~52厘米。一般乐队和手鼓舞伴奏常用中型鼓,鼓面直径约44厘米,鼓框高5厘米左右;木卡姆伴奏乐队则用大型鼓和小型鼓。 演奏时,双手“虎口”扶住鼓框,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击鼓。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音响有别的“咚”、“哒”之声,音色千变万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摇动鼓身,使小铁环撞击鼓框,亦能发出“沙沙”的.音响。 乌兹别克族的达卜,在外形、制作和奏法上,都与维吾尔族的达卜相似。锡伯族的达卜,鼓的背面设有一个手柄,拴系于鼓框内侧,鼓背用羊皮遮盖,中心留有通孔。演奏时,左手持握手柄,用右手拍击鼓面。在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和锡伯族,达卜通常由男子演奏。 塔吉克族的达卜,鼓框宽大,形制别具一格。民间多使用白杨木制的旧筛子边据作鼓框,蒙以狼皮、牛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不缀小铁环,有的只在鼓框中装以3副小铁钹。演奏起来,音色低沉、浑厚,装有铁钹的达卜,音响更为铿锵雄壮。尤为独特的是,塔吉克族的达卜,几乎全由女子演奏,这是多年来留下的传统风俗。
分类特征 在维吾尔族民间通常用三种卜鼓:一种是为民间职业歌唱家所用,专为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木卡姆和多郎赛乃姆伴奏的小手鼓;一种是为一般农民和市民所使用,并常为舞台歌舞伴奏的中型手鼓;一种则专为民间巫师用以“驱鬼”治病的大手鼓。达卜是乐队的灵魂,节日的大腕,特别是每逢伊斯兰教的肉孜节、古尔邦节或婚礼喜庆的日子里,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达卜鼓一敲响,人们随鼓乐起舞,整个场面呈现狂欢的高潮。在欢乐的日子里,它能把人们的激情和快乐通过声音和敲击传递给每个人,那份浓浓的情意弥漫在空气和人们心中,让你一靠近就能体会并很快融入这种氛围,因此,达卜也被人称为“灵魂的演奏者”。 达甫既是用于唱歌跳舞的伴奏乐器,又可作为风格独特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