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松鼠
巨松鼠
巨松鼠
巨松鼠(巨松鼠)
巨松鼠是一种大型松鼠,体长27~46.5厘米,尾长36~51.5厘米,比它的身体还长,圆而蓬松,尾端有时带浅土黄色。体腹面和四肢内侧为鲜黄色或橙黄色。巨松鼠是典型的树栖动物。濒危等级:易危(v)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
目录 简介 分布 外形特征 濒危现状 收缩展开 简介身体腹背颜色分界明显,背毛黑亮,腹毛橙黄。头骨短而宽,颏部有两个长形黑环。尾长50~60厘米,超过体长,尾毛蓬松。毛质长而密,有光泽,皮结实,是较好的毛皮兽之一。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季雨林的高树上,是典型的树栖动物。行动敏捷,善攀登跳跃。白天活动,活动范围较广,有固定路线。以各种野果、嫩芽、花蕊等为食。每年9~10月发情,来年5~6月产仔。每年可能繁殖2次。巨松鼠寿命20岁。
分布巨松鼠广泛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包括尼伯尔、印度、缅甸、中国、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以及马来半岛和印尼。国内分布在云南、广西、海南和西藏。 巨松鼠是东洋界的特有类群。中国仅有一种,分布于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西南、西部和西北部,关于其亚的分化结过去主要据其皮毛颜色特征。本研究共测75个巨松鼠头骨,每号头骨标本测取23 个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 对巨松鼠的可测量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聚类分析,以探讨巨松鼠各亚种地位的有效性及其头骨形态的地理学变异。研究结果显示阿萨姆亚种R. b. gigantea 和海南亚种R. b. hainana 均为有效亚种,前者分布自广西西南部向西经云南南部、西南部、西部达西北部,后者分布于海南。同时,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滇南亚种R. b. stigmosa 作为一个有效的亚种。国内分布在云南(滕冲、澜仓江流域、允景洪、勐海、橄榄坝),广西(龙津、宁明)和海南(五指山、尖峰岭、坝王岭、吊罗山、马鞍岭、乐东、万宁、白沙、昌江、东方、琼中、保亭、崖县、陵水、儋县、澄迈、屯昌)。
外形特征巨松鼠身体瘦长,头体长40厘米,尾长可达50-60厘米;头小,耳有明显的毛簇;四肢短;背部、四肢外侧及尾部为深棕色和黑色,腹部、四肢内侧及脸颊为黄色,眼周有黑色眼环。 一种大型巨松鼠。体长270~465mm,尾长360~515mm。体重1300~2300g。头短圆、耳有蓬松短毛簇。尾比体长,圆而蓬松。体背面以及四肢外侧
它们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森林砍伐和被盗猎为野味。巨松鼠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数十年来显著减少,很多地方已绝迹。以往文献记载曾在儋县南丰采到过标本,但现今已不能见到。白沙牙柄坝王林区1958年以前数量不少。1960年海南鸟兽考察队在雅加和白晶调查,尚属常见。随着林场附近环境逐渐变化,种群数量也大为减少。巨松鼠是严格树栖动物,一旦林木被伐,便失去了生存条件。自海南开发以来,不少林木被伐,导致其栖息地日益缩小。 据世界动物园年鉴报道1978年在4个动物园中繁殖。1979年在1个动物园中繁殖。孕期28~35天,寿命可达20年或更长。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定为II级,禁止非法捕杀和贸易。但执法不力,尤其是森林的砍伐,长期不止。应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一切人类经济开发活动都应考虑是否合乎持续发展的原则。地方社区的经济发展要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