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节的起源简介
元宵灯节的起源简介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一天有很多好玩的,这一天是快乐的元宵灯节的起源你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元宵灯节的起源简介,希望能帮助到您。
元宵灯节的起源简介(1)
汉代
汉代元宵起源说法不一,一般来说它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本土的正月上旬的祭祀传统,汉武帝在正月上辛日,到长安甘泉寺燃灯祭祀太一神,灯火彻夜不熄。这种习俗后来移到正月十五。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白马东来后,汉明帝提倡佛教,在洛阳雍门外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白马寺,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隋朝
中国有史可查的大规模元宵节赏灯习俗是在隋炀帝时期洛阳城宫城正门端门的布灯习俗,端门灯火盛极一时,流光溢彩。端门是隋唐洛阳城皇城城的正门。历史上有有名的元宵节端门灯火既是发生于隋唐洛阳城的端门。端门灯火的发起人是隋炀帝。
《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610年)元宵,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自此,端门灯火闻名于世,连外国使者都来观赏。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元宵节赏灯风俗源于洛阳,而城楼布灯习俗则发轫于端门。至唐,赏灯习俗更盛,有诗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
唐代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这种生活自然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写元宵节的诗,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应首推唐武后朝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是描写唐洛阳城里灯节之夜的热闹景象。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唐代每年灯节这天晚上,洛阳城皇城前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是人山人海。
“元宵”作为正式节名,大约也出现在唐朝。唐代韩偓有诗为证,“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玉山樵人元夜即席诗》)。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国,虽经过由兴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灯节,依然是兴盛不衰。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灯节诗篇,则是当时灯节盛状的写照。其诗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可见东京洛阳灯节时是“漫挂红纱满树头。”晚唐的李商隐,当他听说京都长安举办盛大的灯节,自己不能前去观赏,甚感遗憾,故写《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元宵灯节的起源简介(2)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唐宋明清,元宵灯了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了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朝代已盛行了”。
另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是汉代传下来的。唐代徐坚《初学记》云:“《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初学记》是受命于唐玄宗,为太子们学习文化而编纂的书籍。书中“令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显然是指玄宗时代。《灯节小史》作者观今从《御览》引《史记·乐书》的说法,又据《曲洧旧闻》所载“唐沿汉武帝祠太乙自昏至明故事”,认为元宵灯节“看来是成于汉初的一种特殊事体,并不认为是一种娱乐”。罗启荣、欧仁煊在1983年9月出版的《中国年节》中认为:“汉文帝是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的。勘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放灯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这是元宵节放灯的起源。”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元宵节源于释道的宗教活动。《涅盘经》曰:“如来 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又《西域记》曰:摩喝陁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而《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沿道教的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灯节称为“上元节”。最近出现一种新说法据1985年第1期《民间文学论坛》所载的《灯节的起源与发展》一文认为,元宵灯节“最早起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明了火之后”,“认为神秘的火能驱赶走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最先形成仪式活动的,便是“傩”,“傩”是一种持火驱鬼的习俗活动,其“原始形态,可追溯至久远的上古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