槊
槊
槊
槊(槊)
古代兵器,即长杆矛,同“矟”。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目录 汉字释义 古代兵器 汉字释义部首:木,部外笔画:10,总笔画:14 五笔86&98:UBTS 仓颉:TBD 郑码 UAQF 电码 2844 四角号码:8790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9CA 异体字:矟 汉字首尾分解:朔木 汉字部件分解:朔木 笔顺读写:捺撇横折竖撇撇折横横横竖撇捺 典故 槊:《说文》矛也。亦作矟。《通俗文》矛长丈八谓之槊。 矟:《博雅》矛也。《释名》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晋书·刘迈传》桓敬道戏马?事前,以矟拟殷仲堪。迈谓敬道曰:马矟有馀,精理不足。《宋史·仪衞志》矟,长矛也。木刃黑质尽云气。 又?矟,唐金吾将军执之。宋制,卤簿出则八枚前导。 明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刀槊火器,材官羽林,儿不能兼攻者,公(袁可立)皆为讲贯演习。”
古代兵器马槊 古代在马上使用的长矛。南朝梁简文帝做《马槊谱序》:“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马槊里边有非常多的讲究。槊杆根本不像步槊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那韧木以做弓用的柘木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了,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 而这个过程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注,汉尺),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 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这样,武将骑在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
步槊
步槊的使用较简单,因为步兵偏重的是配合,步槊只是步兵小组武器序列中的一种罢了,用途在于较安全的刺倒敌人,掩护短刀手作战。因此对持步槊者的要求是身高力大,武艺是否高强,并非考察的关键。
马槊
马槊的使用较复杂,因为槊不同于欧式长矛,后者单手持用只用于冲锋,前者则双手持用既冲锋又近战。当骑兵冲入敌阵后会展开冲荡,此时攻防的方向和范围都远多于步兵,而且是在奔驰颠簸的马背上,加之槊长达 4米的惯性,毫无疑问,不经过一定的严格训练很容易破绽百出。
狼牙槊
后来的很多兵器也称为槊,但是形状和原来的马槊,步槊大为不同,比较典型的就是狼牙槊,形制是比较接近于狼牙棒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