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反思(通用6篇)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平均数》这一概念时,我发现学生们往往对于如何计算平均数有着各种不同的困惑和误解。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将所有数值相加再除以总数,而没有深入思考背后的数学原理。因此,我决定重新审视我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一些反思。

首先,我意识到在教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我应该更加强调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平均数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所有数值相加再平均分配,而是一种对数据整体的总结和概括。我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背后的数学概念,例如如何平衡数据集中的不同数值,如何找到数据的中心点等。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实际应用平均数时经常出现困惑。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计算平均数,而没有意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因此,我决定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例来说明平均数在各种实际情境下的应用,例如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工资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的概念。

最后,我意识到我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平均数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因此,我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引导他们通过讨论和合作来深入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总的来说,通过对《平均数》教学的反思,我意识到需要更加注重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实际应用以及学生参与和互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平均数》这一概念时,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和运用平均数时经常出现困惑和错误。有些学生只是机械地计算平均数,而没有深入思考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概念。因此,我决定进行一些反思,重新审视我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意识到在教学平均数时,我应该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算公式,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概念,涉及到平衡、中心点、集中趋势等方面。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和案例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让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其中的数学奥秘。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计算平均数时经常犯错,尤其是在处理不同单位或不同数量级的数据时。他们往往忽略了转换单位和标准化数据的重要性,导致计算出的平均数不准确。因此,我决定通过更多的练习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掌握转换单位的方法和标准化数据的技巧,让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平均数。

最后,我意识到我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平均数的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呈现,例如图表、图形、实物等,而不仅仅局限于公式和计算。因此,我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引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让学生能够以更多元的视角来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总的来说,通过对《平均数》教学的反思,我意识到需要更加注重启发学生思维、转换单位和标准化数据、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知识。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三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的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预学-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试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的成绩来做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学生在没有平均数的概念下,会说求两个小组的共分数,我故意找的两个小组人数不是一样多,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绩,因此引发出课题--平均数。后面我又以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作为背景,学校环保小队为了打扫卫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为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关,并且蕴含了德育的思想。但是这一环节,可能进入主题太快,让学生还没有概念,就突然进入了课题,或者让学生复习二年级的平均分知识后再进行教学。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我在课件中自学提示中出示环保小组收集废旧塑料瓶,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学生会移动多的塑料瓶补给收集少的学生这种方法和二年级所学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我就引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讲多的移给少的人?他们就得出结论:因为这样他们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样多。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后自学提示中这些平均数是实际数量吗,让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但是学生仍然还不知道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字的什么水平之中,这时我就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平均数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处于中间的一个水平。这样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平均数这一概念。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可能我的讲解过于太多,关注学生太少,我想让学生答到我心中所想的答案后才会予以肯定的表扬,其实学生的回答中充满着闪光点,我应多关注,把整个课堂的主角交给学生。

  三、评学-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我用了课本上的做一做、一组口算成绩成绩表来作为提升题,口算成绩表比较哪一小组的成绩好,这样学生一目了然就知道我们要求的是平均数,最后,我穿插了一些课外小知识,一些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平均数的小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四

  这节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分组计算平均身高和年龄学生们有兴趣,很快就能算出来,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还能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这种前提下,简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设计也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内外结合等等。

  但有的学生基础并不好,对数学没兴趣,上课时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被动地学习,收效一定不高。有的学生没有带计算器,在课堂上的计算时间增加了,教学用时出现了不应有的浪费。在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讲解上,教师显得较为匆忙,定义讲解怕基础差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接受。新课改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如果课堂学习我们只顾少数基础好的同学,那就与新课改理念相背了。所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五

  加权平均数是教学的难点。难在对“权”的理解。从小时侯开始,学生心中的平均数的定义就是数相加再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的特点是并没出现所有的数据,相同的数据只是给了权数,这就引起学生的困惑,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巧引“权”字。从特例入手。举一个班级一次数学测试成绩,有些成绩多次出现,让学生求平均成绩。此时会出现方法的不同,教师继续引导,若两个班级人数相同,各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也有了,如何求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若两个班级人数不相同,怎样求?再举学生身边的几个例子。

  这样,很自然引导学生从计算方法的不同上升为两种平均数的定义。

  二、重析“权”字。从三个角度,(1)表示数据出现的次数;(学生已理解)(2)表示数据所占的比数;(3)表示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可以由已举的例子各个数据的次数引导学生将它们改写成比、百分比的形式加以分析)

  这样,将“权”的三个角度有机的结合起来,明确“权”的实质。

  三、多练“权”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好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能够总结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个数据的权数相同。

  这部分知识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学习内容,专门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在具体教学时,我对它的感觉总是有些两难:觉得它既不是难点又是难点。

  一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是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可以类比小学数学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代替,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从而减小了运算量,也比较好理解。在讲解加权平均数中第一种类型时,可以类比学习,这里的“权数”是数据出现的次数,学生理解并不困难。所以可以说它并不难。例如,计算小组平均得分:6个95分,5个84分,3个100分,1个75分,该组平均成绩为多少?

  二是教材中在让学生体会了上述加权平均数后,给出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但这里的“权数”往往是用连比的形式或是所占百分比的形式体现了一组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且用一道例题改变其中的权数,讨论哪个人会被录用的问题,通过此例反映了权数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显然权重不同,最终导致了结果的不同。由此发现,对“权数”的理解是否到位,制约了计算公式的运用。课堂上学生能仿照例题的模式去解决类似问题,但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这样做的道理,而且,只要稍加变化学生就会出错。所以,它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发现在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导致出错的原因就是直接弄错了哪些数字是“数据”,哪些数字是数据的“权”,因而错用了公式。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地方。首先要弄清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高低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内容看起来简单易学,兴趣不大。小学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用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总个数来求得平均数这一计算方法。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易局限于以前的思路。

  针对学情,在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典型练习,训练要充分。加深学生对问题中的“权”重的理解,分清“数据”和“权”,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想要学生准确的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对比小学所学的(不加权的)算术平均数和现在的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及联系,其实不加权的平均数并不是真正的“不加权”,而是各个数据的权重相等,都是“1”,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的算术平均数都是加权平均数,再以适当的实例让学生对“权”的理解更加深入,只要学生真正明白“权”重的含义,也就可以突破学生学习的疑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六

  课一开始,我用学生熟悉的跳绳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都参与体验、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由此情境提出学生最关心的谁是“冠军队”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中找出合理的评价方式,这样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探索新知时,媒体出示P42页例1的统计图,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看了这幅统计图,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反馈时推荐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数字11上,问: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教师继续把线往外移,移到数字12上,问: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把线继续往外移,移到数字14上,问: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把线继续往外移,移到数字15上,问: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这根线该移到哪个数字上最合适呢?谁能把我们这种移动的方法取一个名字呢?回答后再通过直观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使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此环节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理解平均数含义的同时提高了能力。在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相关文章

工作中个人缺点和不足【优秀6篇】

缺点指的是人的短处、欠缺之处,其与优点相对。不足指不充足,不够,满足不了需要,缺少或没有,少于,不到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中个人缺点和不足(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资料2016-03-01
工作中个人缺点和不足【优秀6篇】

《踩雨》教学反思(通用3篇)

《踩雨》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 歌曲内容生动有趣,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说起雨中趣事,都兴趣盎然,他们都能兴高采烈地说起生活中熟悉的雨中情景。于是,我设计了“说雨——戏雨——踩雨”三个教学环...
教学资料2018-02-08
《踩雨》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经典6篇)

面对新学期的到来,我真正体会到了肩负重任的感觉,相反,却给了我更进一步搞好工作的动力,为了工作的有序开展,使个人工作和学校工作同时起飞,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资料2018-05-08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经典6篇)

Glory Man United:《光荣属于曼联》【优选3篇】

这是曼联足球队的第二首队歌《光荣属于曼联》 Glory Glory Man United Glory, glory, Man United. Glory, glory, Man United G...
教学资料2015-04-03
Glory Man United:《光荣属于曼联》【优选3篇】

石家庄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推荐3篇】

石家庄经济学院前身是河北地质学院,创建于1953年,原隶属于国土资源部。1996年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2013年国土资源部与河北省共建石家庄经济学院。...
教学资料2016-03-03
石家庄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推荐3篇】

认识毫升的教学反思

早上走进教室,听见孩子们正在说:“你是250。”“哦,你也是250。”还以为孩子们在骂人呢,原来他们都拿着净含量是250毫升的牛奶在互相较量着。我笑着说了一句:“原来,我教的是一群250啊...
教学资料2016-08-04
认识毫升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