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堂实录设计【实用6篇】
《将相和》课堂实录设计 篇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戏曲作品,一直是老师们面临的挑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将相和》这部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我设计了以下的课堂实录。
首先,我会通过简要介绍《将相和》的作者、成书背景、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我会带领学生分析《将相和》的内容、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其次,我会选择一些重要的段落或者片段进行朗读和解读,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意境表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最后,我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例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这些互动环节,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将相和》这部作品的学习中去。
通过这样的课堂实录设计,《将相和》这部古代文学作品将不再是一堆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世界。我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们会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懂得珍惜和传承我们的文学遗产。
《将相和》课堂实录设计 篇二
古代文学作品《将相和》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一直是语文教师们面临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以下的课堂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将相和》的魅力。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向学生介绍《将相和》的作者、成书背景、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将相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其次,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让他们交流对《将相和》的理解和感悟。我会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意境表达等方面,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最后,我会设计一些创意活动,例如写诗赏析、音乐欣赏、书法练习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将相和》的艺术魅力。我相信,这样的互动体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通过这样的课堂实录设计,《将相和》这部古代文学作品将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世界。我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们会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珍惜和传承我们的文学遗产。
《将相和》课堂实录设计 篇三
上课,师生问好!
学习过程:
老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将相和”(师板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这时很不服气,他说,请大家看题目,请自己出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能从这段话中读明白些什么?出声地读一读,开始。
学生: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只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老师:反复地读一读,读明白些什么?
老师:好,谁来说一说?
学生:我感觉廉颇他很气愤,因为蔺相如是爬到比他的职位还高。
老师:非常好,谁能再补充?
学生:我感觉到廉颇很妒嫉蔺相如。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说“他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老师:好,(指名补充)
学生:我觉得廉颇非常看不起蔺相如。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他说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老师:好,就靠一张嘴,谁能说一说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学生:就是跟秦王交涉。
老师:好,还有谁来补充?(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就是光会说话,一点武力都没有。
老师:对,廉颇觉得自己能当上大将军,那是脑袋别裤腰带上,一仗一仗实实在在打过来的,而蔺相如呢,就靠一张嘴皮子,这当官也太容易了。那谁来读一读廉颇说的这段话,怎么读呀,我看你长得高大威猛,很像廉颇,来,你来读。
学生: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老师:非常好,我听了有一种不服气,还有一种酸溜溜的味道!
老师:你看把廉将军气的。谁再来(指名读)
学生:“我廉颇战无不胜”(读错)
老师:别急,慢慢来!。
学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老师:嗯,廉颇气的,这样下去呢,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呢,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们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廉颇可是一员虎将,性子直,脾气大,现在心情还不太好,你们敢劝他吗?
学生:敢(小声)
老师:敢不敢?
学生:敢(大声)
老师:好,要想让这位战功显赫的老将军心服口服,我们先好好地读一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老师建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蔺相如和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作个比较,可以同桌一块读,一个人读廉颇的表现,一个人读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表现。通过表现,一个人读故事中其他任务的表现,通过比较,你们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现在把课文打开,同桌、小伙伴,现在自己放声地读,开始。
学生:读课文……(4分钟)
老师:读完了同桌可以说一说,你们读完之后的感悟和结果是什么,可以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说……
老师:好,抓紧时间。
坐好,我在这里头很高兴,第一,我觉得学得很投入。第二个我发现同学们是很聪明的。有的人呢,把蔺相如和秦王作了比较。那么谁来说一说,通过你把蔺相如和赵王作比较你有什么感悟。谁来说?(指名小伙子)
学生:我认为我把蔺相如和赵王作了比较发现赵王和蔺相如比较实在是太懦弱,就是他一接到秦王的一封信后就立即召集大臣们来商议,而实际蔺相如是非常机智勇敢,因为他想了一会儿就说了“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这样我觉得他非常机灵果断,他愿意拿璧到秦国去。
老师:好,谁来补充(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蔺相如和赵王一比,我觉得赵王一接到信以后,那就是非常着急,而蔺相如就是处事不惊,在这种情况下能冷静下来思考。
老师:对,那么秦赵两国之间当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大家看书。
赵王接到了秦王的信,他的难处是什么呀?谁来根据课文,结合资料分析分析(我希望同学们说话的时候可以传话筒啊,你说完了,可以传给别人不要让我一个人跑啊)接下来要注意发言(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赵国跟秦国和那个齐国中间,如果赵国不把那个璧跟秦国的城来换,秦国就会进攻赵国。赵国就会被打败,如果不送给他的话,他就不会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所以赵王很无奈。
学生:我觉得当时大家都知道秦王要把和氏璧骗到手,他们正想不出办法,不答应怕他来进攻,答应的话又怕他交不出十五座城。
老师:好,非常好!你们二位可以当外交家了。给他舍不得,不给他,又怕挨打。赵王的处境用成语来说,怎么说?
学生:“进退两难“
老师:什么?
学生:进退两难
老师:对,进退两难。赵王接到秦王的信,其实不愿意,蔺相如又是什么反映呢?谁找课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读)
学生: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老师:别着急坐。蔺相如,你说让你去哪呢?
学生:秦国。
老师:秦国可是个虎狼之国呀!此一去凶多吉少,你为什么还愿意去?
学生:因为如果我不去,就是我们理屈。而我去了,他不交出十五座城,那就是他们理屈,所以我愿意去。
老师:说得非常好!(指名再说)
学生:我感觉就是因为蔺相如……
老师:(打断生语)不,你现在就是蔺相如,你为什么愿意去?
学生:假如我去的话可能把那个和氏璧搞破。假如我不去的话,国家会遭到攻击。假如送给秦国,那不就等于我们自己的国家吃亏了吗?
老师:对,我要换回和氏璧。他稍加思索却胸有成竹。谁来再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他那种胸有成竹、从容镇定(指名)。
学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老师:蔺相如呢,让我们一起为他表一表决心。(老师读开头部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学生接读……)
老师: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这么一对比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赵王;遇事不慌、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和秦王比,你又有什么感悟呢?(指名说)
学生:我感觉秦王那人感觉特别贪,而蔺相如是一个特别机智勇敢的人。
老师:那么,在蔺相如到秦王这段话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学生:读“蔺相如捧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出十五座城,现在璧就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捧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老师:好,你能不能说一说这句话为什么能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
学生:因为我觉得他首先说他用脑袋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那就说明他一点也不怕死,他觉得为了国家做什么都行。而且他还非常能猜透秦王的心思。然后他知道秦王不愿意他把这块璧撞碎,所以他才这么说。
老师:嗯,谁来补充,对这句话还有新的理解(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蔺相如不仅机智勇敢黑体现在知道秦王肯定不会让他把璧撞碎的,毕竟……
老师:(接)他抓住秦王爱璧的心,是不是?那么你能不能像蔺相如一样来读一读这段话。咱俩合作一下,我来读作者叙述的话,你来读蔺相如。来,咱们俩一块啊。(师生互读)
老师:理挺直,但我觉得气还不够壮。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你来(指名读)咱俩配合啊。师读“他理直气壮地说”生接“我看您并不想……柱子上”
老师:好一个蔺相如,掌声鼓励一下。男生一起来就像他这样读(师生互读)。
老师: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蔺相如机智勇敢呢?(指名说)
生读:“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老师:那你能说一说这句话哪最能体现出他的聪明?
学生:这块璧本来没什么小瑕疵,他就说这块璧上有一个小毛病,让我给您看看,免得您以后,拿到后吃亏。
老师:那后来秦王你把璧给不给他?
学生:给。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如果这块璧真的有毛病的话,我拿十五座城交换以后我不就亏了吗?
老师:这个秦王的心理,你和蔺相如一样。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呢?(指名说)
生读:“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老师:这是个什么计法?
学生:这是个拖延。叫他好把这个璧送回赵国,秦王不给他十五座城。
老师:对,缓兵之计,是吧。以上大家的发言很精彩,不过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呀?
学生:(齐答)蔺相如。
老师:那么大家看这个重点段,这段话其中有近150字是写秦王的,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秦王呢?请同座位同学讨论讨论
(生讨论)
老师:谁来给给王老师答疑解惑(指名说)。
学生:因为蔺相如已经想到秦王有什么反映,然后他说完话以后,肯定……
老师:你的意思是说秦王特别听话?
学生:不是,蔺相如已经料到秦王会有什么反映。
老师:料事如神是吧,谁来补充(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是因为这些话呢更加真实地表现出秦王被蔺相如逼得没有办法的表现,然后能从侧面能体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老师:嗯,你可以当作家了。谁再来分析(指名分析)
学生:我感觉这个可以突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样会更加体现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老师:秦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贪婪(齐)
老师:阴险、狡猾,而且是大国之君。就这么一个人对蔺相如好像言听计从是吧,这就表现出了蔺相如的什么呀?非同一般,是不是?
秦王越阴险狡猾就越能体现出蔺相如的非同一般,这种手法叫“反衬”。请大家再快速地读一读“完璧归赵”,看后面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看谁找得快。
有没有,找到的请举手(指名读)
生读:“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老师:找的非常好,那么你没发现你读的这段话中有两个词特别有意思,找到了吗?找到了谁来说?(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是“大大方方”和“只得”。因为“大大方方”则体现出了蔺相如理直气壮。“只得”我也体现出了秦王被逼得没有办法。
老师:谁大大方岗?
生;蔺相如(齐答)
老师:秦王呢?
学生:只得
老师:只得怎么样呢?客客气气的。蔺相如是一个小国的使者,而秦王是个大国之君,蔺相如大大方方,秦王客客气气。你从这两个词能体会到什么呢?同桌再说一说。
学生:互说
老师:有同学已经举手了,有两个词(指名说)。
学生:我能看出来秦王很无奈,因为他一个小国的使者,能把你这个这么大的一个君王给压下去,让你给他客客气气的。而这里也能看出来蔺相如很临危不惧,而且不怕秦王敢对他怎么样,而且秦王也不会对他怎么样,而对待秦王照样大大方方的。
老师:嗯,那我就奇怪了,你把他杀了,不就完了吗?生这份气呢!(指名说)
学生:因为如果秦王杀了蔺相如的话,那天下人都会知道秦王是不守信用的。
老师:还有谁补充(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要是秦王杀了蔺相如的话,他会在天下人面前失去诚信。
老师:对,这个蔺相如多厉害。(指名接着说)
学生:如果秦王冠把蔺相如给杀了,蔺相如就会把那个璧给毁坏掉……
老师:(喊停)看来你没有深入课文,这块璧哪去了已经?
学生:赵国(齐答)
老师:完璧归赵了是吧,这位同学再细心点啊,还有补充的(指名说)
学生:秦王把蔺相如给杀了的话──第一,秦王在天下人面前就没有信用了;第二,他也得不到那块璧了。
老师:你看,作者的表现手法多高明呀!蔺相如可真厉害,是吧!那么了解完“完璧归赵”的故事,你现在会怎样劝廉颇呢?廉将军哪,蔺相如完璧归赵不是靠一张嘴,靠什么呢?(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他靠的是机智的头脑还有到处留神。
老师:(让学生把词语写上,然后再指名说)他靠的是什么?
学生:我觉得他靠的是勇敢
老师:勇敢,来写上。还有谁要说靠的是什么?
学生:靠的是机智的头脑
老师:对,写上。还有谁要说他靠的是什么?(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他靠的是智慧。
老师:“智慧”,很好。(再指明说)
学生:靠的是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冷静的耐心。
老师:“冷静的耐心”,还有谁要说(指名)
学生:我觉得靠的是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老师:“临危不惧”写上,很好。完璧归赵以后,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什么呀?
学生:齐说“上大夫”,蔺相如升官比做电梯还快。
老师:过了几年,廉颇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不过遗憾的是廉颇没在场,是吧,廉颇在哪呢?
学生:边境。
老师:边境,带着重军是吧?老师想请你们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愿不愿意呀?
学生:愿意(齐说)
老师:好,现在请大家把发言提纲拿出来,自己看看有什么疑问,有什么疑问,自己看看。
有疑问的就举手。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老师给大家节选的《史记》的一段原文。(教师读《史记》原文):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老师:现在同桌、前后位也可以自由结合,根据发言提纲结合《史记》的原文来讨论一下,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现在开始讨论。
学生:讨论中……(3分半钟)
老师:谁来讲一讲,我就是廉颇,老将廉颇,战功显赫,大暴脾气,谁敢劝我(有同学举手),你们和蔺相如一样勇敢,为了赵国的利益,顾大局,谁来讲?(指名讲,并要求看一看提纲)
学生:廉将军啊,在渑池相会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秦王不同意,蔺相如说“大王和我之间只有五步,如果你要是再不同意的话,我就过去跟您拼了。这时候,秦王两边的护卫带着刀被蔺相如给拿下,蔺相如瞪着眼睛对他们大声地说了许多。然后,后来秦王两边的护卫全部给吓退了,这时候秦王置于无奈击了一下缶。
老师:很好,掌声鼓励一下。别急,别急,咱俩同朝为奴,我有一事不明,秦王侮辱赵王的时候,你心情怎样?
学生:我心情不好。
老师:不好,仅仅是不好吗?能不能说说词?
学生:我很愤怒。
老师:你很愤怒,那你为什么不上啊?
学生:如果我上的话,我怕对自己生命造成危险。
老师:蔺相如上去了,你觉得蔺相如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学生:他勇敢,临危不惧。
老师:对,很好。谁再来讲,就照他这样子,实话实说(指名说)就讲你准备的这个环节。
学生:廉将军啊,在渑池相会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蔺相如逼迫秦王击缶,经过是这样的:蔺相如看见秦王这样的侮辱赵王很生气,于是他想要是不让秦王听从赵王的吩咐,他得还一下。于是蔺相如对秦王说“请您击缶”,秦王说我是一国之君,怎么能为其他人击缶呢?蔺相如跪下说“请您随赵王击缶”,秦王说“我和赵王都是一国之君,但是我们的国家起码比他们的国家大,为什么要我随他击缶。秦王当时特别愤怒。蔺相如说”如果您再不击缶,我就跟您拼了。”这时,秦王左右的侍卫都拔出刀,想往前面冲,蔺相如大声说“谁敢跟我拼”于是他就叫他的左右侍卫都退回去了,秦王无奈击了一下缶。
老师:很好,掌声鼓励一下!非常好,我还有一个问题,我是廉颇,有问题请教诸位,蔺相如在逼迫秦王的时候底气很足,是不是?他哪来的这么足的底气呢?(指名说)
学生:我觉得是因为秦王已经先让赵王为他鼓瑟了,并且记录下来。要侮辱了赵王,蔺相如就觉得既然他这样侮辱赵王,我也可以这样侮辱秦王。
老师:理直所以气壮,是吧!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指名说)
学生:他侮辱了他们的一国之长,所以他很气愤,他必须要侮辱他的人也受一番气,让他尝尝是什么感觉。
老师:对,很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前看看。我现在作为廉颇,我有点不高兴了。还有个重要原因,他气很足,除了秦王理亏,还有我爱国,我要怎么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指名说)
学生:我感觉是因为他知道秦王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要不他不可能底气那么足,他还那么大声,那么坚定地说这种话。
老师:秦王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别望着我,我是廉颇。再往前看(指名说)。
学生:因为他想让秦王知道我赵王不是好惹的,我不怕你们。
老师:往前看。我这个老将军好伤心啊,在渑池会上,难道我寸功未立吗?(指名说)
学生:那个廉将军还在边境上等着呢,即使打起来,秦国的士兵可能准备也没那么好,可能也打不赢。
老师:对,是啊──人心齐,泰山移。正是赵国文臣武将的团结一心,蔺相如才有如此足的底气,是不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蔺相如逼迫秦王的话(教师读“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学生接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老师: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阅读、感悟、探究,我们充分地体会到蔺相如能为赵国立下大功靠的绝不仅仅是一张嘴,这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之心,是过人的胆识和智慧。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之后,定然会明白。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课,同学们再见!
《将相和》课堂实录设计 篇四
一、交流资料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将相和》。大家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有突出的表现。先请大家把收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交流一下。
生:我从《历史简明》上查到了关于蔺相如的资料:蔺相如,赵惠文王名臣,奉命带和氏璧入秦,当庭力争,使原璧归赵。赵惠文王20年,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使赵王未受辱,因功位上卿,位在廉颇之上,颇出言不逊,扬言必辱之。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忍让,终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随成至交。
师:你的这段材料选自《历史简明》,含有文言文的内容,我们把文章学完以后,你再来把这段材料介绍给大家,会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这么长的课文,用你这几句话就概括了。
生:我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上收集到关于和氏璧的简历: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和氏璧”,此璧几经坎坷才被发现是一块世上无双的无价之宝。玉璧到了惠文王手里更是被万分珍爱。
师:你读了课文想了解和氏璧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不是?
生:我从《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查到和氏璧颜色光泽、纯洁无瑕,夜间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炉;夏季凉爽,百步之内不近蚊蝇。
师:哎呦,很长时间以来,我只知道和氏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还不知道这块璧有这么奇妙的特点!你今天找到相关材料了。正因为刚才三位同学说的,和氏璧这么好,还含着这样一个故事,所以文中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它,哪个词?
生:无价之宝!
师:还可以用书上没有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
生:还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师:从课文中什么内容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秦王写信给赵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块璧”看出来的。
生:我收集到一些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资料,由于比较长,我就不读了,下课的时候大家可以找我来了解一下。
(学生还搜集了时代背景、文章出处、和氏璧如何到赵王手里等资料,可见课前学生检索了大量的资料信息。)
二、初读了解课文
师:下面进行第二项,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生:三个故事可以分别用三个小标题概括。第一个小故事可以用“完璧归赵”概括;第二个故事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故事用“负荆请罪”概括。
师:怎么概括出来的?说说看。
生:请大家把书翻到64页第十自然段,看“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师:从文中概括性的句子看出来的。)“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渑池是这次会见的地点,所以可将第二个故事概括成“渑池之会”。(师:是根据地点来概括的。)根据“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这句话可将第三个故事概括成“负荆请罪”。(师:根据人物行动概括的。)
生:我也是用同样的三个小标题概括这三个故事的。“读写例话”中的 “……也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了……”这句话直接说出了三个故事,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方法很快捷,不过最好能通过读具体的课文内容来概括。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你的阅读能力。
三、自读思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你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揣摩,也可以勾勾画画。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可以在书上作笔记。
(学生各自读课文并思考)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想发言的举手示意一下。
下面,请你围绕刚才思考的问题,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在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了解、指导。)
四、小组汇报
师:围绕同学们提的“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大家采用了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朗读,默读揣摩,勾勾画画,文中笔记等等,而且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下面进行班级交流。请各组的组长先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推荐李乐同学代表我们组发言。
生:我们组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这完全归功于他的机智和勇敢。我们在课文第八与第九自然段找出的原因比较多。具体有以下这几处:“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从秦王手中理所当然地要回了和氏璧。(师:要回了和氏璧。)第二处是“他理直气壮地说了秦王一通,然后又用自己的脑袋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这种办法来逼迫秦王用十五座城池和他换璧。(师:要撞璧。)第三处是“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这是蔺相如用了“缓兵之计”,拖延时间,为的是让手下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我们组的王若珏同学对这一点理解得比较深,下面请他说说。
生:我认为这一处充分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当时,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蔺相如看出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池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对他说这璧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氏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且我认为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一定是柔和的。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朗读)
生:我和王若珏同学有同感。但我觉得像蔺相如这样的爱国使臣,是不会向秦王低三下四、奉承拍马的。
师:也就是对王若珏同学朗读的语气不赞同,是吗?
生:是的。我觉得应当是柔中带刚的语气。
师:那你来试试看!(生朗读)
生:我想大家都知道当时秦国最强,赵国实力相对较弱。蔺相如说话的时候,只有用比较柔和的语气,秦王听了才会信以为真,听得比较高兴,才会把和氏璧交给他。
师:这样,你们两位同学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如果我们大家是秦王,你感觉自己更愿意听了谁的话后会把璧交给她。(生2、生3分别读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大家更愿意将璧交给谁呢?
生齐:王若珏同学。
生:在讨论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师: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我们稍后研究。
生: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有很多的原因,我们要为第一组补充。这一点在第六自然段,我们组的张元说出来的。
生:我认为蔺相如能成功“完璧归赵”,与他所做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他在还没有去秦国之前就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对策:“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他想到了怎样使秦国理屈,使秦国没有动兵的理由。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他对于能够“完璧归赵”显得胸有成竹。
师:老师对你说的“深谋远虑”这个词特别感兴趣,我将他写在黑板上。
生:刚才他们两个组谈到的内容,我们组都谈到了。而且我们还在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李英杰同学谈得比较透彻,我们请他谈一谈。
生: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在这句里,“抄小路”很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抄”是走近路的意思。蔺相如之所以叫手下人抄小路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让自己的行动被秦国人发现;二是能尽快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师:我特别欣赏的是你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生:我想就刚才的内容补充一点:蔺相如叫人化了装也很重要。否则,或许一出门就被秦国人抓住了。
五、自由发言
师:下面开始,围绕“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这个问题自由发言。
生:我从“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看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蔺相如身边就是秦国的大将军,如果蔺相如直接站在秦王身边说这一番话,一定会被抢走璧,到那时,他自己的性命也会不保。而蔺相如往后退了几步,靠近柱子站定就不同了。这样既可以保住和氏璧,也可以让秦王信以为真。
师:你这种读书的方式很好。不仅读了课文中的文字,还联系到文中的插图思考。
生:我觉得蔺相如说的一
段话很有作用。蔺相如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说璧的毛病为“小毛病”,容易使秦王相信毛病很小,不易察觉,才会让蔺相如指给自己看。否则秦王也许想我怎么没看出来,可能会对蔺想如产生怀疑。而且蔺相如对秦王说“指给你看”也容易使秦王不生疑心。
师:哦,你也是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理解的。
生:我从蔺相如举起璧要朝柱子上撞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因为如果蔺相如只说话吓秦王,而不做动作的话,会让秦王认为他是只“纸老虎”。相反,当蔺相如做出要撞的动作时,秦王才会真正被吓住。我觉得蔺相如对秦王说这段话时态度会非常坚决。
师: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你蔺相如的态度。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是“理直气壮”。
师:试着这样读读这句话。(生读这句话)
师:我们就是要这样用心去体会蔺相如的理直,用声音来表现气壮。因为蔺相如说得越坚决,秦王才会对他要撞璧深信不疑。我们一起通过读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体会)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刚才一位同学提的问题就是: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生:我想秦王是不会让蔺相如撞柱的.。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蔺相如正是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才会这样要挟秦王的。
生:秦王肯定不会让蔺相如撞柱。因为秦王很喜欢这块价值连城的璧,不会轻易就毁掉它。而且秦王用十五座城换璧,并不是诚心的,只是相骗取和氏璧罢了。如果让蔺相如撞死在秦国,别人就会说秦王因为没有得到和氏璧而逼死赵国的使臣,到时秦王就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生:我也觉得秦王不会逼蔺相如撞柱。因为从前面内容可以得知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秦王一定不会因为这个人给天下人留下议论的话柄。
师:你从哪里知道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
生:我从“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个蔺相如”意思就是好像不怎么出名。他们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想到蔺相如的。
生:老师,蔺相如在典礼那天大大方方地对秦王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他就不怕秦王杀他吗?
师:就是,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悄悄溜走算啦!行吗?
生:蔺相如根本就不会怕秦王。因为璧已经回到了赵国,自己心中已经无牵无挂。
生:我想蔺相如要是不出席典礼,赵国就理屈了,作为使者,蔺相如绝不会溜回赵国。否则,他就有辱赵国的颜面了。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这段话也应当体现他作为赵国使臣的风范,同时也应当表现出他大无畏的精神。
师:那你试着读一读。(生朗读)
师:同学们都听出了一国使者的风范了吧!既有那种和氏璧被送回赵国后的了无牵挂,又有对秦王的毫无畏惧之情。嬉笑怒骂,皆在其中。
《将相和》课堂实录设计 篇五
第一板块 梳理文章 练习归纳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将相和》。大家已经读过课文,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
生: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板书“廉”和“蔺”,讲解容易写错的笔画。)
师:《将相和》是一个大故事,里面包含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什么?
生:完璧归赵
师:第二个故事呢?
生:渑池会上
师:你也用了四个字,很好。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渑池之会
师:你的说法更好,加上一个“之”字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古代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什么?
生:负荆请罪
(教师依次板书小标题)
师:能不能针对“完璧归赵”提几个问题?
生:为什么要把和氏璧还给赵国?
生:谁让和氏璧回到了赵国?
生:和氏璧如何回到赵国?
生:和氏璧怎么会送到秦国去的?
(教师随机板书:谁 如何做 结果 原因)
师:我们学着刚才的样子再针对渑池之会提问。
生:谁和谁相会?
生:相会时做了些什么?
生:为什么会在渑池相会?
生:渑池相会的结果是什么?
师:针对第三个故事可以怎么问?
生:谁负荆请罪?
生:在哪里请罪?
生:请什么罪?
生:如何请罪?
生: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谁 做了什么 结果 原因
谁 如何请罪 结果 原因 地点)
师:请大家观察板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问题中都有人物,都有原因,都有结果。
师:是的。所以当你在归纳一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时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思考,组织语句。接下来,请大家从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同桌合作将其大意写下来。
(学生练习)
生:我写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廉颇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国家利益很不应该,所以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最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师:如果你能把廉颇怎么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写出来,就更好了。
生: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觉得自己不顾国家的利益是不对的,于是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面前请罪,最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蔺相如到底说了什么话呢?
生:廉颇因为职位比蔺相如低所以不服气要和蔺相如作对。而蔺相如说,不能因为私人恩怨影响国家利益。后来廉颇觉得自己做错了,就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
师:请大家把掌声送个这位同学。
(学生鼓掌)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要为他鼓掌吗?
生:因为他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还有过程都交代得很清楚。
师:谁来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大意。
生: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但是他看出秦王没有用璧换城的诚意,于是用自己的机智保住了和氏璧,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哪位同学来交流渑池之会的大意。
生: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为了羞辱赵王,叫赵王鼓瑟,蔺相如为了挽回赵王的面子,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结果秦王没有占到便宜。
师: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都能利用我们讲过的方法,将故事大意归纳得非常好。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特点。
第二板块 比较句子 感受人物
(学生朗读句子: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廉颇是怎样的人?
生:廉颇对自己很自信。
生:廉颇争强好胜。
生:廉颇有些小气
师:大家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
生:我从“很不服气”这个词中感受到廉颇好胜心强。
师:你依据文中字词谈感受,真不错。
生:我从“战无不胜”这个词语中感觉到廉颇有些骄傲自大。
生:我从“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中的“他”感受到廉颇的争强好胜。
师:你对语言真敏感。这句话中多一个“他”和小一个“他”,读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
(教师范读,学生比较。)
师:类似的不起眼的字还有,请大家关注这个“爬”字。从这个字里,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可以感受到廉颇的不屑。
师:是啊,蔺相如出身卑微,廉颇很瞧不起他。让我们带着这些阅读体会再读句子。
(学生朗读)
师:请大家再读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学生读: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师:大家读这句话时,声音怎么变轻了?
生:因为廉颇的话要读出不服气,所以读得响。蔺相如不愿意和廉颇发生冲突,所以要读得轻一点。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蔺相如有些胆小,竟然为了不和廉颇见面而不上朝。
师:你的感觉很对。蔺相如不仅不敢上朝,他还怎么做?再读下面句子——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师:从句中找出描写蔺相如胆小的词语。
生:我从“远远”中感觉,两个人离得很远时,蔺相如就已经害怕了。我从“赶紧”中感受到蔺相如当时很紧张。
师:你分析得真清晰。所以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细节描写,因为它们能将人物特点表达出来。
蔺相如真的是一个胆小的人吗?请大家读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这话是对秦王说的,秦国当时是个大国,而蔺相如只是赵国一个小官。他居然敢这样对秦王说话,说明他的胆子并不小。再请大家读句子——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从这句话中你能感觉到蔺相如胆小吗?
生:不能。
师:非但不能,还能感觉他的胆子——
生:很大。
师:甚至连——
生:死都不怕。
师:再次读这些句子。
(学生朗读)
师:作者先是写蔺相如胆子大,后来又写他胆子小。蔺相如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
生:我觉得蔺相如胆子很大。
师:下面我来扮演蔺相如手下的小官,请同学来扮演蔺相如,解释一下胆大胆小的问题。
(随机挑选学生)
师:蔺大人,你连秦王都不怕,怎么现在会这样怕廉颇呢?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你太厉害了,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答了疑问。通过比较句子,我们对蔺相如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请大家再找出一些前后对比的句子,分析一下廉颇的特点。
(学生找句子)
生:我找到了“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和“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前面一句写出了廉颇觉得自己错了,后面一句写廉颇高傲。
师:如果能按照句子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来分析,会更好。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这句话写出了廉颇一开始自大好胜的一面。而后面的句子则让我们感受到他知错能改。
师:你分析得真棒。通过比较句子,我们对廉颇和蔺相如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感受到一个人物身上存在着多种特点。
再请大家读句子——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
能否用关联词将这两句话连接起来?
生: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所以廉颇很不服气。
师:课后有道习题问我们,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现在你们看得出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是因果关系。
师:因为蔺相如立功被封赏,所以引起了廉颇的妒忌所以第一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形成了因果关系,正是有了这层关系,三个故事也就能合在一篇文章中。这些结论都是我们通过仔细品读句子得到的。可见,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是阅读的一个好方法。
第三板块 比较原文 拓展视野
我还找到了这三个故事的原文,选了一段给大家看看: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学生结合注释自学)
师:这段话与那段话相对应?(交流,出示相应课文)原文比课文多出了什么内容?
生:多了“左右欲刃相如”。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旁边的卫士要杀蔺相如。
生:还多了“左右皆靡”。
师:请解释一下。
生:旁边的卫士都退下了。
师:为什么会退下?
生:因为他们被蔺相如无畏的样子震慑住了。
师:“相如张目叱之”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原文写得更为细致精彩。司马迁还说,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可以买王伯祥先生注译的《史记选》来读。
最后留两项作业给大家,同学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个来完成。
《将相和》课堂实录设计 篇六
一、揭题导入
师:话说蔺相如在渑池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心理舒服吗?
从哪里可看出?
先别急着告诉我。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写他们矛盾的句子画出来。
生:不舒服
师:什么原因?
二、读廉颇,想产生矛盾有几个原因。
生:他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出示相关句子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生:打战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攻克的
师: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生:战功赫赫
师:读一读句子,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用我们刚学过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居功自傲
师:廉颇不服,仅仅是这个原因吗?
生:他觉得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
师:出示句子:“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师:读一读,想象一下,说这话时廉颇什么语气?
生:看不起
生:蔑视蔺相如
生:不屑一顾
师: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生:没有真本事
师:廉颇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吗?
生:很有理
生:理直气壮的
师: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读书,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会读书)
三、读蔺相如,他该怎么做好?
师:廉颇的话,站在蔺相如角度看,还那么有道理吗?
生:思考
师:自由读一读,有哪些破绽?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蔺相如立下大功,靠他的胆略,胆识
生:是他以命相拼得来的,不仅靠一张嘴
生:还需要脑子,有勇有谋
师:如果廉颇再直率些,当着蔺相如面提出,蔺相如该怎么反驳?
(体会蔺相如的性格)
生:和气地说:我立下大功,不完全靠一张嘴
师:事实上,廉颇没有当面说,蔺相如无法说清。这该怎么办呢?蔺相如有几种对策?
生:避
生:写信
师:这办法很棒
生:谈
师:很好的办法,用“斗”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会两败俱伤
生:那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渔翁是谁?
生齐说:秦王
师: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点、缺点。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师:古人把方法分为三等:好的为上策,坏的为下策,一般为中策。你觉得上策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下策是什么?有哪些缺点?
生:我认为上策是写信,他可以避免面对面争吵
生:我觉得是坐下来谈
四、蔺相如的对策
师:蔺相如的上策打动廉颇了吗?自由读,找到答案。
生:打动了,廉颇觉得自己很不应该
师;蔺相如的那句话打动了廉颇?
生:我之所以避着廉颇,为的是赵国的利益。
师: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他可以有哪些做法?
生;托人道歉
生;写信说
生:负荆请罪
师:解释“负荆请罪”,那种方法最好?
生:四人小组讨论优、缺点。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送礼物给他
生:当面向他道歉
五、廉颇和蔺相如闹了这么大的矛盾之后,为什么还能和好?
师:从廉颇的角度分析。
生: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
师:从蔺相如的角度看。
生:顾全大局,会退让
师总结: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生:做错了事,要道歉
生;道歉可以让朋友之间消除误会,重归于好
六、布置作业:
如果将相换成古代的诸葛亮或林冲,又会有什么故事,请大家新编《将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