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
泗县
泗县
泗县(泗县)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隶属宿州市,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中国山芋之乡”,虽有这个称号,但名不副实!安徽省东向发展前沿县,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六县发展重点县。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人口94.4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泗县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古称虹县、泗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有自然秀美的“虹乡八景”,有楚汉之争的古战场—霸王城古迹遗址,有目前国内保持最完整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2013年6月,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9月,运河申遗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验收,将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泗县文化金字品牌。加之宿淮铁路、泗许高速、明徐高速即将建成通车,泗县未雨绸缪,做好了新一轮经济发展提速的准备。
目录 历史 地理 资源 区划 历史原始社会晚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活。县城西南约20公里佘家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龙山文化。古为淮夷地,又称九夷。三代尧封禹为夏伯,在此建邑,名夏丘(邑治遗址在今县城东南1里许),属徐州。商沿夏制。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初属宋,宋灭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属薛郡。后在潼城(今泗县的潼城)增设僮县,与夏丘境属泗水郡。西汉置夏丘县,属沛郡。东汉时,属下邳国。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后与朱沛郡的高平县并置泗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夏丘县,属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县(治今五河县境)。六年
位置
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40′~118°10°′。 泗县旧境东至老子山,交江苏省淮阴县界,西至虞姬墓,交本省灵璧县界,横长155公里;南至天井湖,交本省五河县界,北至湖山庄,交江苏省睢宁县界,直长140公里。东南至淮河,交盱眙县界,西北至渭桥,交睢宁、灵璧县界,斜长125公里;西南至马家集,交五河县界,东北至归仁集,交江苏省宿迁市边界,斜长85公里。全县面积3975平方公里。民国38年(1949)5月,马公店、上塘集以东划出,组建泗洪县。现行区域西起长沟乡许韩庄,交灵璧县界,东止黑塔区大魏乡朱庙,交泗洪县界,宽43.5公里;南从墩集区大路口乡小营庄,交五河县界,北到大庄区大庄乡许庙庄,交睢宁县界,长44.3公里;东南从墩集区霸王乡界牌张,交泗洪县界,西北至黄圩区曹场乡朱埝庄,交睢宁县界,约58公里;西南起草沟区大梁乡沈庄,交灵璧、五河县界,东北至山头区找沟乡的后蔡庄,交宿迁县界,约674公里。面积1787平方公里。区域基本呈长方形。
气候
泗县境内大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资源水资源
全县降雨量适中,沟、河、渠、塘、水库拦蓄水面43782亩,一般能满足工农业用水和水产养殖需要。新汴河、濉河、龙河、沱河、唐河、石梁河上游排水可备调节用水需要。地下水丰富。富水区约9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0.3%;中等富水区约6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3.6%。正常储水10.5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据1984年年末统计,全县耕作土壤1905938亩,占总面积71.1%,其中已耕土壤1421563亩,占耕作土壤75%;宜林荒山1.6万亩,占总面积0.59%。从历年粮食单产和土壤养分含量分析,高产田14.97万亩,占122.4万亩产粮田的12.2%;中、低产田107.43万亩,占产粮田87.8%。
矿产资源
石灰石:全县低山除屏山、赤山外均含钙,可烧制石灰、水泥。磷矿:马厂乡附近山区、长沟区阴陵山均散见零星磷块岩堆积,含磷约6%。另外,朱山产玉,邢山产砚石,县北产芒硝,赤山产黄沙,屏山产红石土。
网络资源
基础网络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已覆盖有;泗县中国移动,泗县中国联通,泗县中国电信,泗县中国网通,泗县邮政等。区域网络,移动基础建设完善。3G网络覆盖,只有泗县城区,未覆盖至乡下。互联网是了解泗县的窗口之一,泗县地区网站门户有:泗县人民政府网、泗州历史文化论坛、泗县论坛、泗县风情网、百度泗县吧、泗县生活网、泗县房产网、泗县人才网、泗县教育网、泗州戏网、老泗州网[1]、 虹乡论坛、天下泗州人等。
区划截至2013年,泗县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73个行政村、15个社区。泗城镇、黄圩镇、大庄镇、山头镇、刘圩镇、黑塔镇、屏山镇、草庙镇、长沟镇、墩集镇、丁湖镇、草沟镇、大杨乡、瓦坊乡、大路口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