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教学反思
聚落教学反思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继《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进一步探究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本文通过图文的形式,形象生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叙述了“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突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阅历,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进行描述、分析、归纳、总结,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课堂第一部分部分采用了中山市的城乡图片,引出聚落的概念(人类的集中居住地),聚落与居所的差别,乡村与城市的不同,这三个环节主要是同学们根据课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经验来描述、归纳,教师只要稍加引导、总结就可以了,学生的看图说话、知识提炼能力也很强。
通过了解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将内容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新知的能力,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大量精选图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聚落,在角色体验中、在合作探究中听、看、说、写;选择、探究、比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已知探究未知的能力。这一部分,主要的活动有两个,一是通过“寻找理想的家园”,让同学们总结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条件;二是“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参观各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
习的气候的相关知识,说出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不同的温度带、不同的气候,有不同的聚落形式。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课堂内容自然过渡到聚落的发展和保护。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知识的衍生和感情的升华,首先通过图片的对比,使同学们先有感官的认识,再让大家就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进行交流,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