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院(通用5篇)
大云院 篇一
大云院的历史与建筑
大云院是一座位于山间清幽的古寺,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据传,大云院建立于唐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这千年的岁月中,大云院曾多次毁于战火,但每一次都得到重建,保存至今。
大云院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唐代佛教建筑的影响,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大雄宝殿、方丈室等。山门巍峨庄严,上有“大云院”三个大字,显得格外气派。大雄宝殿是大云院的主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香火缭绕,信徒络绎不绝。方丈室是寺院的主持所在,平时负责管理寺院的日常事务。
除了主要建筑外,大云院还有许多小庙宇、禅房、钟鼓楼等。其中,钟鼓楼是大云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每当清晨钟鼓声响起,整个寺庙都会沉浸在一种神圣的氛围中。
大云院的建筑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格,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在这座古老的寺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智慧的积淀,体味到心灵的宁静与安宁。
大云院 篇二
大云院的僧侣与修行
大云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自建立以来,一直有着一批批虔诚的僧侣在这里修行。这些僧侣们虔诚地信奉佛法,日夜诵经礼佛,以求得心灵的净化与解脱。
在大云院中,僧侣们分为不同的宗派,有的修行禅宗,有的修行净土宗,有的修行密宗,但无论宗派如何,他们都以菩提心为信仰,努力修行,不断追求心灵的解脱与升华。
大云院的僧侣们每天的生活都十分规律,清晨起床诵经礼佛,白天念经修行,晚上再次念经礼佛,整个生活充满着宗教的仪式感。他们以虔诚的心态对待每一天的修行,不断超越自我,融入自然,与宇宙共鸣。
除了日常的修行外,大云院的僧侣们还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如为灾区捐款捐物、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等。他们认为,修行不仅是对自己心灵的修复,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众生,帮助他人解脱苦难。
大云院的僧侣们以其虔诚的信仰、勤奋的修行和慈悲的行为,为寺庙增添了一份神圣的庄严。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佛教的教义,为信徒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在这个世俗纷扰的时代,大云院的僧侣们如同一股清流,为人们带来了一丝清凉与希望。
大云院 篇三
大云院 篇四
大云院在山西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岩院。天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宝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间。
目录 景点概况景点历史景点布局景致特色收缩展开 景点概况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现存山门,天王殿,后殿及两庑,均是清代建筑。大铺作,飞檐起翘,九脊顶满覆琉璃,巍峨壮丽。殿内保存有五代壁画21平方米,东壁绘维摩变相佛教故事,紫殿红楼,流云环绕,富有传奇色彩。八个伎乐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现出神姿仙态。扇面墙正面绘观音,势至二菩萨。飞天乘云遨游长空,姿态飘逸。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有五代彩画11平方米。殿内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大佛殿前有北宋乾德四年(963年),北宋成平二年(994年)石经幢以及石雕罗汉一尊。寺内历代碑刻甚多。 七宝塔在大云寺前。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建。通体用坚硬青石雕造。原为七层,现存五层,高6米。下三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雕宝装莲花,狮子,麒麟,飞马等。第二层雕伎乐人,体态轻盈,舞姿优美,伴奏者栩栩如生。第三层转角处雕绞龙柱,回旋盘绕。塔檐下飞凤,飞仙共命鸟等变化多姿。檐下周匝垂帐,面券门上双龙戏珠,门侧侍立二天王。后面比丘半掩门。两次间二力士分立左右。第四层周匝垂帐,前后有假板门。第五层上覆大圆盖宝珠顶。此塔设计精巧,雕造颇佳,独具匠心。
景点历史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尽管五十年的短暂历史在战火兵燹中烟消云散,但山西仍然保存下来了三座这一时期的木构建筑。平顺县的龙门寺、大云院和平遥县的镇国寺。她们在战火硝烟、风雨飘摇中坚持到了今天,成为山西这座“中国地上文物博物馆”中弥足珍贵的藏品。 “实会村,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七十二个连环洞,九龙戏珠大云院。”这是在平顺县实会村的老百姓中口耳相传的一句话。如今,三座观音堂已随岁月流逝,荡然无存。这七十二个连环洞,相传是三国时马超避兵的地方,其遗迹仍依稀可辩。
大云院 篇五
最后提到的大云院,就是山西保存下来的三座五代木构建筑中的一个。 古人建造寺庙,往往选在深山幽谷之中,大云院也是如此。
从高处俯瞰,龙耳山的九条支脉好象九条巨龙从三面环抱而来,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圆环,圆环的正中有一座小山丘仿佛一颗硕大的宝珠,大云院就座落在这颗“宝珠”下,因而古代的文人墨客把这里美称为“九龙戏珠大云院”。其实,这里更象是一个安逸的摇篮,大云院则象婴儿般的鼾睡了足足一千年。 大云院始建于五代时期,最辉煌的时候这里曾有僧舍殿宇一百多间,明代时寺院遭受了山洪的侵袭,除主殿大佛殿之外的其他建筑全都未能幸免。历经千年,大云院几度兴衰,惟独大佛殿古貌仍旧,原构依然,彰显出苍劲宏伟的雄姿。
龙门寺
与离她不远的另一座五代木构建筑龙门寺西配殿相比,大云院大佛殿少了几分沧桑,多了些许雄壮;没有了龙门寺的荒凉和衰败,愈发显得老当益壮。仔细端详,倒和同属五代时期木构建筑的平遥镇国寺万佛殿有几分相似,面宽与进深同样均为三间,平面同样近似正方形,同样为等级较高的单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同样显现出唐代木构建筑大气简约的遗风。
景点布局 大佛殿
本名弥陀殿,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建。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通面阔11.8米,明次间略同;总进深10.1米,山面次间约合当心间之半;平面接近方形。殿前无月台,前后檐当心间辟门,前檐次间安直棂窗。檐柱侧角生起显著。柱头上于栏额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此为采用普柏枋部件之始。柱上斗双抄五铺作,耍头为短促的下昂形。殿内后槽当心间用金柱两根,金柱上不施普柏枋,仍沿袭着唐制。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对乳用三柱”,上有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捧节令以承负脊。驼峰较小,侏儒柱甚细,是此二构件初产生阶段的雏形。因无前槽金柱,纵断面前后槽结构不一致。梁架上驼峰尺寸、形制各异,多达8种。殿顶明清补葺过,已非原貌,但少量瓦件可看出非宋元以后之物。殿内斗、枋、替木等构件上还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绘,是中国古建筑中稀有之例。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保存五代壁画22平方米。东壁画题“维摩变相”,8个伎乐天一边奏乐一边起舞,表现出超人的神态仙姿。扇面墙正面上部画飞天,两侧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乃弥陀佛胁侍。后面画“西方净土变”,云气缭绕,菩萨、天王、侍从等参插其中,上部天宫楼阁悬空。各像面相圆润,肌肉丰盈,乐舞伎广袖长裙,姿态柔丽俊美,唐代画风犹存,是中国现存寺观中惟一的五代壁画遗作。
七宝塔
两层,平面八角形,高6米,青石雕造。基座两级皆束腰须弥式,雕仰覆莲瓣、狮子、麒麟、力士、门等,第二层门内还雕有乐伎和舞伎。塔身雕有间柱,正面雕板门,门两侧置二天王像,背面雕比丘半掩门。塔檐下雕飞天。2层塔身雕假板门、门簪、帷幔等。再上置仰莲、矮柱、宝珠等制成塔刹,都是五代原作。该塔造形俊秀,刻工精细,因地形变迁大半埋入积土之中,经清理保存完好。
景致特色 龙耳山下的那座大云院,至今仍较好地保存下来。沿着村东北婉延的山路走二、三里,峰峦起伏的龙耳山就会奔凑到游人眼前。令人称奇叫绝的是龙耳山的九条支脉极象九条巨龙从三面盘屈环抱而来,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圆圈。圆圈的.正中有一座巨大的山丘象一颗硕大的宝珠。大云院就座落在这个“宝珠”山下。古代的文人墨客把这形胜美称为“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云院始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岩寺”。大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建寺外七宝塔。塔造形精巧,雕刻细腻,独具匠心。至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已有殿堂100余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奉皇帝命令改寺名为“大云院”。大云院现存的主体构造大佛殿,单檐9脊l0兽歇山顶,满覆琉璃圆柱方额,斗拱五铺作,飞檐起翘,面阔3间,进深6椽,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缓,形制古朴,极具唐代风格。大云院是中国规存的九座五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大佛殿内的五代壁画,更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稀世佳作。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大佛殿内现存五代壁画2l平方米,可辨认处,东山壁绘有“维摩经变”。经摩诺托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维摩诘身着淡黄色病衣,侧身半卧十锦帐之中,身体前倾,神态庄严激昂,正在向文殊诉说自己的大乘主张。前来探视的文殊,和维摩话侧身相对坐十病榻之下,满脸虏诚,洗耳恭听,若有所思。画面背景全以人物衬托。舍利佛、香积菩萨、天王、罗汉等多人,体态丰韵,表情各异,均以前方十画面人物为核心,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 正门扇面墙上左测绘有观世音,右侧是大势至。二菩萨坦胸露腹,面相凝重,雍容典稚。扇面墙背画“西方净土变”。画面上方众菩萨和仆从分宾主谈话其间,主尊仆殷一派升平景象。画面下方是8个边歌边舞边奏乐的乐伎,吹笛拍钹,广袖长裙,围成环状,翩翩起舞,神姿仙态,楚楚动人,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五代彩塑11米,色彩庄重,古朴典雅。人云院五代壁画,上承晚唐风格,无论男女皆以丰腴富态为美,心胸坦荡,气宇轩昂。大云院南面数十米高的山岗上,有一座青石雕道的浮图七宝塔。这是五代时遗物。原来是七级,现行五级。塔基是八方形,覆盆式莲花池瓣底座,第—层的束腰上雕造飞马、狮子、麒麟、熊黑等吉祥动物,活灵活现。第二层的束腰上雕合几个伎养乐人翩翩起舞。第三层正面有门,门顶双龙戏珠,维妙维肖;门西侧侍立二天王,神情庄重严肃;周围转角,龙蛇盘旋,使人惊叹古人笔走龙蛇的艺术功力。第四层雕帐幕低垂,前后都有假板门,第五层雕云纹大圆盖宝珠嵌顶。整座塔体造型优美,腿刻精细,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杰作。在大云院南面100米处的土崖上有72个连环洞,相传那就是三国马超避兵的地方。另外在大云院四周还可看到大天桥、唐朝贞观年间国公马三保墓地等许多古迹名胜。它们和人云院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组美丽的文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