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政治【经典3篇】

中国文化与政治 篇一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国文化与政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彼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对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提倡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得到了体现,如君臣关系、官员廉政、社会稳定等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念。

其次,中国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对政治产生了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强调尊卑有序、礼貌待人、尊重长辈等,这种文化传统在中国政治中得到了延续。中国古代的朝廷政治中,讲究礼仪、尊卑有序,体现了中国政治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传统。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也对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德自然等,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政治制度中也有所体现。中国古代的政治中,有不少政治家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与政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对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也在今天的中国政治中得到了延续。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传统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但中国文化对政治的影响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文化与政治 篇二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发展,中国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对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中国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在当代政治中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中国在处理政治问题时更加注重道德伦理、和谐稳定,有利于政治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其次,中国现代文化的创新也对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现代文化也在不断创新。现代文化中的新思潮、新理念对政治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和进步。

最后,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也对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对外交流不断扩大,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种文化的对外交流也使得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更加得心应手,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化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对外交流都对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中国文化与政治的良性互动使得中国在政治领域更加坚实稳健,有利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和繁荣。

中国文化与政治 篇三

中国文化与政治

中 国 文 化 与 政 治

金 耀 基 教 授

1999 年 11 月 19 日

于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新 亚 书 院

一、 前 言

社 会 是 人 类 聚 居 的 社 群 体 系, 社 会 之 所 以 能 成 为 社 群 体 系 则 是 因 为 有 文 化 之 故。 文 化 为 社 会 提 供 价 值 系 统, 标 举 出 什 么 是 可 欲 的 与 什 么 是 不 可 欲 的, 文 化 也 为 社 会 之 人 群 提 供 各 种 有 规 范 力 的 制 度, 指 出 什 么 是 应 该 的 与 什 么 是 不 应 该 的, 以 满 足 人 群 生 存 与 生 活 之 需 要, 并 为 社 会 提 供 秩 序 的 基 础。 一 个 社 会 没 有 文 化 是 不 可 思 议 的, 一 个 社 会 之 有 其 特 殊 性 格 是 受 其 文 化 影 响 的, 但 社 会 不 等 同 于 文 化, 社 会 有 一 定 的 疆 界, 但 文 化 可 以 超 越 一 个 社 会 的 疆 界 (中 国 文 化 影 响 遍 及 东 亚)。 文 化 塑 造 社 会, 但 社 会 也 可 创 造 文 化。 文 化 有 稳 固 性, 但 文 化 是 会 变 的, 因 此, 社 会 也 是 会 变 的。

中 国 社 会 是 中 国 文 化 所 塑 造 的, 中 国 社 会 之 所 以 为 中 国 社 会 是 因 为 中 国 文 化, 但 中 国 文 化 亦 是 中 国 社 会 的 人 群 创 造 的, 中 国 文 化 的 性 格 与 内 容 也 是 可 以 因 中 国 社 会 的 人 群 之 创 新 与 改 造 而 改 变 的。

中 国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在 世 界 文 化 中, 中 国 文 化 不 一 定 最 老, 但 是 最 长 寿, 直 到 今 天, 中 国 社 会 还 是 受 到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影 响。 中

个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形 成 长 永 而 广 泛 影 响 的 文 化 质 素 便 是 中 国 化 传 统。 这 些 中 国 的 文 化 传 统 一 代 一 代 地 传 承 下 来, 它 们 是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的 文 明 秩 序 的 基 干。 的 的 确 确, 传 统 中 国 不 是 现 代 意 义 的 国 家, 而 是 一 个 自 成 一 天 下 的 文 明, 或 称 之 为 文 的 构 一 明 邦 国 (civilizational state)。 我 在 此 想 讲 的 便 是 传 统 中 国 这 个 文 明 邦 国 的 性 格, 以 及 这 个 文 明 邦 国 自 十 九 世 纪 末 叶 以 来 是 如 何 解 体 的, 同 时, 我 也 会 讨 论 到 二 十 世 纪 的 中 国, 在 现 代 化 过 程 中 中 国 文 化 与 社 会 的 变 化, 也 即 是 中 国 现 代 新 文 明 秩 序 的 建 构 历 程。

二、 传 统 中 国 的 文 化 与 社 会

我 们 如 讲 传 统 中 国, 必 须 在 基 本 上 有 一 认 知 基 线, 即 我 们 所 指 的 传 统 中 国, 实 是 指 一 个 绵 延 数 千 年 而 不 断 变 动 的 "历 史 体", 以 及 一 个 横 亘 数 千 里 而 形 貌 多 歧 的 "社 会 体"。 这 一 认 知 基 线 使 我 们 了 解 到, 讨 论 传 统 中 国 的 文 化 与 社 会 实 在 是 一 个 异 常 复 杂, 多 面 向、 多 层 次 的 问 题。

中 国 的 传 统 文 化 繁 富 丰 厚, 不 论 在 所 谓 的 "物 质" 或 "精 神" 领 域 都 有 伟 大 的 成 就, 如 书 画、 文 学、 音 乐、 印 刷、 建 筑, 乃 至 日 常 所 用 的 器 皿 等, 都 是 戛 戛 独 造, 精 彩 曼 妙 的 文 化 产 物, 至 于 在 思 想 上, 也 有 千 门 万 户 的 景 观, 先 秦 的 诸 子 争 鸣, 璀 灿 瑰 丽, 足 可 与 世 界 任 何 文 化 比 美, 不 过, 我 在 这 里 特 别 要 讲 的 中 国 文 化 是 指 塑 造 中 国 社 会 秩 序 的 价 值 系 统 与 制 度 设 计。 而 要 讲 塑 造 中 国 社 会 的 价 值 系 统 与 制 度 设 计 则 不 能 不 讲 儒 家。 因 为 以 孔 子 为 中 心 的 儒 家 之 主 要 关 怀 是 现 世 社 会, 其 目 的 则 是 在 人 间 建 立 和 谐 的 秩 序。

中 国 自 秦 汉 以 降, 才 形 成 一 广 土 众 民 的 大 帝 国, 拥 有 一 个 统

一 的 政 治 体 系 及 一 个 统 一 的 文 字 传 统, 自 此, 我 们 可 以 说 传 统 中 国 是 一 文 化、 一 社 会, 这 个 文 化 以 儒 家 价 值 系 统 为 主 导, 这 个 社 会 以 儒 家 的 制 度 设 计 为 基 调。

秦 统 一 六 国, 创 建 了 帝 国 体 系, 君 权 凌 驾 一 切, 天 子 称 皇 帝, 皇 帝 不 止 为 国 家 元 首, 且 是 国 家 之 化 身, 这 种 基 于 法 家 思 想 的 君 主 制, 汉 代 承 而 继 之, 唯 汉 武 帝 接 受 董 仲 舒 之 议, "推 明 孔 氏, 抑 黜 百 家", 把 儒 家 推 到 国 家 意 理 之 地 位。 自 此 儒 法 并 存 或 外 儒 内 法, 此 汉 宣 帝 之 所 以 自 谓 "汉 家 自 有 制 度, 本 以 霸 王 道 杂 之。" (《汉 书 元 帝 本 纪》)。 自 汉 之 后, 帝 国 的 制 度 结 构 与 儒 家 的 思 想 结 合。 儒 家 的 一 套 规 范 理 论 不 仅 关 系 到 帝 国 的 君 主 制 的 "正 当 性", 并 且 渗 透 到 国 家 与 社 会 各 个 制 度 领 域, 所 以, 自 汉 代 之 后, 在 帝 国 体 系 下 的 儒 家, 我 称 之 为 "制 度 化 儒 学" (institutional Confucianism), 而 传 统 中 国 亦 可 称 之 为 "国 家 儒 学 体 制" (state Confucianism), 在 一 定 的 意 义 上, 儒 家 是 有 一 套 建 构 "社 会 ─ 政 治" 秩 序 的 方 案 的, 我 们 不 妨 称 之 为 "儒 家 的 文 化 设 计" (Confucian Project)。

史 华 慈 (B. Schwartz) 认 为 中 国 文 化 中 所 共 有 的 文 化 取 向 是: 一 个 普 遍 的 "社 会 ─ 政 治" 的 秩 序 观。 在 这 个 秩 序 观 中, 显 化 了 秩 序 在 "神 圣 界" 与 "俗 世 界" 中 的 优 位 性 与 整 体 性。 他 说: "那 种 关 于 普 遍 的、 无 所 不 包 的 社 会 政 治 秩 序 观 乃 是 一 种 基 于 宇 宙 论 的 普 遍 王 权 为 中 心 的。" 普 遍 王 权 通 过 "天 命 论" 而 形 体 化 于 代 表 国 家 的 天 子 身 上, 天 子 乃 被 赋 予 了 形 塑 与 转 化 人 间 的 社 会 政 治 秩 序 的 使 命。 在 这 里, 我 要 指 出, 在 传 统 中 国, 政 治 是 居 于 极 重 要 的 地 位 的, 儒 家 的 "内 圣 外 王" 的 理http://wWw.unjs.com 想 就 是 要 通 过 政 治 来 实 现 的, "内 圣" 属 于 道 德 伦 理 范 畴, "外 王" 属 于 政 治 范 畴, 而 在 儒 家 思 维 中, 这 二 者 是 不 可 分 的, 君 主 居 于 国 家 社 会 的 中 枢 位 置, 故 期 望 他 是 一 有 德 的 君 主, 也 即 "圣 王", 然 后 可 以 "作 之 君, 作 之 师", 故 而, 儒 家 的 文 化 设 计 是 政 治 与 道 德 合 一 的, 是 "政 教 合 一"。 这 里 讲 的 "教" 不 是 西 方 的 教 会, 而 是 指 中 国 儒 家 的 教 化 系 统。 中 国 最 理 想 的 政 治 是 "仁 政", 即 是 一 种 高 境 界 的 德 政。 儒 家 对 政 治 社 会 的 秩 序 的 建 构, 其 着 眼 点 是 义 务, 是 责 任, 而 不 是 权 利。 钱 宾 四 先 生 说: "君 职、 民 职 是 中 国 人 对 政 治 的 观 念"。 其 实, 即 使 在 "天 命" 之 说, 亦 是 指 天 子 要 去 尽 天 子 之 责。 天 子 如 不 尽 君 职, 则 人 民 就 可 以 起 来 加 以 放 逐、 易 位。 所 谓 "君 不 君" 则 民 亦 可 不 民。 孔 子 说: "汤 武 革 命, 顺 乎 天 而 应 乎 人", 孟 子 更 说: "闻 诛 一 夫, 未 闻 弑 君 也。" 这 显 示 儒 家 承 认 人 民 对 暴 君 有 合 法 的 "叛 乱 权", 亦 是 正 当 的 "革 命 权"。 究 其 实, 这 是 儒 家 的 "正 名" 主 义 的 中 心 思 想, 所 谓 "君 君、 父 父、 臣 臣、 子 子" 就 是 规 范 政 治 与 社 会 的 角 色 系 统。

不 过, 整 体 地 宏 观 来 看, 儒 家 的 道 德 政 治 在 中 国 并 没 有 能 真 正 落 实, 也 即 儒 家 为 政 治 提 出 的 "文 化 设 计" 并 未 变 成 事 实 (宋 儒 朱 熹 说: "千 五 百 年 之 间, 正 坐 为 此, 所 以 只 是 架 漏 牵 补 过 了 时 日, 其 间 虽 不 无 小 康, 而 尧 舜 三 王 周 公 孔 子 所 传 之 道 未 尝 一 日 得 以 行 于 天 地 之 间 也。")。 实 际 上, "普 遍 王 权" 理 论, 通 过 君 主 及 有 儒 家 经 典 训 练 以 士 大 夫 为 主 体 的 "官 僚 结 构", 发 展 了 一 个 庞 大 的

行 政 导 向 的 帝 国, 王 权 成 为 绝 对 的, "圣 王" 少 见, 而 "王 圣" 则 多 有, 王 权 之 外 根 本 排 除 了 社 会 上 其 他 独 立 势 力 发 展 之 可 能 性 (不 西 方 有 独 立 的 教 会 体 系 与 政 治 上 的 君 主 体 系 对 峙)。 中 国 的 市, 都 是 王 权 延 伸 的 "行 政" 结 构, 是 王 权 的 堡 垒, 没 有 像 西 方 城 那 样, 有 "自 治 特 权", 故 中 国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一 "官 僚 统 治 的 像 城 市 社 会", 没 有 出 现 过 "市 民 社 会"。 儒 学, 如 韦 伯 所 指 出, 是 "食 禄 者 的 身 份 伦 理 (status ethic), 是 尊 奉 理 性 主 义 士 人 的 地 位 的 伦 理"。 而 中 国 的 法 令 是 "法 典 化 的 伦 理 规 范, 而 非 法 律 规 范", 瞿 同 祖 认 为 传 统 中 国 的 法 律 是 "儒 学 化" 了 的, 亦 即 是 儒 家 伦 理 融 入 了 中 国

的 法 律。

三、 儒 家 的 礼 治 与 家 庭 伦 理

如 果 说, 儒 家 的 文 化 设 计 的 理 想 在 中 国 的 政 治 上 并 没 有 得 到 实 行, 但 它 在 中 国 的 社 会 却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把 理 论 变 为 生 活 的 实 践 了。 传 统 中 国 广 大 的 乡 土 社 会, 诚 如 费 孝 通 所 说 的, 是 一 个 "没 有 政 治 的, 有 的 只 有 教 化" 的 社 会, 这 个 教 化 是 依 儒 家 长 幼 之 序 建 立 的 "长 老 统 治", 也 是 依 儒 家 传 统 建 立 的 "礼 治 秩 序"。 这 个 "礼 治 秩 序" 并 不 是 指 文 质 彬 彬, 像 镜 花 缘 里 所 描 写 的 君 子 国 一 般 的 社 会, 而 是 指 人 之 行 为 合 于 儒 家 礼 教 的 伦 理 规 范 的 社 会。 儒 家 的 文 化 设 计, 真 正 在 传 统 中 国 形 成 制 度, 并 发 生 巨 大 深 远 影 响 的 是 中 国 的 家 庭, 或 更 确 切 地 说, 是 中 国 的 家 族 制 度。 梁 任 公 说: "吾 国 社 会 之 组 织 以 家 族 为 单 位, 不 以 个 人 为 单 位, 所 谓 家 齐 而 后 国 治 也。" 冯 友 兰 则 更 认 为 "家 族 制 度 就 是 中 国 的. 社 会 制 度"。 诚 然, 中 国 人 常 只 知 有 家 而 不 知 有 社 会。 在 中 国, 一 般 人 的 心 理 上, 国 家 之 外 就 是 家, 因 此 常 以 "家 国" 并 称。 而 中 国 人 在 "家" 里, 是 生 活 在 种 种 的 伦 理 关 系 中, 他 可 以 是 父、 是 子、 是 兄、 是 弟, 但 如 梁 漱 溟 所 言, 他 就 "没 有 个 人 的 观 念", 也 即 不 会 有 个 人 主 义 的 思 想。

儒 家 为 社 会 群 体 设 计 的 最 重 要 的 行 为 规 范 是 五 伦。 社 会 中 任 何 人 都 被 纳 入 这 个 五 伦 的 层 系 组 织 中。 五 伦 是 指 "父 子、 君 臣、 夫 妇、 兄 弟、 朋 友"。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五 伦 中 有 三 伦 是 关 于 家 庭 中 人 的, 于 此 可 见 家 之 重 要 性。 这 五 伦 又 是 以 "父 子" 一 伦 为 主 轴, 儒 家 对 于 这 个 主 轴 关 系 以 "孝" 的 观 念 加 以 维 系。 在 影 响 无 比 深 远 的 《孝 经》 一 书 中, 孝 的 概 念 被 推 到 了 中 国 伦 理 系 统 中 的 中 央 位 置 上。 儒 家 整 个 理 想 的 道 德 世 界 属 落 实 到 社 会 上 来, 便 是 一 以 孝 为 基 础 的 伦 理 世 界。 值 得 指 出 者, 汉 代 之 后 出 现 的 "三 纲" 说 (即 君 为 臣 纲, 父 为 子 纲, 夫 为 妻 纲), 近 人 虽 已 指 出 此 非 先 秦 原 始 儒 家 所 有, 但 "三 纲" "五 伦" 却 是 "制 度 化 儒 家" 的 核 心 价 值 系 统, 二 千 年 来 成 为 规 范 传 统 中 国 政 治 与 社 会 制 度 的 "名 教 纲 常" 【在 这 里, 我 想 引 曾 国 藩 给 他 儿 子 的 家 训 中 一 段 话 … "尔 当 谆 嘱 三 妹, 柔 顺 恭 谨, 不 可 有 片 言 违 忤 三 纲 之 道。 君 为 臣 纲, 父 为 子 纲, 夫 为 妻 纲, 是 地 维 之 所 赖 以 立, 天 柱 之 所 赖 以 尊 … 君 虽 不 仁, 臣 不 可 以 不 忠; 父 虽 不 慈, 子 不 可 以 不 孝; 夫 虽 不 贤, 妻 不 可 以 不 顺 …"】。 "

五 伦" 是 建 立 于 权 义 对 称 关 系 上 的, 而 "三 纲" 则 是 片 面 的 绝 对 性 的 权 义 关 系。 以 是, 君 臣 一 纲 强 化 了 中 国 专 制 性 格, 而 父 子 一 纲 助 长 了 中 国 父 权 主 义, 而 夫 妻 一 纲 则 巩 固 了 "男 尊 女 卑" 之 局。

传 统 中 国, 一 方 面 有 一 强 大 的 帝 国 结 构, 它 包 括 坐 落 皇 权 的 皇

化 室 (内 朝) 和 庞 大 的 全 国 性 的 官 僚 机 构, 另 一 方 面 则 是 一 个 处 县 级 之 下 无 数 "边 陲" 的 社 会 单 元 (以 乡 村 为 形 态), 而 维 系 中 华 国 之 统 协 性 并 形 成 一 独 特 的 "政 治 ─ 社 会" 之 秩 序 者 则 是 "制 度 的 儒 学"。

四、 "制 度 化 儒 家" 之 解 体

中 国 文 化, 这 里 是 指 与 中 国 政 治 与 社 会 的 制 度 相 绾 结 的 价 值 系 统 而 言, 亦 即 是 我 所 称 的 "制 度 化 儒 家", 自 十 九 世 纪 末 叶, 特 别 是 西 方 势 力 入 侵 之 后, 开 始 一 步 步 动 摇, 乃 至 解 体。

"制 度 化 儒 学" 之 动 摇 与 解 体 与 西 方 势 力 之 入 侵 是 有 极 大 关 系 的。 余 英 时 说"西 方 势 力 的 入 侵 不 仅 在 中 国 中 下 层 边 缘 分 子 的 心 灵 中 造 成 巨 大 的 激 荡, 而 且 也 立 即 使 士 大 夫 对 儒 家 发 生 深 切 的 怀 疑", 他 把 大 规 模 的 反 儒 教 现 象 推 溯 到 十 九 世 纪 中 叶, 洪 秀 全 的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代 表 了 中 国 人 第 一 次 利 用 西 方 的 观 念 对 自 己 的 文 化 传 统 施 以 极 烈 的 攻 击, 而 当 时 的 儒 生 如 汪 士 铎, 在 反 思 之 余, 认 为 儒 是 "无 用 之 学", 必 须 以 法 家、 兵 家 来 "辅 孔 子 之 道"。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曾 国 藩 虽 为 汉 人, 却 效 忠 满 清, 铲 剿 太 平 军。 他 的 《讨 贼 檄》 以 "名 教 之 大 变" 为 号 召, 这 显 示 在 曾 国 藩 心 目 中, "中 国 之 为 中 国" 者 是 其 文 化, 而 不 在 种 族, 而 中 国 文 化 之 根 核 则 在 其 "名 教 纲 常"。

到 了 同 治 年 间, 曾 国 藩、 李 鸿 章 与 张 之 洞 等 人 为 了 回 应 西 方 之

了 挑 现 在 清 战, 发 起 洋 务 运 动, 实 际 上 只 以 "开 铁 矿、 制 船 炮" 为 中 国 自 强 代 化 之 要 务, 也 即 只 肯 承 认 西 方 之 优 胜 于 中 国 者 在 技 器, 而 "文 化", 亦 即 只 肯 以 西 方 的 为 "用", 而 必 须 以 中 国 的 为 "体"。 到 末, 由 于 "洋 务" 之 不 足, 乃 有 康 有 为、 梁 启 超 等 领 导 的 戊 戌 维 新 运 动。 他 们 已 知 "体 用" 之 说 之 非, 已 知 西 方 之 长 不 止 在 技 器, 更 在 "政 教", 于 是 要 变 法 改 制, 这 就 触 及 到 "制 度 层 次" 的 现 代 化 了, 也 即 触 及 到 "制 度 化 儒 学" 的 内 涵 了。 康 梁 的 变 法 改 制, 最 有 象 征 意 义 的 是 1905 年 的 "废 科 举、 设 学 校" 了。 这 是 中 国 儒 家 教 育 制 度 之 结 束, 西 方 教 育 制 度 的 开 始, 也 是 中 国 "士 大 夫" 阶 层 的 结 束, 新 知 识 阶 层 的 开 始。 诚 然, "制 度 化 儒 学" 之 解 体 而 有 翻 天 覆 地 影 响 的 是 政 治 体 制。 孙 中 山 先 生 领 导 的 共 和 革 命, 在 1911 年 推 翻 了 满 清 王 朝, 它 不 止 结 束 了 君 主 专 制 的 帝 国 体 系, 同 时 也 创 建 了 亚 洲 第 一 个 共 和 国。 从 这 个 角 度 看, "国 家 儒 学 体 制" 已 崩 解, 中 国 传 统 的 政 治 宇 宙 都 变 了, 四 万 万 人 都 是 皇 帝 了。 从 此, 中 国 走 上 寻 求 新 的 国 家 体 制、 新 的 政 治 秩 序 的 不 归 路。

在 康 梁 维 新 运 动 中, 冲 击 "制 度 化 儒 学" 最 凌 厉 的 是 六 君 子 死 难 之 一 的 谭 嗣 同, 他 受 到 西 方 的 宗 教 和 伦 理 的 影 响, 使 他 看 到 三 纲 五 伦 的 压 制 性。 他 在 《仁 学》 对 "名 教 纲 常" 提 出 了 激 烈 的 批 判, 谭 嗣 同 论 人 伦 关 系, 首 标 自 由 与 平 等 两 原 则, 而 "总 括 其 义, 曰 不 失 自 主 之 权 而 已 矣"。 余 英 时 说 他 "这 个 提 法, 自 然 是 从 个 体 本 位 出 发 的, 其 中 "不 失 自 主 之 权" 一 语 确 实 抓 住 了 现 代 人 的 本 质"。 梁 启 超 的 《新 民 说》 则 更 藉 西 方 现 代 伦 理 来 宣 扬 建 立 中 国 的 新 伦 理, 强 调 权 利 思 想, 强 调 自 由、 自 治、 自 尊、 进 步、 合 群 等 新 价 值

观。

不 错, 对 中 国 文 化 产 生 全 面 抨 击、 重 估、 批 判 的 则 是 1919

后 的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之 所 谓 "新", 是 因 提 出 了 一 系 列 的 新 观 念、 新 价 值, 而 以 "科 学" 与 "民 主" 为 总

的 "目 标 性 价 值", 但 新 文 化 运 动 最 撼 动 人 心 的 还 是 在 抨 击 年 为 括 中 先 它 性 国 的 文 化 传 统。 五 四 大 将 陈 独 秀 对 三 纲 五 伦 的 批 判 又 较 谭 嗣 同 更 进 一 层, 他 的 中 心 思 想 是 "尊 重 个 人 独 立 自 主 之 人 格, 勿 为 他 人 之 附 属 品", 在 他 眼 中, 三 纲 "率 天 下 之 男 女 为 臣、 为 子、 为 妻, 而 不 见 有 一 独 立 自 主 之 人, 三 纲 之 说 为 之 也。" 他 认 为 "西 洋 民 族 以 个 人 为 本 位, 东 洋 民 族 以 家 族 为 本 位。" 而 "东 洋 民 族 社 会 种 种 卑 劣 不 法 惨 酷 衰 微 之 象", 皆 由 于 家 族 主 义 故, 从 而, 他 说 "欲 转 善 因, 是 在 以 个 人 本 位 主 义 易 家 族 本 位 主 义" (《新 青 年》 杂 志, 第 二 卷, 第 四 号, 1915 年 12 月 15 日) 。 五 四 时 期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支 配 性 的 文 化 取 向 是 要 推 倒 以 儒 学 为 基 础 的 社 会 制 度, 尤 其 是 其 家 族 制 度, 其 中 更 特 别 掊 击 "男 尊 女 卑", 倡 导 妇 女 解 放。 胡 适 要 "重 新 估 定 一 切 价 值", 鲁 迅 以 名 教 纲 常 不 外 "礼 教 吃 人", 傅 斯 年 则 把 传 统 家 庭 称 之 为 "万 恶 之 源"。 当 然, 这 些 看 法 是 过 份 简 单 化 的, 有 强 烈 的 激 进 主 义 的 倾 向, 在 那 个 历 史 时 段, 反 传 统 是 一 个 大 气 候。 总 之, 传 统 中 国 社 会 最 重 要 的 家 族 制 度 在 思 想 价 值 层 次, 自 清 末 以 来, 已 受 到 根 本 性 地 批 判, 而 到 了 二 十 世 纪 初, 更 由 于 经 济 状 况 的 变 化, 遂 引 发 了 普 遍 地 "家 庭 革 命"。 在 传 统 的 君 主 政 制 与 家 庭 制 度 崩 解 中, "制 度 化 的 儒 学" 不 啻 是 寿 终 正 寝 了。

五、 制 度 现 代 化 与 新 文 明 秩 序

"制 度 化 儒 学" 的 寿 终 正 寝, 并 不 表 示 中 国 文 化 的 消 亡, 甚 至 也 不 表 示 儒 学 的 消 亡。 中 国 文 化 中 的 文 学、 艺 术、 音 乐, 都 在 汲 取 西 方 的 滋 养 中 获 得 新 的 发 展。 儒 家 固 然 已 被 "去 中 心 化", 但 儒 学 因 与 国 家 分 离, 反 而 回 复 了 原 始 儒 学 精 神, 并 在 西 方 文 化 冲 击 下, 经 反 思 而 有 再 显 生 命 之 机 遇。 整 个 二 十 世 纪, 我 们 看 到 的 是 中 国 社 会 的 巨 大 变 迁, 一 个 传 统 性 的 中 国 社 会 确 是 一 步 步 走 出 了 中 国 历 史 的 舞 台, 但 同 时, 一 个 新 的 中 国 社 会 却 在 现 代 化 的 长 路 上 一 步 步 走 来。 诚 然, 中 国 自 十 九 世 纪 末 叶 起, 已 自 觉 与 不 自 觉 地 走 上 现 代 化 的 道 路。 中 国 的 现 代 化, 是 中 国 人 的 选 择, 此 一 选 择 涉 及 到 对 传 统 文 化 的 批 判 与 重 估, 也 涉 及 到 新 文 化 的 创 造, 在 过 去 一 百 年 中, 中 国 人 在 新 文 化 的 创 造 过 程 中, 所 面 临 的 最 大 的 问 题 是 建 立 中 国 社 会 的 新 制 度, 是 建 构 中 国 的 新 文 明 秩 序。 中 国 社 会 百 年 的 变 迁, 在 基 调 上 是 从 一 农 业 社 会 转 向 工 业 社 会。 而 中 国 人 要 建 立 的 工 业 文 明 的 新 秩 序, 则 必 须 要 建 立 工 业 文 明 的 种 种 制 度。 这 包 括 政 治 制 度、 经 济 制 度、 法 律 制 度、 教 育 制 度、 宗 教 制 度 等 等。 新 制 度 的 建 立 是 中 国 新 文 明 秩 序 的 基 础, 这 些 制 度 不 仅 是 旧 社 会 制 度 的 替 代, 更 有 些 是 旧 社 会 所 没 有 的, 而 为 新 社 会 所 必 需 的。 中 国 在 新 制 度 建 立 的 过 程 中 是 相 当 艰 辛 与 曲 折 的。 在 政 治 制 度、 经 济 制 度 的 建 立 上 尤 其 一 波 三 折, 困 境 丛 现。 我 想 指 出, 中 国 所 建 立 的 新 制 度, 许 多 或 大 部 份 都 是 从 现 代 西 方 借 取 过 来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也 是 西 方 的)。 这 些 "西 方" 的 制 度, 几

乎 全 是 十 八 世 纪 欧 洲 启 蒙 运 动 之 后 的 "新" 的 或 "现 代" 的 产 物。 中 国, 其 实, 所 有 非 欧 美 的 社 会 在 现 代 化 过 程 中, 都 有 这 种 大 量 "文 化 借 取" (制 度 与 文 化 是 不 能 完 全 分 开 的, 制 度 背 后 是 有 文 化 价 值 的 支 援 的) 的 现 象。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中 国 的 "制 度 现 代 化" 不 能 不 说 有 浓 厚 的 "西 化" 性 格。

不 过, 我 要 指 出, 在 中 国 从 事 现 代 新 制 度 的 建 制 过 程 中, 固 然 大 量 地 "借 取" 了 西 方 的 制 度, 但 在 "借 取" 的 同 时, 实 际 上 也 是 "中 国 化" 的 开 始。 我 所 谓 的 "中 国 化" 是 指 这 些 制 度 经 转 化 而 变 成 中 国 新 社 会 文 化 的 构 成 部 份。 中 国 新 制 度 的 建 构 实 际 上 必 然 会 涉 及 二 个 交 叉 同 在 的 "转 化", 一 个 是 西 方 的 转 化 为 中 国 的, 一 个 是 传 统 的 转 化 为 现 代 的 (现 代 中 国 的 "大 学 制 度" 就 是 经 此 转 化 而 来 的)。 我 相 信, 百 年 后, 回 头 看 二 十 世 纪 的 中 国, 将 会 是 一 个 西 方 制 度 "中 国 化" 的 世 纪, 也 是 中 国 制 度 "现 代 化" 的 世 纪。 这 比 起 汉 之 后 出 现 的 "佛 教 中 国 化" 规 模 更 庞 大, 意 义 更 深 远。 有 二 位 社 会 科 学 学 者 (Godwin Chu and Yanan Ju) 从 一 大 量 的 经 验 研 究 中 发 现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已 经 濒 于 解 体, 不 止 五 伦 已 变, 人 际 之 关 系 的 行 为 原 则 已 从 "义 务" 本 位 转 向 "权 利" 本 位。 他 们 写 了 一 本 叫 《毁 坏 了 的 长 城》 (The Great Wall in Ruins) 的 书, 他 们 是 把 "长 城" 喻 为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但 我 觉 得, 我 们 应 该 换 一 个 角 度 来 看 这 个 现 象, 中 国 的 现 代 化, 讲 到 底, 必 然 也 应 该 看 到 的 是 "个 人 之 主 体 性" 的 觉 醒。 今 天, 最 能 代 表 "个 人 主 体 性" 觉 醒 的; 在 政 治 上 是 个 人 之 权 利 观 的 肯 定, 在 社 会 上 是 妇 女 之 自 主 性 的 肯 定, 这 正 象 征 地 说 明 了 中 国 的 新 文 化、 新 社 会 的 来 临。

相关文章

当前外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教学大纲的科学设计到交际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从教学法流派的争论到语言习得本质的深层研究,从法到论,从外到内,层层展开,堪称一道风景,当然发展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
教学资料2013-02-08
当前外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精简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叶圣陶先生二...
教学资料2013-02-01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精简6篇)

家长必读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去旅行

当一个人,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样的生活,自然会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么活,我自己应该怎么去活。旅途所遇与内心的所思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这就是旅行最伟大的意义。 在聊...
教学资料2014-04-01
家长必读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去旅行

《三借芭蕉扇》教学反思(精简3篇)

《三借芭蕉扇》教学反思 李苗玲 《三借芭蕉扇》主要围绕“三借”展开,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曲,把同学们带进这个神话故事中,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课文主...
教学资料2018-07-08
《三借芭蕉扇》教学反思(精简3篇)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领会各组织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脉络文明、记叙有序的方法...
教学资料2015-05-01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9

《我在空中飞》美术课教学反思

今天,我给学生上了一课《我在空中飞》。当我念完课题的时候,全班学生几乎都用惊讶的语气大声地喊到:“老师!我们怎么能飞呀”!我笑了,就在他们非常质疑的时候,我立刻挂出宇宙飞船,宆宇航员,飞碟等图案,让学...
教学资料2011-06-07
《我在空中飞》美术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