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优秀5篇】
植物 篇一
植物的生命力无穷
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从微小的草本植物到巨大的红杉树,无所不包。植物的生命力无穷,它们适应各种环境,能够在严苛的条件下生存和繁衍。
植物的生存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植物对光线的利用能力非常强大。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利用这种能量合成自己所需的有机物质。其次,植物对水分的利用也非常高效。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地下水分,通过蒸腾的方式将水分输送到叶片,保持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再次,植物的根系具有很强的吸收养分的能力。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植物能够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最后,植物的生命力还体现在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在气候变化、土壤贫瘠等恶劣条件下,一些植物仍能生存下来,并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植物的生命力无穷,也体现在它们的繁衍能力上。植物通过花粉传播、果实散播等方式进行繁衍,种子落地生根,长成新的植物。有些植物还能通过分蘖、扦插等方式进行繁殖,生命力旺盛。
总的来说,植物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生物之一,它们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生长繁衍。人类应当珍惜植物,保护植物多样性,共同守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植物 篇二
植物的药用价值
植物是自然界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人类就利用植物来治疗疾病、保健养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被发现具有药用价值,成为现代药物的重要来源。
植物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植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碱类、酚类、醇类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例如,板蓝根、金银花等植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感冒、发热等疾病。其次,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调节人体代谢、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例如,人参、黄芪等植物被广泛用于调理人体气血、提高免疫力。再次,植物中还含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如植物激素、生长素等,可以促进人体细胞再生、组织修复,对一些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植物的药用价值不仅在传统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药物成分被提取自植物,如阿司匹林、奎宁等药物就是从柳树皮、金鸡纳树中提取的。此外,植物提取物还被广泛用于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受到人们的青睐。
总的来说,植物是自然界的宝库,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人类应当充分挖掘植物的药用潜力,发挥植物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方面的作用,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植物 篇三
植物 篇四
植物世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占据了生物圈面积的大部分。植物不但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给生物们贡献了生存必须的氧气,还提供了食物和能量。从一望无际的草原到广阔的江河湖海,从赤日炎炎的沙漠到冰雪覆盖的极地,处处都有植物的生根之地。通常以根扎与土地,吸收养分。植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有动物所没有的叶绿素和基质,能进行光合作用。有些植物有叶绿体,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有些植物没有叶绿体,但是有别的光合作用元素,也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植物有细胞壁,没有神经系统,没有感觉。分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30多万种。植物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真核生物。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简单地说,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一类自养型生物。种子植物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据估计现存大约有 350000个物...
目录 词语概念植物的定义植物的属性植物的分类收缩展开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植物 篇五
基本解释
[plant] 构成植物界为数众多的任何有机体,其典型的特征有:无自身移动性的运动能力,不具有迅速运动反应力;缺乏明显的神经和感觉器官(虽然具有特别的刺激反应的指示感应);具有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有一个特有的营养系统,即通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而无需直接吸收有机营养物质和表现出有性与无性世代交替的明显趋向 故植物中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曰植物。——蔡元培《图画》
引证解释
指百谷草木等的总称。为生物的一大类。这类生物的细胞多具有细胞壁。一般有叶绿素,多以无机物为养料,没有神经,没有感觉。 《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 汉 张衡 《西京赋》:“植物斯生,动物斯止。” 宋 梅尧臣 《和王景彝咏薜荔》:“植物有薜荔,足物有蜥蜴,固知不同类,亦各善缘壁。”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象鼻莲(仙人掌一类植物)多半是盆栽。”
植物的定义 19世纪以来,许多植物学家开展了广泛的植物调查,并进行了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生态学、考古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先后总结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理论。 通常认为,德坎道尔是最早研究世界栽培植物起源的学者。他通过植物学、历史学及语言学等方面研究栽培植物的地理起源,出版了《世界植物地理》(1855)、《栽培植物的起源》(1882)这两部著作。他在《栽培植物起源》(1882)一书中考证了247种栽培植物,其中起源于旧大陆的199种,占总数的88%以上。他指出这些作物最早被驯化的地方可能是中国、西南亚和埃及、热带亚洲。 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世界上研究栽培植物起源最著名的学者是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他综合前人的学说和方法来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1923~1931年,他组织了植物考察队,在世界上60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搜集了25万份栽培植物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做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书,发表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的论文,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把世界分为八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论述了主要栽培植物,包括蔬菜、果树、农作物和其它近缘植物600多个物种的起源地。B.起源观 勃基尔(I. H. Burkill)在《人的习惯与栽培植物的起源》(1951)中系统地考证了植物随人类氏族的活动、习惯和迁徙而驯化的过程,论证了东半球多种栽培植物的起源,认为瓦维洛夫方法学上主要缺点是“全部证据都取自植物而不问栽培植物的人。”他提出影响驯化和栽培植物起源的`一些重要观点,如“驯化由自然产地与新产地之间的差别而引起。”对驯化来说“隔离的价值是绝对重要的。” 达林顿(C. D. Darlington)利用细胞学方法从染色体分析栽培植物的起源,并根据许多人的意见,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划为9个大区和4个亚区,即(1)西南亚洲;(2)地中海,附欧洲亚区;(3)埃塞俄比亚,附中非亚区;(4)中亚;(5)印度—缅甸;(6)东南亚;(7)中国;(8)墨西哥,附北美(在瓦维洛夫基础上增加的一个中心)及中美亚区;(9)秘鲁,附智利及巴西-巴拉圭亚区。他的划分除了增加欧洲亚区以外,基本上与瓦维洛夫的划分相近。 茹科夫斯基的栽培植物大基因中心:茹考夫斯基(Л. М. Жуковский)1970年提出不同作物物种的地理基因小中心达100余处之多,他认为这种小中心的变异种类对作物育种有重要的利用价值。他还将瓦维洛夫确定的8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所包括的地区范围加以扩大,并增加了4个起源中心,使之能包括所有已发现的栽培植物种类。他称这12个起源中心为大基因中心。这12个大基因中心(图1-2)。大基因中心或多样化变异区域都包括作物的原生起源地和次生起源地。1979年荷兰育种学家泽文(A. C. Zeven)在与茹考夫斯基合编的《栽培植物及其近缘植物中心辞典》中,按12个多样性中心列入167科2297种栽培植物及其近缘植物。书中认为在此12个起源中心中,以东亚(中国-缅甸)、近东和中美三区是农业的摇篮,对栽培植物的起源贡献最大。然而,由于12个“中心”覆盖的范围过于广泛,几
乎包括地球上除两极以外的全部陆地。 哈兰(J. R. Harlan,1971)认为,在世界上某些地区(如中东、中国北部和中美地区)发生的驯化与瓦维洛夫起源中心模式相符,而在另一些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和南美—东印度群岛)发生的驯化则与起源中心模式不符。他根据作物驯化中扩散的特点,把栽培植物分为5类。 植物的特点是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说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生产食物。释放氧气后,剩下葡萄糖——含有丰富能量的物质,作为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
植物的属性 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区分成植物(通常是不移动的)和动物(时常会移动去获取食物)两种。在林奈系统里,则被分为了植物界和动物界两界。后来,人们渐渐了解过原本定义的植物界中包含了数个不相关的类群,并将真菌和数种藻类另行独立而成新的生物界。然而,对于植物仍然有许多种看法,不论是在专业上的,还是在一般大众的眼中来看。而也确实,若试图要完美的将“植物”放至单一个分类里是会发生问题的,因为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植物”这一词对现今分类学和系统分类学所立基的种系发生学的概念之间的关连性并不是很清楚。 当使用植物界此一特定的分类时,通常会是指三种概念的其中一种。由小至大,这三个类群为:有胚植物,做为最狭义的植物范畴。绿色植物,由有胚植物、轮藻门(如车轴藻)和绿藻门(如石莼)所组成。此一分支是本条目的主要所指。泛植物,由上述的绿色植物、红藻和灰色藻所组成。做为最广义的植物分支,其包含了大多数在远古时直接吞噬了蓝菌而得到叶绿体的真核生物。一般在非学术的场合里,其他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会被称做植物,但它们无法组成一种分类,并且有些物种和真正的植物之间并无很近的关连性。大约有375000种植物,且每年都会有更多的物种在科学界里被发现到且描述。
植物的分类 植物距今二十五亿年前(元古代),地球史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属于菌类和藻类,其后藻类一度非常繁盛。直到四亿三千八百万年前(志留纪),绿藻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首次登陆大地,进化为蕨类植物,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三亿六千万年前(石炭纪),蕨类植物衰落,代之而起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形成沼泽森林。古生代盛产的主要植物于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三叠纪)几乎全部灭绝,而裸子植物开始兴起,进化出花粉管,并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形成茂密的森林。在距今1亿4千万年前白垩纪开始的时候,更新、更进步的被子植物就已经从某种裸子植物当中分化出来。进入新生代以后,由于地球环境由中生代的全球均一性热带、亚热带气候逐渐变成在中、高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的多样化气候,蕨类植物因适应性的欠缺进一步衰落,裸子植物也因适应性的局限而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这时,被子植物在遗传、发育的许多过程中以及茎叶等结构上的进步性、尤其是它们在花这个繁殖器官上所表现出的巨大进步性发挥了作用,使它们能够通过本身的遗传变异去适应那些变得严酷的环境条件反而发展得更快,分化出更多类型,到现代已经有了80多个目、200多个科。正是被子植物的花开花落,才把四季分明的新生代地球装点得分外美丽。 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将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门别类的。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等级。其中,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例如: 界:所有的动物都属于动物界,动物界中包含许多门。 门: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来自不同纲的动物,归入同一个门。 纲: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来自不同目的动物,归入同一个纲。 目: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来自不同科的动物,归入同一个目。 科: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来自不同属的动物,归入同一个科。 属: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例如狗与狼的特征很相似,它们归入同一个属。 种:每只狗是一个动物体,所有的狗属于同一个物种。 详细的分类为: 界 Kingdom 门 Phylum 亚门 Subphylum 总纲 Superclass 纲 Class 亚纲 Subclass 总目 Superorder 目 Order 亚目 Suborder 总科 Superfamily 科 Family 亚科 Subfamily 属 Genus 亚属 Subgenus 种 Species 变种 varie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