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唇竹叶青蛇
白唇竹叶青蛇
白唇竹叶青蛇
白唇竹叶青蛇(白唇竹叶青蛇)
白唇竹叶青俗称赤尾青竹蛇,白唇蕲蛇,小青蛇,青竹蛇,小绿蛇或绿牙蛇,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背鳞起棱,21-21-15行;腹鳞147-167;尾下鳞雄55-73,雌41-66。体全长雄性可达541-673毫米,雌性可达745-872毫米。白唇竹叶青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日夜均有活动。
目录 形态特征 地理分布 生态习性 形态特征体长约60-100公分,尾部背面有一条宽阔的`红色条纹。雄蛇的腹侧有一道白色条纹,雌蛇身上则没有这道纹路或不明显。虽然称为白唇竹叶青,事实上这种蛇的唇部也是绿色,喉部及腹面才是白色,并有
橙色眼睛与垂直瞳孔,并有一对大型颊窝。外表酷似赤尾竹叶青,但本种尾部红色纹路并没有环绕整个尾部,另外没有赤尾竹叶青的白色侧线。 此种类与福建竹叶青相近,区别在于本种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完全愈合或仅有极短的鳞沟;鼻间鳞较大,显著区别于头背其他鳞片,彼此相切或偶有隔一枚小鳞者。 特征:头背都是小鳞片,通体绿色,体侧有白色纵线,眼睛红色、黄色或者绿色。尾背及尾尖焦红色。 地理分布福建(南靖,漳州,仙游,同安,武平,上杭,建阳,龙岩,永安,三明,罗源,福州,闽侯,大田,松溪,政和,福清,闽清,诏安,南平,崇安,浦城,光泽,长汀,霞浦), 江西(全南)。 广东(广州罗浮山,鼎湖山,肇庆,四会,平湖,连平,长乐,连山,连县,大埔,徐闻,湛江,高州,东兴,灵山,雷南,钦县,合浦, 广东(新会,揭西), 香港, 海南(海口,定安,琼海,儋县,琼中,陵水,文昌,白沙,三亚)。 广西(金秀,武鸣,凭详,上思,防城), 贵州(兴义,罗甸,望谟,榕江,荔波), 云南(保山,思茅,绿春,金平,双江,澜沧,西双版纳,陇川,盈江,腾冲,永德,沧源,孟连)。 国外见于尼泊尔、印度东北部、泰国、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尼。
生态习性[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区阴湿溪边,杂草灌木丛和竹林中,由于绿的体色和善于缠绕的尾巴,很适应树上生活,它们常吊挂或攀绕再溪边的树枝或竹枝上,体色与栖息环境均为绿色,极不容易被发现.有时也盘踞在石头上,头朝着溪流,若受惊扰就缓缓向水中游去.昼夜均活动,夜间更为频繁.竹叶青是常见的毒蛇,属管牙类.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的排毒液量为28毫克左右.捕食鸟,蛙,鼠类,有冬眠习性.冬眠期由大雪至惊蛰,5月份出洞.为卵胎生,7--8月产仔,每次产7--8条.刚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