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笔(最新4篇)
宣笔 篇一
宣笔,一种古老的文房四宝,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宣纸,是用油麻皮浆制成的一种纸张,质地细腻,透气性好,适合于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而宣纸上使用的宣笔,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具,形状细长,笔尖柔软,适合于描绘细腻的线条和纹理。
宣笔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一支好的宣笔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料、洗净、磨尖等。选料时需选用优质的羊毫,经过多次洗净去杂质,然后用水磨尖,使笔尖柔软而富有弹性。制作过程中还需要加入一些特殊的药水,以增加笔尖的柔韧度和耐用度。只有经过这样的精心制作,才能得到一支质量上乘的宣笔。
在书法绘画中,宣笔的使用技巧也非常重要。宣笔的笔尖柔软,需要掌握适当的力度才能描绘出线条的精细和流畅。在书法创作中,使用宣笔可以使字迹更加流畅自然,增添一种飘逸的美感;在绘画中,宣笔可以描绘出细腻的纹理和层次感,使作品更加生动立体。
总的来说,宣笔作为一种文房四宝,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宣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作品增添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气质。因此,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宣笔都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宣笔 篇二
宣笔,是一种传统的文房用具,在中国书法绘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宣笔的用料讲究,制作工艺复杂,成品质量优良,因此备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宣笔既可以用于书法创作,也可以用于绘画作品的描绘,其独特的笔触和线条效果备受推崇。
在书法创作中,宣笔的使用技巧至关重要。由于宣笔的笔尖柔软,掌握合适的握笔姿势和用力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在书写过程中,需要根据字体和字形的不同,控制好笔触的轻重,以保证字迹的流畅和稳定。而在绘画创作中,宣笔的使用可以描绘出更加细腻和生动的线条,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除了在书法和绘画中的应用,宣笔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创作和表现。比如在国画中,宣笔可以用于描绘花鸟虫鱼等细腻的纹理和线条,使作品更加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和魅力;在篆刻艺术中,宣笔则可以用于刻写印章,保证字迹的清晰和工整。
总的来说,宣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房用具,在中国书法绘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工具和技巧。因此,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宣笔这一传统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宣笔 篇三
宣笔 篇四
宣笔产于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笔”),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盛行于唐、宋,均有制笔名手。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目录 悠久历史制作材料工艺流程宣笔种类收缩展开 悠久历史 毛笔的历史更为悠久。秦朝之前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国称毛笔谓“聿“(吁),燕国称笔谓“弗”,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毛笔才有了统一的名称。宣笔可以说是毛笔的起源。因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 关于宣笔的由来,自古就有蒙恬造笔说法。唐代韩愈所著《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率军南征伐楚,行至中山地区(即宣城境内),具体方位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山在今宣城市宣州区和泾县一带;另一说中山在今江苏省溧水县境内。据《元和郡县志》二十八卷记载,中山在宣州溧水县东南十五里处,因唐宋时期宣州府地域广泛,溧水县属宣州管辖。 蒙恬发现中山兔肥毛长,质地最佳,于是以竹管为笔杆,兔毛(又称紫毫)为笔头制作毛笔,世人称“蒙恬笔”,为宣笔的鼻祖。 关于蒙恬造笔之说,史界有争议。据考证,秦之前已有毛笔。如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战国墓就出土了楚国毛笔,该笔长462.5px,直径10px,笔锋长62.5px;笔杆系竹制,笔头为兔箭毛,与蒙恬笔的区别为该笔用传统的夹缠法固定笔头,即将笔头夹在划为四片的竹杆头上,以麻丝夹缠,并涂上漆汁。从这里可以看出,蒙恬并不是毛笔的发明者,而是对毛笔的制作进行了历史性改良。即将笔杆一端镂空做成笔腔,再将笔头置入腔内,这样制出来的毛笔与夹缠法制出来的毛笔相比有三大优点;一是笔头整体固定在笔腔内,可以长期保持浑圆状态,利于书写;二是笔头可以保持端正的位置;三是更具有稳定感。所以毛笔至今一直延续蒙恬创制的笔腔式样不变。 古代毛笔与现代毛笔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古代毛笔为了便于人们别在头发或冠巾上随身携带而将笔尾部削尖,因此古人有“簪笔”之说。 自秦到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宣笔的制作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据考证,制作上乘的宣笔所用之兔毛应为秋天所捕获的长年在山涧野外专吃野竹之叶,专饮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只能选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弹性极强的双箭毛。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取之不易。只有这样的兔毛所制成的毛笔才能达到尖、齐、圆、锐的要求,也才能被书画大家视之为“掌上明珠”,
称之为“珍宝”。 所谓尖、齐、圆、键是这样的含义; 尖:笔锋要尖如锥状,功用为利于书写钩、捺等笔画; 齐:笔毛铺开后,锋毛平齐,功用为利于吐墨均匀; 圆:笔根为圆柱体,圆润饱满,覆盖之毛均匀,功用为书写时流利而不开叉。 键:笔锋在书写绘画时有弹性,能显现笔力。 兔毛(紫毫)之珍贵,有清代大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为证: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兔毛(紫毫)之珍贵更有唐律为证。唐律中把“宣笔”列为“贡品”,并作出“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之明确数量规定。用两为计量单位,且只有六两和三两在唐律所列出的“贡品”中可能是仅此一项。 历代文人雅士盛赞宣笔。以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对宣笔向往,或表达使用宣笔的感受,或表达从朋友处获得宣笔的激动心情。 以大书法家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为例,诗人写道: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从该诗的三四两句可看出当时宣笔的代表作——诸葛笔只能从朋友处获得馈赠,即使花上千金,在市面上也买不到,用如今的话说,诸葛笔是特供品。 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盛赞宣笔,随书“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八个大字赠与泾县宣笔厂,并亲自监制莲蓬斗笔。 自秦到唐宋,宣城制笔名家辈出,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诸葛氏。史料记载其家族大多操持此业,所制之笔均为东晋和唐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等购用的宝品,此二人均向诸葛氏写过“求笔帖”求笔,或赠友或自用。古人赞誉这种诸葛笔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宣笔历史上也与许多名人有故事。仅举两个成语故事,其中的主人公与宣城有密切关系。一则为“梦笔生花”。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白才华横逸,一辈子创作了许多快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为什么呢?据说李白小时侯,曾梦见所用的笔头生花,醒后便文思敏锐,以斗酒诗白篇之豪气闻名天下,人称“诗仙”。酒喝多了,朦朦胧胧中都能作诗。 另一则为“江郎才尽”。《梦求注》记载,南北朝有一个人名叫江淹,其年少时曾梦见一人送给他一枝五色笔,其人自称郭璞。江淹从此以文章闻名天下,但此事不见史传。虽送笔无记载,但还笔却有记载。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曾夜宿冶亭,梦一老人,自称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在你手中,已用了多年,现该还给我了。江淹便从怀中取出五色笔还给老人。从此,江淹便才思衰竭,再无美文佳句传世。“江郎才尽”就成为人们才情文思衰退的代称。 到了元代,宣笔因统治者的轻视,再加上当时宣城一带战事频繁,笔工纷纷南流避难,宣笔随即被湖笔取代,这种局面至今未能彻底改变。
制作材料 宣笔制作的材料分两大类。一类为笔杆,普通的有木杆和竹管;较高级的有玉管、瓷管、雕漆管等,更有甚者在笔管上雕镂象征吉祥的`龙凤图案,以示奢侈豪华;另一类是笔头,主要有紫毫、狼毫、羊毫、鼠须、鸡毛、鹅毛等兽毛禽羽,其中以紫毫为精。但各种毫性能不同,紫毫偏硬,狼毫次之,羊毫较软,适合于不同的字体和画风,更有象征意义的是人发、胎毛、胡须等。“人须”造笔,可以说是歪打正着。唐代张怀懽《书断》记载,岭南没有兔,地方长官郡牧得到一张兔皮,就拿给工人制作毛笔。该工人因醉酒丢失了兔皮。醒后心中恐惧,就把自己的胡须剪下来做笔,结果笔很好使用,郡牧就叫工人多做几枝给他,那工人的胡须没那么多,只好说了实话,郡牧下令百姓供应人须做笔。 随着书画艺术发展的需要,人们还将各种不同性能的毫,相互搭配成中性的毫,所制的笔谓兼毫,以达到刚柔适中,毫毛耐用,挥洒自如的功效。
工艺流程 宣笔的制作不仅精于选料,更注重工艺。可分为水盆、装套、修笔、检验、装球五个部分。更可细分为浸皮、发酵、柔笔、选毫、分毫、熟毫、扎头、笔套、易毫、刻字等十几道流程,70多个操作工序,而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其中包含了笔工艺人的艰辛和劳累,尤其是修笔和检验必须细之又细、精之又精,一支上品宣笔要反复修笔多次,并用放大镜来检查。
宣笔种类 “石獾”、“宣州紫毫”、“纯紫尖毫”等硬毫笔及“长颈鹿”、“鹤颈”、“笋锋”等长锋羊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