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
翰林院
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Imperial Academy或Hanlinyuan )。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目录 简介 名称 历史发展 简介翰林院 从 唐朝 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 ,自 唐玄宗 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 翰林学士 ,供职于 翰林学士院 ,一种是 翰林供奉 ,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 翰林官 ,简称 翰林 。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 科举 接轨。明以后被 内阁 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 杜甫 、 张九龄 ,宋朝的 苏轼 、 欧阳修 、 王安石 、 司马光 ,明朝的 宋濂 、 方孝孺 、 张居正 ,晚清的 曾国藩 、 李鸿章 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 点翰林 ”,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 儒家 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 科举 ,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名称翰林,即文翰之林,意同文苑。翰林一词最早可以在 汉代 扬雄 的《 长杨赋 》中看到。由于汉代侍诏在 玉堂殿 ,翰林院也常被称为 玉堂署。
历史发展唐代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犹文苑。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 扬雄 的 《长杨赋》 。而以其名官,则始于唐代。
唐代 翰林院是中国 唐代 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初 唐玄宗 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 草拟 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 待诏 。起草诏制本是 中书舍人 的专职,但唐玄宗感到中书舍人草拟诏制的制度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乃一度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 ,以备起草急诏( 兼撰拟诗文 ) 。开元二十六年(738),又另建 翰林学士 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 学士 ),本身无秩品 。初置时并无员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安史之乱以后,军事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来愈重要,不但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之权,也在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 唐宪宗 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 宰相 。学士院设置之后,与中书舍人院有了明确分工 。学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 征伐 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学士院有两名由宦官充任的学士院使(或称翰林院使),在 皇帝 与翰林学士间起传达联系的作用 ,在政治上 有很大影响 。后晋天福五年(940)曾宣布废除翰林学士,将草拟诏制之权归还中书舍人,但不久又恢复。
宋代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 顾问 ,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 北宋 前期的
翰林学士,亦无秩品。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 诰衔 。由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 宋代 有时亦称学士院为翰林院。宋代另有专掌艺学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与学士院的翰林院无关。西夏 国曾设有翰林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 辽朝 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 金天德 三年(1151),置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草诏等事; 元朝 设翰林兼国史院及 蒙古翰林院 ,官员与金代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
元朝
元朝 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制与金代相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
明代
明代是翰林院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将前代之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而与杂流诸如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脱离干系。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 侍读学士 、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明代将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翰林官品秩甚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翰林若得入直 文渊阁 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明 孔贞运 《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 袁可立 )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清代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 掌院学士 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