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
钟鼓楼
钟鼓楼传说
钟鼓楼(钟鼓楼传说)
钟鼓楼(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合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目录 简介 钟鼓楼申遗 简介不老传说
“钟鼓楼中,终古钟鼓撞不断;凤凰塔缝,奉皇凤凰引难鸣”。这副对联对于现在的南昌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偶尔有人说起,也许很多的南昌人都不知道它是南昌钟鼓楼上的一副对联。 冬日里难得一个晴天,迎着寒冷的阳光从象山路走过,江西画院旁边的一个社区里的居民悠闲地在江鹰包行吃包子,热腾腾地蒸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很是惹眼。33路公交车晃晃悠悠地从渊明路开过来,车上是一些在寒冷中木纳的脸。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性,所以生活都是不紧不慢的样子。这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南昌的钟鼓楼了,在古代没有时钟,记时靠日圭和漏壶,老百姓全靠官府设置的钟鼓楼,来传递报时的信息。南昌城最早的谯楼设在普贤寺内。明朝洪武年间,都指挥宋晟在广济桥西南岸兴建“钟鼓楼”,飞檐5层,内为重屋3层,楼前建台,台上放置日圭,室内置漏壶计时,钟楼画角(古乐器)列置其上,楼后设阴阳学署。楼成后,将普贤寺铜钟移至于楼内。一百年后,钟鼓楼因岁月日久失修,有倒塌的危险,府衙虽然多次进行过维修,但仅仅是对破漏之处作一些修补。 晚清时钟鼓楼又被焚毁,官府在章江门内西大街(今子固路)兴建鼓楼,将铜钟移来。鼓楼仍坚持每天黄昏时鸣钟18响,接着发鼓计时。每夜五更,每隔2小时敲鼓12下。第二天凌晨五更告罄再鸣钟声,宣告新的一天开始。据说钟鼓楼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凋敝,历经战乱,在毁坏中消亡。到新中国成立后,就再也看不到钟鼓楼的模样了。而只空剩下一个地名延续到现在。今天在这里还能够感受到作为主导时空,报晓示昏的权威地的不平凡的气韵。但是,这一切都只有在史料中才能够得以知晓了,生活在这里的人离它越来越远,近乎传说了! 注:同知;宋代枢密院不设枢密使及副使时,其主官称知枢密院事,佐官则称同知枢密院事,或简称知院、同知院。辽代设同知府事、同知州事。金、元时每府或州设同知一员,明清定为知府、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清代的同知,称为州同。此外,地方政权“厅”的长官,也称为同知。清代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弘治7年(1494),巡抚都御史邓公辅看到此楼十分破旧,便命南昌府同知张汝舟拆旧建新,楼高7丈,屋广40丈,共建房屋18间。阴阳学署和漏壶之室按旧制仍设屋内,将日圭之台移到大门之外大门对着大街,门上挂了一块“授时”牌匾,为使楼基不会受到东湖波涛的侵蚀沿湖以石护岸。重建工程自这年冬季动工,由南昌府经历(正八品官衔)王兴隆督办。弘治9年3月竣工,用去木料近万根,瓦近25万片,新楼重檐翠飞,气势恢弘。从远处望去如出霄汉之上,登高远览,又像在埃土盖。万历15年(1587)7月,知府范涞复修,竣工后作诗一首以示庆祝,有“共上高楼意若何,楼中玉漏瞰清波”之句。明朝末年,钟鼓楼毁于兵燹。清朝初年,巡抚、兵部侍郎蔡士英重建钟鼓楼,兵部右侍郎万恭作记。新楼高8丈,宽4丈,“飞榱勒栋,丛锐错节,耸东湖而隘西山”。 永昌钟鼓楼 永昌钟鼓楼(又名声教楼),位于永昌县城中四街交汇之处。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距今近400年。东西宽22米,南北长23米。分楼阁和楼台两部分。台基边宽22米,高7.2米,通高24.5米;楼阁重檐庑殿顶共二层三檐,下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面置格扇门,门左右置楹窗,斗拱为双翘无昂,共五踩,卷刹弧线。上层屋檐及檐柱向内紧收,面阔仍同下层。最上层为屋顶,上置宝顶。楼台以夯土板筑,四周包砖,两道拱门纵横其中,通达四街。楼体四面各悬巨匾三块,匾文为“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东上、中、下);“文运天开”,“魁壁联辉”,“云锦天香”(南上、中、下);“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西上、中、下);“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北上、中、下)。台基拱门上镌有:东“大观”,南“迎熏”,西“宁远”,北“镇朔”。一层楼台上置大铁钟一口,内置大鼓一面。整个建筑结构谨严,造艺精湛,高耸挺拔,雄伟壮观。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保单位。 钟鼓楼曾多次维修。清顺治时参将郑续善补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白钟麟动员乡里大事修缮。此后200多年里,经历了多次地震。民国十六年(1927)大地震后,楼体倾斜下陷,部分构件断裂脱卯,楼顶层层渗漏,有倒塌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几次维修,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中共永昌县委,县人民政府报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对钟鼓楼进行了落架重修,1984年6月24日动工,1986年6月底竣工,7月28日由省、市文化部们参加剪彩验收。维修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样。通天柱选用优质红松,椽材精选祁连云杉,飞头斗拱多取原件。用南山石制础,以钢筋混凝土固基。由北京琉璃制品厂重造琉璃瓦兽八卦式宝顶。请国内各地知名书法家依原文重书匾额。由咸阳古建筑维修队彩绘。由县离合器厂新铸高1.35米,口径1.1米,重1吨铁钟。由县木器社等单位新制面直径1.6米大鼓一面。对损坏的风铃等原件,均恢复原样。这次维修,共用经费53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万元。总用工2.6万个。1994年,县政府拨款5万元,对永昌钟鼓楼一层木件重新油漆彩绘; 2000年,县政府拨款对钟鼓楼一楼地面进行了防渗水技术处理;2002年,县政府拨款对钟鼓楼四面门洞加固了不锈钢金属围栏,有效地保护了钟鼓楼的外围安全。 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楼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永昌钟鼓楼内置钟、鼓,晨钟暮鼓,声闻四达,籍以振兴文教,教化民众,历经数百年风雨浸润,是永昌历史文化的象征。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雄伟壮观,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古建筑之一,是研究明清以来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永昌县城地处河西走廊东部,是汉、唐中外交通要道 “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古城。从历史上看,永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反映在钟鼓楼这一古建筑上,具有蒙汉党项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体的风格。其一:从艺术造型上看,形体是由屋顶,木构架,台基三大要素所构成,沿袭了汉朝的做法,是我国民族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二从平面布局看,钟鼓楼设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时刻,是元朝的制度,也是蒙古族建筑的布局手法,它置钟鼓于一楼,与宋金明清时期“鼓楼在东,钟楼在西”的形制不同;三,从建筑形式上看,盝顶式屋顶是元代常见的造型之一,明初,元朝宫殿多被拆除,唯独永昌钟鼓楼上有蒙古族风格的宝顶,这在国风的古建筑中尚无先例。永昌钟鼓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盝顶之上加了一个八卦宝顶,突出了民间盛行的五行之说;其四:围栏共分三格,扶手下一空格,中有垫墩,中间一小格,用木版装实,刻有卷草花纹图案,下一大格, 用木版装实刻有降幕云图案,系西夏宫廷建筑风格。另外,三层楼室内五片直彩的第一到第二片直彩间,置一小斗,系宋代建筑风格。其五:从油漆彩画看,柱、门、窗为深朱红色,斗拱青绿间色,即兰升斗间以绿昂拱,绿升斗间以兰昂拱,分别以三青三绿及绿华退晕,墨线压边。斗拱板面涂红底,画兰绿火焰三宝珠,均为典型的明代州城彩风格——旋子彩画。 。
钟鼓楼申遗2012年10月9日从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证实滕王阁(南昌市)、岳阳楼(岳阳市)、黄鹤楼(武汉市)、鹳雀楼(山西永济市)、蓬莱阁(山东蓬莱市)、大观楼(昆明市)、阅江楼(南京市)、天心阁(长沙市)、钟鼓楼(西安市)、天一阁(宁波市)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将共同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钟鼓楼
钟鼓楼(北京钟鼓楼)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我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目录 简介 建筑结构 旅游指南 简介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 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 北京鼓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建在高砖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4米,台上有5间重檐的.木构殿楼,楼高46米多。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北京城内的钟楼和鼓楼位于京城中轴线北部终点的,由于其类似城楼的建筑形式,飞檐翼角的独特形态,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而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先击鼓后敲钟。其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点为定更,21点为二更,23点为三更,1点为四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起床了。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共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 2001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谱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声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鼓声持续3分钟,到2002年元旦0 时结束。鼓楼从2002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将四次击鼓,每次15分钟。 如今的钟鼓楼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但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
建筑结构鼓楼通高46.7米,重檐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 鼓楼分两层,一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各辟三个券洞;东西各辟一个券洞;东北隅设蹬楼小券门和蹬楼通道。鼓楼二层大厅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刺刀所划。现有25面更鼓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目前每天有七场击鼓表演,每小时一场,依据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而创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 鼓楼二层陈列有古代计时器有碑漏和铜刻漏。碑漏内部设12根铜管,最后一根铜管下置铙片。碑漏上方设一投球孔,铜球通过所有铜管的时间为24秒,然后击铙报时。两个金属球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4秒,36个球用时14.4分,即古一刻,3600个球滚动完毕正好24小时。 据史料记载,鼓楼上的铜刻漏为宋朝年间制造并相传下来,后辗转遗失。现在鼓楼内陈列的铜刻漏是仿制的,分为四级漏壶,由上至下分别是:天池、平水、万分、收水。收水壶设箭尺于水中,水涨箭浮,依刻显时,旁边的铙神每隔15分钟击铙八次报时,每天误差仅在20秒左右。 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钟楼东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至二层。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我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达63吨,是目前我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古代关于铸造这口铜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传说当年铸钟久铸未成,眼看限期将近,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跳入炉中,终于铸成了这口大钟。百姓为了纪念舍身救父的华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现仍有遗址可寻。
旅游指南门票价格:鼓楼全价20元,半价10元 钟楼全价15元,半价7元 通票30元,半价15元 票价说明:60岁以上老人、大中小学生、军官武警证半价 7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证、1.2米以下儿童免票 研究生全价 开放时间:旺季(4月16日-11月15日) 9:00-17:30,17:15停止售票 淡季(11月16日-次年4月15日) 10:00-17:00,16:30停止售票 无闭馆日 鼓楼击鼓表演时间: 旺季 9:30 10:30 11:30 13:30 14:30 15:30 16:30 17:15 淡季 9:30 10:30 11:30 13:30 14:30 15:30 16:50
西安钟鼓楼
钟鼓楼(西安钟鼓楼)
目录 建成时间及结构 修葺及艺术价值 建成时间及结构时间
西安钟鼓楼位于中国陕西西安市中心。钟楼与鼓楼东西对峙。钟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迁建于现址。楼上原悬大钟一口,作为击钟报时用。
结构
建筑重檐窝拱,攒顶转角的木质结构,共有3层。每层均施斗栱装饰。楼基面积达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门洞。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宽约35.5米,用青砖砌筑。楼高27.4米。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供游人登临参观。
修葺及艺术价值修葺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楼九楹三层,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座宽38米,长52.6米,高8.7米,全用青砖砌筑。楼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券门。北悬“声闻于天”匾额,南悬“文武胜地”匾额。楼建于基座中心,稳重厚实。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艺术价值
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仔细欣赏门扇上一幅幅浮雕,它们会告诉你古代许多饶有趣味的典故轶闻。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 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 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陶侃运砖。第二层楼南门,自东向西共八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面,依次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层北门,自西向东共八幅勺“仙醉酒”画面,依次仍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获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是: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 ;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山放鹤。
徐州钟鼓楼
钟鼓楼(徐州钟鼓楼)
张掖钟鼓楼
钟鼓楼(张掖钟鼓楼)
鼓楼也叫钟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位于张掖城中心。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目录 历史 结构 景观 历史鼓楼也叫钟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位于张掖城中心。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结构鼓楼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砖
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一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门洞顶部砌5层砖券,上面嵌刻砖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楼阁上下两层,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望雪”、北“居延古牧”。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钟鼓楼东南角有唐钟一口,铸有图案,每层6格,上层其中3格为飞天,飞天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露脚,手拿花束;中层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层6格,其中3格是青龙白虎。全钟只有图案,无文字,全国罕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观钟鼓楼雄伟壮丽,是人们观赏甘州现代化街景,五彩缤纷不夜城的最佳观赏点,也是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理想场所。游客置身于此,即可猎奇览胜,寻古探幽,又可品茶观景,清风随意。让人赏心悦目,陶然欲醉,乐而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