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作用及局限性【精简3篇】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作用及局限性 篇一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指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护人民权益和利益的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一直被视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民本思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本思想强调人民至上,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君主都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励精图治,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贞观之治”,推行轻徭薄赋,励精图治,使得社会风气明朗,民生安康。可以说,民本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带来了稳定和繁荣。
其次,民本思想有利于增进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信任和亲近关系。传统民本思想认为政府应当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谋福祉。只有政府尊重人民权益,听取人民意见,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现代社会,民本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促进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进政府的民意基础,有利于政府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然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传统民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容易造成政府过分迁就人民,忽视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如果政府过分强调人民利益,可能导致政府无法有效地管理社会资源,影响社会的整体利益。
其次,传统民本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适用性不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民本思想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可能显得有些陈旧和僵化。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得单纯以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指导原则有时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也需要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审慎反思和适当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作用及局限性 篇二
第二篇内容待续……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作用及局限性 篇三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作用及局限性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作用及局限性,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
闫忠杰,学校:首都师范大学,专业:政治学理论。
摘要: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源于商周时期,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实践内化于汉唐宋时期,在明清时期得以完善和转变。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维系中国封建统治的稳定性方面作用举足轻重,但其本身也具有局限性,是为适应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而发源演变的,在当代中国其历史余响仍然时有隐现。
研究综述:
学术界关于民本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民本思想的内涵的界定及其正面和负面的历史作用。金耀基认为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有六个层面:
一是政治主体是人民,君在民下;
二是君主的地位必须征得人民的同意,人民有权推翻君主的统治;
三是君主的最大义务是保民养民;
四是义利之辨;
五是王霸之辨;六是君臣之际。张分田、张鸿认为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基本思路是“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
关键词:
民本;君本;局限性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提出和历史演进
商周时期——中国民本思想的发源:殷商和西周的统治者在总结前朝兴旺更替的过程中,在建立新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时,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民本意识。民本思想最经典的概括是《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从殷商至西周,天得地位开始下降,民的地位开始上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天与民的地位开始趋向于对等,民本思想开始萌发,但未能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
2.春秋与战国——中国民本思想的确立:春秋与战国时期,民本思想与政治实践紧密结合。由于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各个国家的统治者都把民本思想作为笼络人心和获得支持的政治宣传工具,以证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民本思想因此得到蓬勃发展,各家各派都涉及到了民本思想,其中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主流。儒家民本思想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
儒家继承了之前的关于民本思想的资源,系统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
3.汉唐宋——中国民本思想的实践和内化:西汉经历了反秦斗争和楚汉之争,唐和宋都经历了推翻前朝暴政、王朝更迭的过程,战争过后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百姓利民深受战乱之苦,得民者昌、失民者忘的道理更加深入到统治者的内心。这一时期,汉唐宋的开国者在建立国家的初期即采取安民、恤民、爱民的政策,民本思想由思想的'认识层面上升到具体的政治实践层面。由理论到实践标志着中国的民本思想已经开始与政治活动发生了实质性的联系。民本思想经过唐代的全面实施,到了宋代,民本思想已经进入了统治者的内心深处。北宋有西夏与辽的威胁抗衡,南宋有金朝与之角力,所以两宋时期君臣必须善待人民,这是两宋时期民本思想在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中牢固树立的原因。
4.明清时期——民本思想的补充和完善:由于明末的政治黑暗和清初的血腥镇压和残酷统治,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不同于秦汉以来旧民本思想的新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天下之变更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上承儒家孔孟重民思想,下启孙中山与梁启超的民治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人民看做是天下兴亡盛衰的主体。相比而言,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的最大不同是“不仅反对坏皇帝,而且反对一切皇帝,不仅讲民享,而且讲民权。”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的这些新特点孕育了中国民主思想的萌芽,是对之前民本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1.实质及其局限性
(1)民本的前提是君本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以“君本位”或者“官本位”为前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形态中,君主始终作为国家政治活动主体而存在,从阶层分布来看,君主一直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这种等级森严的阶层构成决定了君主实施统治的客体即是民。随着时间的演进,虽然民本思想被纳入顶层设计中,而且通过君主的(仅是贤明的君主)主观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这种由思想层面到政策层面的转化标志着民本思想已经内化为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本思想是相对于君本思想提出的,它针对的政治主体并不是人民,而是君主。民本思想只是君主治国安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爱民、安民、恤民、养民、富民”的民本政策来巩固君主集权统治。而这种基于民本思想制定的措施反过来又强化了民本思想本身,导致民本思想产生了以黄宗羲“天下为公”的为代表的重大转折。“资产阶级充当了自身的历史掘墓人”,封建统治阶级也充当了自己的掘墓人,为自身掘墓的工具即是民本思想,这种自反现象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前进中不可阻挡的潮流。
(2)民本思想被伦理道德绑架,产生路径依赖
在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根本的封建世袭政治制度中,政治与伦理道德始终混为一体,民本思想如果想实现由思想观念层面向制度层面的转变,并得到顺利有效的实施,必须以统治阶层尤其是最高统治者自身的道德表率为依托,而一旦君主个人道德堕落或者自上而下导致的官风腐化开始蔓延,道德表率效应消失,民本思想的制度基础就会动摇甚至崩塌。另外,官风败坏会导致民风恶变,金字塔最底层的民众失去道德约束,君主推行民本措施的客体就会发生溃散。民本思想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这种恶性互动使得民本思想的实施空间受到挤压。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在君主个人集权统治的封建社会,依靠统治者自身道德伦理维系的“爱民、安民、恤民、养民、富民”的民本政策天然就是十分脆弱的,君主个人的道德表率效应有多强大,民本思想付诸实施的制度依托就有多脆弱。
2.历史作用
民本思想固然是以“君本位”或者“官本位”为前提,但是其核心还是在于民,肯定了民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历朝在战乱频仍年代,各交战方为壮大己方力量,多以实施安民的政策来收买军心民心,瓦解敌方军心民心;大凡开国之初,由于统治根基未稳,君主为树立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多采取抚民、恤民的民本举措来申明其统治的道义合法性,达到巩固执政基础的目的;待到时局稳定,政治社会秩序得以重建和恢复之后,民本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也是一种维持国家政治社会现状的意识形态,后继统治者多采取养民、富民的手段对被统治者,即民施加影响,以此来树立其统治的业绩的合法性;而至每朝每代统治后期,披在统治者身上的道德外衣被他们自己撕裂后,民本这种基于道德表率的统治思想便失去了其作用和影响。
无论是儒家还是其他各家都强调了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在延续君主集权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道德土壤和生存空间始终能够得到保持和延续。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是常有的事情,但中国封建社会治国理政思想的主流始终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封建世袭政治中发挥了固本安邦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秉钧:《尚书易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4]刘泽华:《中国古代真政治思想史》(修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兴国:《贾谊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注解:
①《尚书·泰誓中》
②刘泽华:《中国古代真政治思想史》(修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页。
③李伟:《明夷待访录译注》,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