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重贤 不战退兵【推荐3篇】
尊德重贤 不战退兵 篇一
在历史长河中,尊德重贤、不战退兵一直是智者们所推崇的治国之道。尊德重贤,意味着尊重德行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才,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和权力。不战退兵,则是指尽可能避免战争,通过智慧和谋略来化解矛盾,保障国家的安宁和民众的安定。
尊德重贤,是一种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在古代,一位圣贤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尚。因此,君臣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尊贤重德,使得人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在现代社会,尊德重贤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尊重人才,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和机会,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不战退兵,是一种智慧和谋略的体现。在面对国际纷争和内部矛盾时,通过对话、协商和妥协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战争往往是一种残酷的手段,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伤痛和损失。因此,尽最大努力避免战争的发生,通过外交手段和智慧来解决矛盾,是一种高明的治国之策。
尊德重贤、不战退兵,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是智慧和智慧的结晶。只有尊重人才,珍惜和平,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众的幸福安康。
尊德重贤 不战退兵 篇二
尊德重贤、不战退兵,是一种高尚的治国之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尊德重贤,强调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应该受到尊重和重用,是一种对人才的珍视和尊崇。不战退兵,则是指尽可能避免战争,通过智慧和谋略来化解矛盾,保障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尊德重贤,是一种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在古代,圣贤往往能够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为国家带来繁荣和安定。因此,君臣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尊贤重德,使得人才能够得到应有的地位和权力。在当今社会,尊德重贤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尊重人才,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和机会,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众的幸福安康。
不战退兵,是一种智慧和谋略的体现。战争往往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伤痛和损失。因此,尽最大努力避免战争的发生,通过对话、协商和妥协来解决矛盾,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只有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众的安康幸福。
尊德重贤、不战退兵,是一种智慧和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需要。只有尊重人才,珍惜和平,才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众的幸福安康。
尊德重贤 不战退兵 篇三
尊德重贤 不战退兵
战国时有个段干木,他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他德行操守都非常高尚,深受人们的敬重。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文侯经过段干木家的大门时,都要伏轼(设在车厢前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木)致敬。
魏文侯的侍从问:“君王为什么要致敬呢?”魏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家吗?段干木是德行高尚之人。我怎么敢不致敬呢?”并且说:“段干木因有德行而荣耀,我是因有土地而荣耀;段干木有的是义,我有的`是财。地不如德,财不如义。我应当侍奉他呀。”
魏文侯还给段干木百万俸禄,并且经常前往问候。魏王能够如此重德尊贤,当时的魏国人也都非常欣喜。
后来,秦国准备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唐对秦国国君说:“段干木是德行高尚之人,魏王对其非常尊崇,天下没有不知道的。恐怕我们不可去攻打他们呀!”秦王于是下令撤兵,没
有去攻打魏国。秦国能够灭六国,可见其当时是多么强大。但因为当时的魏文侯重德尊贤,是仁义之邦,必然上有苍天护佑,下有百姓誓死效忠。秦王如果攻打之,除了落得千古骂名,必定上遭天谴,下遇百姓以死抵抗,这如何能打呢?
而且世间的事并非是人想怎样,就能怎样的。国家的荣辱兴衰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冥冥之中,上天在主宰着一切。自古有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2]”“一个人如果道德观念不行的话,那真的是神也看不上的。无论任何人、任何生命,有志有德才可成器,这是一定的。”
纵观历史,那些德败礼废,丧失民心的国都城池,当有正义之师对其攻打之时,老百姓们“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并不在少数,像武王伐纣,殷兵临阵倒戈不是也有吗?所以说,当权者贵在真正的重德修德,贵在得民心,尊贤才远佞妄,这才是保国保权的上上策。
[1] 出自《尚书·周书》。意为: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 听。
[2] 出自《尚书·周书》。意为: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