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1章 第4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形成初期的形态特点。
2.了解25亿年前至今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 3.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和其他假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绎推理地球诞生时可能的模样。
2.总结反思地球的演化规律,学习对各种假说提出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形成科学假说的乐趣。 2.通过对不同假说的质疑,初步感悟唯物、辩证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壳的演化历史;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 难点:科学假说的不断进化和完善
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前面所学的有关太阳系形成和地球诞生的知识演绎推理地球诞生时的模样,并形成各自独特的假说;比较生命诞生的各假说,体会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生命诞生的各种假说
教学设计
通过“想象地球诞生时的模样”的讨论活动引入问题。学生通过前面所学的有关太阳系形成和地球诞生的知识演绎推理地球诞生时的模样,形成各自独特的'假说,并对自己的假说命名,提高对科学假说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多媒体提供科学家想象的地球诞生时模样的示意图,通过读图,学生比较或检讨自己的假说。重点了解地壳、原始大气、原始海洋的形成。教科书13页的四幅图清楚地展示了25亿年前到现在的地球演化历史,学生通过读图自己得出结论并尝试绘制地球和生物演化的时间坐标图,直观地把地球演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相对地球演化的大量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证据,生命的诞生没有直接的证据,只能通过模拟、试验和推测等方法研究,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各种有关假说,并对各假说质疑,分析当时对科学的促进作用。重点分析化学进化假说,对米勒的实验证实了哪一步,实验装置分别模拟什么做讨论分析。
1
教学过程
2
课后反思
本课时内容是涉及到巨大空间范围和漫长时间跨度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外,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起自然界是在不断演化发展的基本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今天我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使地球在过去几十亿年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且,这种变化发展还将按照自然界自身的规律继续下去。本节内容中关于地球演化部分有较为详实的证据,学生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教学引入“想象地球诞生时的模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对给自己的假设、想象命名并成为独特的“科
学假说”学生普遍很感兴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给自己的假说寻找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自圆其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体验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通过学生绘图的形式,使他们感受到沧海桑田时空大尺度的转换关系。如从生命的诞生到生物的进化,时间是几十亿年、几亿年、几千亿年等。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常见于各种科学杂志、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对于生命的诞生,由于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不同的假说,通过交流,体会到人类对生命诞生的关注与思考。也使学生通过比较更能接受生命的化学起源学说。在介绍米勒实验后,提供其他资料供叙述讨论,让学生尝试批判的接受生命诞生的化学进化历程,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并能修正和完善假说,体会到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生命的起源仍在不断的思索中。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而应根据教师所掌握的材料和学生获取信息的程度和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总的原则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够理解证据和科学推测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证据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并以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中体验到探索生命起源的意义。
3
对于生命诞生的探索
自60年代以来,科学家又相继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事实。
1.1969年“阿波罗号”登月成功,揭示月球表面的许多环形山是陨石坑。他们是月球刚形成时被大量天体撞击造成的,这表明太阳系初期,天体碰撞频繁,地球也不例外。可以推测,那时地壳比较脆弱,到处火山爆发,地球表面温度极高,即使有少量的CH4和NH3放出,也会立刻被高温和极强的紫外辐射裂解为CO2.H2.N2。
2.天文学家已发现了数十种星际分子,它们大多是有机化合物。1959年9月,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陨石中人们发现了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
你认为上述科学发现是否都支持米勒实验的结论?如果不是,请列举你的理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