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地基计算【经典3篇】
复合地基计算 篇一
在土木工程中,地基是承受建筑物重量并将其传递到地下土壤的重要部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进行复合地基计算。
复合地基计算是指在地基设计中采用多种技术和材料来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常见的复合地基包括钢筋混凝土桩、地下墙、地基梁等。这些复合地基的设计需要考虑地下土壤的性质、建筑物的重量和荷载、复合地基材料的特性等因素。
在进行复合地基计算时,需要首先确定建筑物的荷载和重量,然后根据地下土壤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选择适当的复合地基形式。接下来,需要进行复合地基的设计,包括桩的数量和布置、地下墙的厚度和深度、地基梁的尺寸和位置等。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和结构分析等方法对复合地基进行验算,确保其能够满足建筑物的要求。
复合地基计算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持久性。因此,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复合地基的设计和计算,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基的支撑下稳定地运行。
复合地基计算 篇二
复合地基计算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持久性。在进行复合地基计算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下土壤的性质、建筑物的荷载和重量、复合地基材料的特性等。
在进行复合地基计算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荷载和重量确定复合地基的形式和布置。常见的复合地基包括钢筋混凝土桩、地下墙、地基梁等。这些复合地基的设计需要考虑地下土壤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确保其能够承受建筑物的荷载并保持稳定性。
在进行复合地基计算时,需要采用适当的工程方法和工具,如数值模拟和结构分析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复合地基进行验算,确保其能够满足建筑物的要求。同时,还可以通过监测和调整等手段对复合地基进行改进,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总之,复合地基计算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持久性。因此,在进行建筑物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复合地基的设计和计算,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基的支撑下稳定地运行。
复合地基计算 篇三
复合地基计算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
采用深
第一文库网 层搅拌桩(干法)进行复合地基处理,处理土层为③层淤泥。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要求120 kPa,复合地基压缩模量不小于6.0Mpa,沉降小于5cm。
1、估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深层搅拌桩(干法)复合地基初步设计时,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以下方法估算。
深层搅拌桩(干法)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由桩身材料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和桩周土和桩端土的抗力所提供的单桩承载力共同确定,二者中取小值。
(1)由桩身材料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以桩径为500mm为例):
Ra??fcu,kAp
其中:fcu,k—与桩身加固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试块无侧
fcu,k=1.6Mpa。 限抗压强度平均值。初步取
?—强度折减系数,0.20~0.30,取0.3;
经计算 Ra?0.3?1600?3.14??0.5/2??96kN 2
(2)由桩周土和桩端土的抗力所提供的单桩承载力:
Ra?up?qsili?aqpAP
i?1n
其中: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qsi—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③层淤泥qsi取6 kpa;
up—桩的`周长(m);
li—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
a—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一般可分别取
0.4~0.6,承载力高时取低值,本工程取0.6;
AP—桩的截面积(m2);
qp—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本工程取50
kpa。
桩端为进入③层淤泥,按桩径500mm、有效桩长10.0m计算,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100.2kN。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取(1)
(2)的小值,即Ra=96 kN。2、计算置换率
深层搅拌桩(干法)复合地基置换率可按下式估算:
fsp,k???fs,k120?0.9?50m???0.17 Ra96???fs,k?0.9?50AP0.2
以矩形布桩为例,则布桩为(1.1~1.2)m2一根桩
其中:fsp,k—深层搅拌桩(湿法)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搅拌桩的面积置换率(%);
fs,k—桩间天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取50 kPa;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9。
3、复合地基压缩模量估算
复合地基压缩模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Esp?mEp?(1?m)Es?0.17?100?1.6?(1?0.17)?1.8?28.7MPa
其中: Esp—搅拌桩复合土层压缩模量(MPa);
Ep—搅拌桩的压缩模量(MPa),可取(100~120)fcu,k; Es—桩间土的压缩模量(MPa)。
4、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1)加固区沉降量s1按浙江省规范取s1=3cm。
(2)加固区以下下卧层沉降量s2计算
以np=1/1.2 (1/ m2)计
下卧层附加应力P=120-96 /1.2=40kPa
则下卧层沉降量s2=(40 kPa *20m)/1.8 MPa=44.4cm 则总沉降s=s1+s2=3+44.4=47.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