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优选3篇)
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 篇一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策略中,包括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学策略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来设计。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因此在选择教学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歌曲等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可以采用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学策略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标准,决定了教师应该如何去教、学生应该如何去学。在确定教学策略时,需要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比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那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方式来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最后,教学策略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在选择教学策略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朗读、默写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实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包括了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策略。只有在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的情况下,教师才能选择出最适合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 篇三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即呈现出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有如下三种观点: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施良方,1996)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和学新,2000)
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教学策略的含义
关于教学策略的含义,各个研究者的阐述各不相同。
邵瑞珍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邵瑞珍:《教育心理学》,80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由此看出,她强调教学策略的目的性及其整体结构。
黄高庆、申继亮等认为,教学策略是关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二是这些方法技术的操作,三是操作中的要求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程序。(黄高庆、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载《教育研究》,1998(11)。)这是从教学策略的使用角度来阐述的。
而李晓文、王莹则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并且指出在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上,它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这个观点把静态的和动态的角度综合起来考虑,但仍然偏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技术。 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业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梁惠燕:《策略本质教学新探》,载《教育导刊》,2004(1)。)
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当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一个策略就达到了应用的目的,与其相应的手段、技巧不再继续有效,而必须探索新的策略。
结构功能的整合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的任何一个子过程都会牵涉到其他过程。因此,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必须统观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其中的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程和师生相互作用方式作全面的安排,并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调整。也就是说,教学策略不是某一单方面的教学谋划或措施,而是某一范畴内具体教学方式、措施等的优化组合、合理构建、和谐协同。
策略制订的可操作性
任何教学策略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而制订的,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它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这就要求教学策略必须是可操作的。没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任何教学策略都应该是针对教学目标中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具备相对应的方法技巧,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策略就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的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且可以转化为教师的外部动作,最终通过外部动作来达到教学目标。
应用实施的灵活性
教学策略不是万能的,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任何情况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学策略与教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这说明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教学策略的运用要随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教学中不同教学策略面对同一学习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便是采用相同的教学策略教同样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群体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的调控性
由于教学活动元认知过程的参与,教学策略具有调控的'特性。元认知表现为主体能够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监控认知活动的进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自己的认知过程,维持和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的元认知就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调节,教师能够根据对教学的进程及其各种要素的认识反思,及时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的进程及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推进教学的展开,向教学目标迈进。
策略制订的层次性
教学具有不同的层次,加涅把教学分为课程级、科目级、单元级和要案级四种水平。不同的教学层次就有不同的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可以来自理论的推演和具体化,也可以来自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推演和经验概括的水平和程度不同,形成的教学策略也就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具有不同的功能。另外,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之间尤其是相邻层次的教学策略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策略可分解为低一层次的教学策略,指导和规范低一层次的教学策略。 产生式教学策略(
Generative Stratagies
)
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以下活动:
按自己的需要和风格
形成教学目标
自己组织内容、顺序、重点、迁移
自行决定活动
自己控制信息加工
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
优点:
①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②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 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④学习结果因人而异、高度个性化。
不足:
① 对学生记忆力有较高的要求
②成功依赖于学习者拥有策略的宽广度
③易导致认知超荷、情绪受挫折
替代性教学策略(
supplantive strategies
)
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教师要完成以下工作:
指明教学目标
组织内容、排序、重点、迁移
提供教学活动
吸引学生注意
较多地为学生加工信息
构建教学环境
优点:
①短期内使学生学习较多材料
②可带来更集中、有效、可预测的学习结果
③用先决知识、技能或学习策略有限的学习者
不足:
①学习者投入智力活动少
②信息加工不够深入
③缺乏挑战性、刺激性
④缺乏个性、独立性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