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精简3篇)
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 篇一
产业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由相互关联的企业或机构组成的经济活动领域。产业结构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布比例和结构特征。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产业是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不同的产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林业、渔业等原材料生产领域;第二产业则是工业生产领域,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则是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等。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
其次,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该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竞争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过度依赖某一或某几个产业,那么一旦这些产业出现问题,整个经济都会受到严重冲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是提高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产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和产业结构都会发生变化。政府、企业和社会都需要及时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产业和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 篇二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由相互关联的企业或机构组成的经济活动领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布比例和结构特征。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经济升级和转型的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旧的产业结构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多元化、均衡发展的,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形成了一个相互协调、有机结合的产业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例如,通过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
总之,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深化对产业和产业结构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 篇三
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
什么叫产业?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的劳动分工是构成产业的最本质性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做一般的分工??”这种分工不是指劳动对象和生产要素。所谓产业,按照经济学理论的界说,就是指生产同一性质产品或劳务,是基于使用价值来理解的,如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商业服务、邮电服务、教育服务等。按大的分类,就是大的“集合体”。如社会生产就有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等产业部门。如果细分一点,就是小的“集合体”。如就工业产业部门而论,又有纺织、炼钢、造船等产业部门;就农业部门来说,叉有农业、林业、牧业等产业部门。假如再细分一点,就有更小的“集合体”。这些大大小小的产业部们,就是大大小小的“集合体”。每个小的“集合体”都必然属于相应的一个大的“集合体”。
产业“集合体”是有一定结构条件的。就是说,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有很多基本单元。这些基本单充根据一定的条件而构成一个产业部门。这些条件就是集合体诸元素之间存在的共同性,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其一,生产性。所谓生产性,就是创造财富的活动功能。一般说有两种生产。“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冲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但是,“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这种占有就是创造社会财富。
其二,商品性。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都不是自身消费,而是用来交换。这就决定了其社会性质,不存在无偿供给的消费品。
其三,求利性。所谓求科性,就是通过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以实现职工劳动的价值,并实现产业的发展。社会主义产业的求利性与资本家的唯利是图有本质的不同,它是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根本要求。
其四,组织性。每个产业集合体的基本单元,都是有机组成的小集合,或者说是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因而才能形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与一定规模,或者形成提供某种劳动服务的能力与一定规模。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越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这种集合体的内部构成有机性就越强,组织越严密,联系和制约就越复杂和强化。
产业结构的概念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
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一般地说,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于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转化为收入弹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长率则可随之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则较为理想;(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为了使收入弹性高的商品能够出口,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最佳选择是把生产上升率高的产业或技术发展可能性大的产业作为重点;(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即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新,从而对于能成为将来技术革新核心部门的产业,目前虽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也不能轻易放弃;为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事实上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国家安全保障或能够保障国家威望的产业;为了产业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必须形成范围较广的产业群体。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产业结构状态,就可称之为一定时期一国产业结构的最适状态,同时也就表明该国阶段上产业结构高度化达到水准状况。
二、产业分类
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
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业在发达国家就被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当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指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3、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当前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可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
(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现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订本。这
套〈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分为A-Q共17个部门,其中包括99个行业类别。这17个部门为: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旅馆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业;L、公共管理和国防;M、教育;N、保健和社会工作;O、社会和个人的服务;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
我国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就是参照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而制定的,因此产业划分与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基本一致。
三、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二)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
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情况,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完全按照这种顺序去发展。例如,新中国建立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再回过来进行发展轻纺工业的“补课”,而现在则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三)农业内部结构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受到重视;渔业日益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注重养殖,其比重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