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动态与展望【实用3篇】

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动态与展望 篇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开放式创新成为国内外创新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创造知识和价值,打破了传统封闭式创新的模式,促进了创新资源的共享和流动。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动态:

首先,国际合作日益密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和学术界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共同开展研究项目、交流创新经验。国内企业也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次,开放式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国内外企业纷纷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创新活动。这些平台为不同领域的企业提供了资源共享、技术转移的机会,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再次,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增加。为了促进创新发展,国内外政府纷纷加大对开放式创新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共享创新成果。这些政策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在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知识产权泄露和侵权问题频发,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尤为重要。

其次,跨文化合作障碍仍然存在。国内外企业在开展合作时,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容易出现沟通不畅、误解和矛盾。因此,企业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建立互信关系,促进合作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在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加强政策支持,解决困扰开放式创新的问题,推动创新发展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轨道。

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动态与展望 篇二

第二篇内容将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的动态与展望。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的动态与展望如下:

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开放式创新的深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合作伙伴进行创新合作,共享资源、优化流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效率,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创新机会。

其次,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共同开展创新项目、培养人才。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资源和人才支持,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再次,开放式创新模式不断创新。随着企业对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认识不断深化,各种新型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不断涌现。比如开放式创新平台、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等,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展望未来,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首先,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企业需要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其次,企业在开展开放式创新时需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问题,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总的来说,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正处于一个发展迅速的阶段,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发展空间。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合作,加强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开放式创新研究迈向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道路。

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动态与展望 篇三

国内外开放式创新研究动态与展望

作者:何郁冰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年06期

0 开放式创新的兴起及研究概况

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与外部组织的广泛合作,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而提高创新效率与效益的一类创新模式[1]。在过去,市场领先者往往是内部研发能力雄厚的企业,依靠外部资源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劣势,典型代表如施乐、朗讯、杜邦和索尼等,这些企业强调自我依赖型创新,通过在内部进行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活动,获得了基于技术垄断的竞争优势。但现在,随着研发成本的剧增、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的日益全球化,传统的完全依靠企业自身资源进行创新的“封闭式”模式日益困难。加上全球化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塑造了创新要素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有效获取所需资源,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合作研发、联盟、并购、外包等方式获取来源广泛的知识、信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在2010年8月麦肯锡公司归纳的全球十大创新趋势中,开放式创新、组织网络化发展、更大范围地利用协作技术位列前三。

美国学者Chesbrough(2003)最早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思想[2],他对美国一些研发投入很高的企业(如朗讯)和内部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但有意识地利用外部资源的企业(如思科)进行了对比,发现前者在创新的速度和回报率上都不如后者,原因在于它们只注重内部研发而忽视了大量的外部机会。随后,这一思想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十多年来中外创新研究领域的前沿主题之一。学者们结合不同的产业类型、企业规模,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与开放式创新的相关问题,如开放源软件、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战略联盟、研发外包、用户创新、供应商参与、并购、创新国际化等[3]。笔者以“Open Innovation”、“Openness”为主题词在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国外学者共发表1586篇论文,其中2003年仅28篇,但此后快速上升并在2012年达到高峰(243篇)。同样,以“开放式创新”、“开放创新”或“开放度”为题名在中国知网(CNKI)查询,发现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国内学者共发表785篇论文,其中2003年仅3篇,2006年后开始上升并在2012年达到高峰(151篇)(见表1),表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正在不断升温。

当前的开放式创新研究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领域。从研究议题来看,国外文献集中在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和动因、知识管理、商业模式变革、价值链重构、外部网络嵌入、开放源、开放模式等方面,国内学者比较关注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知识产权、作用机制和过程管理等问题。从研究内容来看,有从过程视角研究开放度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机理[4];有从空间视角研究创新全球化、集群创新、海外研发投资问题[5];有从时间视角探讨开放式创新的时机选择和决策问题[6];有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用户(尤其是领先用户)介入、供应商集成、企业间合作[7];有从知识链角度探讨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知识溢出和交易问题[8];有从制度视角探索组织文化、管理结构、知识产权制度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9-10];有从杠杆视角研究企业如何选择恰当的商业模式以使现有的研究能力和知识产权得到最大的商业回报[11]。研究对象日益多样化,从高技术产业到传统产业、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从研发的开放到价值链的开放,研究层面也从企业拓展到产业、科学界和区域,对开放式创新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本文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管理策略等方面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进行梳理,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应该深入的方向,以供后续相关研究参考。

1 开放式创新的理论研究进展

主要体现在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及动因、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划分、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等三个方面。

1.1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及动因

Chesbrough(2003)最早从企业层面对开放式创新进行了界定,指创新资源跨越组织边界的流动,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企业外部或内部获得,内部技术的商业化路径也可以从企业内部或外部进行(外部资源的内部化、内部资源的外部化)[2]。后来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拓展了这一概念的外延范围。如,Piller等(2004)从信息源角度研究,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系统地从用户收集和整合信息进行创新、修正或规范服务的过程[12];Christensen等(2005)从资源角度将开放式创新界定为创新资产(以科学为基础的资产、高技术产品设计的资产、领先用户资产)在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组织之间的流动与整合[13];杨武(2006)从知识产权角度研究,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鼓励和探索范围广泛的内部和外部创新机会来源的一种战略行为,既包括利用外部创新源(如用户、竞争对手、大学),也包括使用、管理、运用知识产权方面的变革[14];陈钰芬和陈劲(2008)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一种注重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4];Lichtenthaler(2011)从知识视角将开放式创新定义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同时开展知识探索、知识保持和知识挖掘的行为[15];还有学者将开放式创新与供应链管理(SCM)的内涵进行了比较[16]。纵观现有的定义,大多是对开放式创新行为进行现象性描述,尚未明确它区别于封闭式创新的判断标准(即开放达到何种程度属于开放式创新),原因在于开放度实质上是一个连续体,并不存在绝对开放或绝对封闭的创新过程。

有关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因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应付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2]、产品生命周期的迅速缩短[17]、知识的增长和快速流动[18]、快速获取利益和价值增值等方面[1],并指出当企业缺乏技术商业化所需的互补资产时,对开放式创新的需求会更高。Chesbrough(2003)、Kranenburg和Hagedoorn(2008)等的研究都表明[2,19],随着研发和创新跨越多个学科而变得越来越复杂,无论规模多么大的企业都无法仅仅通过内部研发跟上科技发展步伐,企业与多种多样的合作者发生联系,不仅是为了获得现有资源,也为能更好地发展或嵌入外部知识网络(如企业间研发联盟、产学合作平台)以获取新的技术和能力。

1.2 开放式创新的模式划分

目前对开放式创新的模式的划分包括单维度和多维度两类方法。在单维度方法中,学者们主要依据资源/知识在组织内外的流向方向划分出内向(outside-in)、外向(inside-out)、双向(coupled)三类模式。内向开放式创新指企业从外部获取技术或信息,包括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嵌入外部知识网络、投资新创企业以跟踪潜在的技术机会、技术外包、购买外部知识产权等;外向开放式创新指企业将内部技术通过外部途径实现商业价值,包括技术衍生企业、技术的外部授权、技术服务[20]。研究发现,双向模式(合资、联盟等)在技术变化很快的行业(如电子电气、信息技术)中比较普遍,技术较为成熟的行业(如皮革、木材和印刷业)更重视内向模式,而新兴的高技术小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商业化所需的互补资产更倾向外向模式[1]。目前学者们比较关注内向模式,对“从内到外”过程的研究还不多。

在多维度划分中,学者们综合考虑了知识来源、资源整合、组织间关系等将开放式创新归为三类:(1)价值链纵向资源整合。一是用户创新,即企业为了提高新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重视与用户尤其是领先用户一起创建技术创新价值网络,通过在线的创意管理或共同体鼓励用户参与新产品的早期设计和原型开发[21]。二是供应商的早期参与,这将从减少项目的复杂度、提供额外的人力资源以缩短新产品开发路径、减少返工和降低成本、及时完成开发项目等方面给制造商带来巨大利益[22]。(2)创新链横向资源整合,即产学研协同创新。薛澜等(2011)认为,从科研单位脱胎、由科研人员自行创建的企业,为传统的产学关系增添了新的内涵[23];何郁冰(2012)归纳了企业与大学、研发机构联结的'多种方式,包括公私营联合研究网络、科研合同、发放许可证、联合发表论文等[24]。(3)产业链多元资源整合,包括企业间合作创新、技术并购。于开乐和王铁民(2008)指出,技术并购的优势是企业能快速获得进入新的产品市场所需的技术资源和品牌渠道,研发投入成本相对较低[25];Bianchi等(2011)认为,战略联盟是合作创新中最常见的方式,近年来向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管理的难点是如何处理知识产权、合同冲突、联盟结构,以及如何协调不同类型的主体等问题[20]。

此外,Dahlander和Gann(2010)的分类也颇有新意,他们从组织间的知识互动是否存在经济交易出发,划分了四类开放式创新模式:购买/整合(通过市场方式从外部购买创新所需的知识)、授权/出售(通过出售或许可获得内部发明与技术知识的商业价值)、释放/披露(有选择地向外免费公开自己的研发知识或专利)、接近/获取(通过非经济交易的方式接近或使用外部创新源)[26]。

1.3 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遵循三条线索:一是资源基础视角,认为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获取外部的知识、信息和资金,能弥补内部的创新资源基础的不足,降低了内部研发投入的不确定性,提高了新产品开发速度[4];二是外部网络视角,认为开放性的创新过程有助于企业构建或嵌入外部创新网络,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资本,扩宽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新网络化还使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融合内外部技术以提高突破性创新能力;三是组织学习视角,认为企业通过跨边界的资源搜寻可以接触到合作伙伴的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提高了企业对已有技术领域知识和新技术领域知识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被认为是竞争优势的来源[27]。此外,还有学者从开放式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组织和资源柔性、打开新的市场、主导或参与产业标准的制定等方面来分析[28-30]。

2 开放式创新的实证研究进展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围绕开放度的测量、开放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和实现机理等产生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样本也日益多样化,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2.1 研究方法和变量测量

案例研究在早期文献中最为常用,研究对象既有高新技术企业,如思科、英特尔[2]、IBM[17]、中控[30]、天士力[31];也有传统行业企业,如宝洁[32]、海尔[33]、意大利Italcementi水泥公司[34]。经验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问卷和量表获得一手数据,结合社会统计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开展验证。如,Drechsler和Natter(2012)的样本来自德国的279个企业[35];Van de Vrande等(2009)对605家荷兰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36];Fey和Birkinshaw(2005)的样本涉及107家英国和瑞典企业[37];陈钰芬(2013)的结论建立在对浙江237家有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38]。二是基于官方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如Laursen和Salter(2006)采用了“欧洲共同体创新调查”(CIS)的数据[39];Batterink(2009)采用了1994-2004年荷兰的社会创新调查数据[40]。此外,产业层次的实证研究也得到重视,如消费电子产业(用户需求快速变化)[13]、制药业(内部研发强度高)[41]、食品工业(内部研发投资水平低、重视工艺创新)[42],以及汽车[43]、钢铁[44]、体育用品[45]、化妆品[46]、软件等行业。在研究范围上,早期文献限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科技型企业,近年来的实证研究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服务业以及中低技术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规律。

开放度的测量是实证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现有文献一般采用李克特量表,并主要参考了Katila和Ahuja(2002)从“深度”(企业使用已有知识的频率)和“广度”(企业搜索新知识的范围)两个维度对企业外部技术搜索战略的分析[47]。早期对开放度的描述多停留在定性层面(主要是通过案例表达),后期研究开发出许多测量指标,但测度指标的选择仍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学者基于外部创新者合作程度,通过测量合作对象的数量和沟通频率来测量开放度。如,Faems等(2010)对开放度的测量选取了6个外部合作者[48];Laursen和Salter(2006)的题项中则包括16个外部合作者[39]。由于开放式创新整合了技术联盟、合作研发、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实践,上述测量指标尚无法全面反映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而且信息和技术交流的数量和质量也难以具体观察,项目的规模、重要程度和技术含量在实际合作中的重要性要大于对外部伙伴数量的简单统计。

2.2 研究产业和国别的选择

Christensen等(2005)将开放式创新概念置于产业动态发展和演化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了创新的开放性所依赖的产业背景[13]。在早期,研究者主要关注了技术密集型企业,如生物技术[20]、信息与通信技术(包括软件业)[49]。在Chesbrough(2003)的开创性研究中[2],样本都是著名的高技术企业(如Intel、朗讯、思科等)。近年来的研究开始关注传统行业或中低技术行业,如食品制造[42]、钢铁[44]、体育用品[45]、化妆品[46]。研究焦点也从以前针对大型企业转到关注中小企业[36]。

在研究国别方面,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较多,如美国[2]、荷兰[40]、英国[39]、德国[43]、比利时[48]、意大利[34]、奥地利[50]、丹麦等[51]。近年来,一些后发国家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如韩国[52]、中国[4,30]、巴西等[46]。

2.3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首先,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论不受国别、产业、组织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通过开放传统的开发过程和拥抱外部的创意和知识资源,许多内部研发实力薄弱的企业成功地提高了创新能力。

其次,开放式创新绩效受到企业内部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成功的开放式创新需要企业有效地整合内外部知识。如果企业缺乏必要的吸收能力(建立在内部研发的基础上)、鼓励开放的文化和制度[9]、面向开放的战略组合及知识治理模式[53],就难以确保从开放式创新模式中获得足够多的回报。

第三,从长期来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呈现显著动态性。一些学者认为,过度的开放,加大了企业的搜寻成本和组织间合作的交易成本,引起从文化建设到组织结构的变革,增加了创新管理的复杂性和技术泄露的风险,容易形成对外部技术源的过度依赖[54-55]。Laursen和Salter(2006)对英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开放深度和广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39]。陈钰芬和陈劲(2008)的研究则表明,对于经验驱动型企业,开放度越高,创新绩效越好;但对于科技驱动型企业,过于开放对创新绩效会带来负面影响[4]。

3 开放式创新决策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

3.1 开放式创新决策的影响因素

开放式创新决策包括是否开放、开放程度(广度、深度)、如何开放(何时、何地)等方面,对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多个研究视角,包括:开放式创新的优势与成本[1],技术、信息和资源在组织内外的流动方向[2],企业对不同的开放方式的偏好[26],内部研发投入与外部资源获取是替代还是互补的关系[55],等等。

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企业性质和战略导向,前者包括企业的规模、销售额、年龄、行业类型、所有权关系等,后者包括企业的创新目标、吸收能力、组织文化等[3]。如Spithoven等(2010)认为,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中获利更多,二者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56]。Gassmann(2006)认为,不同的行业利用新技术的机会有较大差异,低技术产业以及基于高度模块化产品的企业倾向于从外部获取新技术,而科学研究驱动的企业为了在产业技术标准上占据主导,比较关注将内部技术进行外部授权和公开[17]。Lichtenthaler和Ernst(2007)指出,技术授权/许可等开放式创新模式在坚持市场导向战略的企业中非常明显,其目的是降低研发成本、使内部技术成为市场标准;持进攻型创新战略的企业更关注如何将新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因此倾向于快速从外部获取所需资源[57]。

在外部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主要提及外部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制度两方面。Gassmann等(2010)认为在竞争激烈和技术变化很快的市场中,即使是大企业也普遍采用开放式创新来降低内部研发不确定性的风险,抢先于竞争对手提供新产品[6]。还有学者认为,技术变革程度越高,就越会刺激企业将内部知识通过外部途径商业化,否则内部技术资产将面临被快速替代的危险。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意愿和绩效都有很大影响。如,薛澜等(2011)指出,跨国公司经常抱怨或者批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充分,不愿意将其最新的技术转移到中国[23]。Arora和Ceccagnoli(2006)认为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能更好地促进技术市场的交易,企业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外部知识的机会更多[58]。不过,Laursen和Salter(2006)也指出,企业过于强调对内部知识的保护,可能导致“保护近视症”,即局限于通过知识产权来获利,忽视对外部资源的搜寻与整合[39]。

3.2 开放式创新的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是否得当,决定着企业能否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利,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备受学者们的重视,研究大多针对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具体对象和领域,针对不同行业类型、组织规模、发展阶段、经营导向的企业开展的开放式创新,探讨的管理策略也有所差异,但有些研究结论又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如下:

第一,从开放的实践方式来看,认为企业要根据内部知识积累和创新项目的复杂度,选择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开放方式。比如,对研发难度大、成本高的项目,可以考虑与特定组织形成联盟来进行合作研发。如果要获取外部的隐性知识,企业可采用技术联盟、合作研发等方式[17]。同时,还应考虑所需的技术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当某一类技术属于企业的核心能力范畴时最好采用内部研发方式,而背景技术可以采用外包方式[1]。

第二,从内部支持系统来看,认为企业要建立良好的资源和组织支撑机制。比如,考虑到许多员工担心从外部获取创意会影响他们在企业的职业发展,管理层应从战略、组织、评价等多方面建立开放式创新的支持系统,包括鼓励员工与顾客合作、互信和开放式沟通的文化、持续改进催生创新、融入公司业务的各个方面、及时评价与奖赏[59]。Ili等(2010)认为,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的战略、研发过程管理、文化等都提出了新挑战,需要一个明确的自上而下的战略。高层的支持是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的关键因素[43]。

第三,从外部合作的组织层面来看,认为企业应综合考虑所在产业的技术特性、与外部源的合作历史、外部网络嵌入、外部技术投资风险来选择开放的组织模式。比如,有股权关系的战略联盟和外包、非产权性质的众包(crowdsourcing),或与大学/科研机构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以获得前沿科学知识[1]。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创新项目,对内部研发能力不足无法单独承担涉及关键性、主导性技术的研发项目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较佳的选择,因为这有利于合作双方对创新项目拥有共同产权[60]。

第四,从内部R&D和外部资源的关系管理来看,认为企业应该将二者视为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因为对外部知识的有效利用建立在内部能力的基础上。尽管一些研究认为从外部获取资源会削弱企业对内部研发的投入[39],但研究表明,重视内部资源投入的企业更容易识别外部技术的价值、获得外部合作者的信任,从外部的溢出中获得更多的收益[53]。

4 对现有研究的

评价及未来展望

开放式创新理论为企业提高创新的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框架。针对当前研究中的不足,本文提出了未来值得深入的方向,以期明确研究进路,为推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4.1 应进一步明确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和实现机制

比如,有的研究把开放式创新视为一种创新战略,有的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商业模式,有的则把企业与外部资源有关联的所有行为都称为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概念主要是针对美国一些内部研发能力很强的企业为何创新乏力的实践总结,但后来的学者都没有明确这一概念的边界。因而,开放式创新及其相关概念(如合作创新、分布式创新、创新国际化、供应链管理、网络组织)的内涵和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而要正确理解开放式创新的决策及其影响企业绩效的传导过程,就要从前因、结果、情境等维度进行整合研究,考虑企业所在的国别、行业、发展阶段等因素,分析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创新带来的管理差异性,以提炼出明确的、科学的判断标准和影响机理。

4.2 开放式创新的实证研究应往纵深方向发展

比如,产业环境、技术特性、内部能力、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差异对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决策有何影响?企业的规模、所在行业、发展阶段、国别对其开放式创新模式的选择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都需要提高研究样本的异质性和规模,明晰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另外,如何有效测量开放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当前的研究无论是采用李克特量表还是依据权威部门的调查数据,都存在着如何划分、识别和评价不同的外部资源对企业创新具有不同重要性的问题,研究者常常将各个外部创新源的重要性默认为相等,其结论难以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另外,在案例研究方面,现有文献大多属于探索性个案研究,样本量小且基本都是成功案例。未来应同时关注失败的案例,探寻失败的原因,结合正反案例对比分析开放式创新的方式、时机和地点等,以提炼出更有效的开放式创新管理策略。

4.3 对开放式创新有效性的权变分析有待深入

开放式创新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受到内外部特定因素的影响。当开放式创新未给企业带来预期利益时,往往并非“是否开放”问题,而是“如何开放”的问题。当前的研究还需综合吸收能力、文化、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等方面分析开放式创新的价值最大化问题;同时,也缺乏比较不同制度背景和市场结构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在提高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成本等方面,开放式创新比封闭式创新更有优势,但如何解释仍然有相当多的企业高度重视内部研发的现象?是否存在一些行业,封闭式创新比开放式创新更有效,或者需要二者的均衡发展?这需要从更深的理论层次上进行探讨。可结合开放的层次(项目、企业、产业)、范围(知识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内容(人员、资金、知识或信息)和方式(由内到外、由外到内、内外协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明确开放式创新的获利机制。

4.4 外向开放式创新的相关研究也应引起重视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由外到内”的内向开放式创新,在理论探讨方面还较少关注“由内到外”的外向开放式创新,可供分析的案例也不多。尽管一些学者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但局限于开源软件和高技术领域中某一特定方式(如技术许可)的案例研究,缺乏对不同方式(如专利的免费释放、出售内部技术资产、公司内创业)的整合研究。外向开放式创新涉及企业如何评价和重建其商业模式,强调外部主体参与企业的研发或技术的商业化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分配等管理难题,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深入的理论问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开发型企业逐渐增多,这些企业如何开展外向开放式创新实践以获得市场机会?如何解决内部技术向外溢出和释放过程中导致的知识流失和竞争劣势?这些都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4.5 开放式创新的成本与风险也引人深思

当前的研究都认同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加速创新、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价值,但如何看待开放式创新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信息获取成本、协调成本、机会成本)和风险(管理风险、战略风险)?过度的开放,加大了企业的搜寻成本和组织间合作的交易成本,引起从文化建设到组织结构的变革,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和关键技术泄露的风险。企业也有可能产生内部研发的惰性,形成对外部技术源的过度依赖,不利于构建核心能力,而与战略伙伴的联系过于紧密容易使企业陷入“合作锁定”。技术的向外许可给企业带来资金收益,但这也可能会弱化企业对目标客户需求的关注度,丧失进入该技术所在市场的机会。企业如何平衡开放式创新的优势和成本,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是需要深入分析的重要问题。

4.6 中国情境下的开放式创新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中国企业的创新大多数都是在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创新的基础上,因此对开放式创新是非常渴望的。当前针对中国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大多是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假设和结论进行外部验证,以中国管理实践为背景的研究还不多。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体制,经济的发展程度、文化观念、产业环境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别,企业的技术积累和吸收能力也不同于发达国家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具体实施将有显著差异。因此,中国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提高竞争优势的机理与途径,是否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比如,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完善,企业实施外向开放式创新可能面临较大风险。未来需要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定情境构建适合于本土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理论框架并予以检验。

4.7 开放式创新应该成为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领域关注的重要主题

就目前来看,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大多还是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尚未引起国内科学学界的充分重视。创新研究本来就是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尤其在当前中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从学理上明确开放式创新给国家、地区、产业、企业、大学及公共科研机构带来的价值并提供经验证据,对于丰富科学学的理论体系、政府制定科技和创新政策都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层面,应该从更宽广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的视角来分析,开放式创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思维变革和社会问题,应受到科技管理及创新政策领域的研究和重视。

作者介绍:何郁冰,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 350108 何郁冰(1974- ),男,湖南江永人,博士,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福州 350108)。

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 音乐教学反思【推荐3篇】

第一课 我爱妈妈 我爱中华 教学反思 在教这课之前,我让学生收集了有关歌颂祖国的大量的诗歌,并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接着我也给学生朗诵了一首有关祖国变化的诗。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接下来我又...
教学资料2011-09-06
四年级上册 音乐教学反思【推荐3篇】

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介绍【优秀3篇】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增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设计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研究...
教学资料2019-07-07
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介绍【优秀3篇】

名词性从句重难点剖析【推荐3篇】

8. Nobody knows ___ he mentioned that at the meeting. A. that B. why C. what D. where 9. There is...
教学资料2017-07-06
名词性从句重难点剖析【推荐3篇】

复习拼音教学设计(优质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复习拼音教学设...
教学资料2016-02-08
复习拼音教学设计(优质6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宿舍有空调没有啊?【最新3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宿舍有空调没有啊?(中国大学网 www.unjs.com)每个寝室都有!10人间:自己充热水卡(10秒钟3分钱)、电费每个月可送100°电(自己记得去领取哦)、不能上...
教学资料2018-01-03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宿舍有空调没有啊?【最新3篇】

《解方程二》教学反思(实用3篇)

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北师大版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
教学资料2014-06-03
《解方程二》教学反思(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