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的教学反思(优选3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的教学反思 篇一
在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整数的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整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教具来理解整数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思维。
另外,我也发现在教学加减法时,学生存在着计算错误的情况。例如,有些学生在计算减法时经常出现借位错误,导致答案错误。这表明学生对于进位和退位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因此,我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此外,在教学形状和图形的认识时,我也发现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的命名和辨认有一定的困难。一些学生容易混淆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因此,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图形分类和比较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来加深他们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
总的来说,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的教学反思 篇二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在教学整数的概念时,我发现学生很难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和教具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概念。而在教学加减法时,学生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这需要我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来加强他们的计算能力。另外,在教学形状和图形时,我也发现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命名和辨认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更多的图形分类和比较活动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意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需要我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增加更多的练习机会,提供更多的实际例子和教具,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我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我能够成为一名更好的教育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的教学反思 篇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的教学反思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纠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
《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表内乘法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了有意尝试,但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审视的问题:
1、学生体验不够,我在课中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求几个几用加法计算方便吗?旨在让学生体验乘法的简便。学生有的说乘法方便,有的说加法方便,没有真正体会乘法的简便。如果让学生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这样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确实很麻烦。
2、在认识乘法时,我的设计是在学生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几个几表示,从而写出乘法算式,可是学生在看到出示的图后,自己就得出了乘法算式。当时我有些措手不及,所以我决定让这个孩子试着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还好,班里的同学你一句他一句,自己就把乘法学会了。从加法到乘法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想到我当时的一个临时决定,不仅能让这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效果远比老师直接传授要好。
3、这节课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展现的比较好,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我和学生的语言都出现了不少的漏洞,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而学生又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的问题是:在上课之前应该了解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也就是备学生,课前预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后学生可能的答案,这样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另外就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说话准确,完整。在课后练习中充分开展动手操作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注意练习的层次安排,力求做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P38~3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它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
学生对角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顶点”就是角,所以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原认知设计了三次指角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进而感知角的组成;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生活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新颖,体现了面在体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整体认识
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积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在通过让学生找立体图形中的平面图形,回顾旧知识,体会面在体上。再通过神秘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是平面图形的一部分,它也在体上,从而使学生更清楚角与旧知识——体、面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调动学生的原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学习新知识。
本课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角的顶点就是角,所以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进行了三次让学生指角,教师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与描的角是不一致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破了吗?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了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自己总结出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
在遇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时教师的语言跟得不到位,还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历练自己。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钟表的认识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以下的收获:
1、学会观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要与观察者的眼睛一样高,最好把眼睛稍微眯起来,这样,学生正面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
3、学生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实物,把从正面、左面或右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画下来,大部分学生能画正确。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平常得再也不能平常的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新课程人教版三册第44页]。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
教学情景:
1、谈话导入:星期天,同学们喜欢跟爸爸妈妈到公园玩吗?电脑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朋友们到公园里见到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里引向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2、重点引到小棒图中,画外音:我摆了4把小伞;我摆了6个三角形;我摆的是花边;我摆了3个五角星;我摆了一所房子和一棵树。
3、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图形吗?你会摆什么?告诉你的同桌。
摆图游戏: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看你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这样的图案。
4、学生摆图形。
5、汇报交流。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你摆一个图案用了多少根小棒,再算一算摆了这么多图案一共用了多少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个别汇报: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小棒。
生1:我摆了4个三角形,用了12根小棒,列式是:3+3+3+3=12根。
生2:我摆了2个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列式是:5+5=10根。
生3:我摆了2条鱼,用了16根小棒,列式是:2×8=16根。
生4:我摆了8个三角形,用了24根小棒,列式是:3+3+3+3+3+3+3+3=24根。
师边板书边故做疑难的样子,引导学生怎样才表达清楚。后开展讨论完成乘法的意义。
反思: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
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3、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数学广角2-猜一猜》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二)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通过学生猜一猜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
当天是圣诞节,对于寄宿的学生来说,他们不能回家,但他们是多么渴望得到小礼物呀,我决定给他们一个惊喜,满足他们。就将圣诞节这一活动溶入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
活动一:今天是圣诞节,通过“猜一猜”圣诞爷爷给同学们带来的小礼物的活动,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出示两个装有礼物的盒子,先让孩子任意的猜盒子里有什么礼物,你能确定吗?为什么不能?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乱猜”很难猜得到,启发孩子发现要想猜得准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条件,使学生感知并明确有依据的猜才有效。
活动二:玩玩简单的猜一猜游戏,根据已知信息猜一猜。圣诞爷爷送来一包糖和一个布娃娃,我请两个孩子分别拿着糖和布娃娃,一个孩子说:“我的手里拿着不是糖。”那你能知道他们分别拿着什么礼物吗?让学生和同桌交流讨论,推理猜测。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两个孩子手里分别拿着什么礼物,并能说清楚采用什么推理方法。于是我决定调整教学活动,想尝试看学生是不是有能力可以根据我给的语言提示模仿做一做这些简单的猜一猜游戏。于是我让四个同学为一组,照着上面的游戏,互相猜猜对方准备的书、文具盒、铅笔等。在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孩子的模仿活动是失败的。他们直接将自己手中的物体答案告诉给了同伴,不会使用相反的信息来给出提示条件。后来请几组做得好的孩子上来示范,其他学生模仿,让学生学会了提出一个与实际相反的提示条件让同伴来猜,最后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汇报自己是怎样很快猜出答案的。我发现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兴致很高。
活动三:角色扮演,根据三个已知条件猜一猜。我将课本100页的例题变换了提示条件的内容,并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送礼物的圣诞爷爷,给出信息让孩子们猜一猜“他们分别拿了什么礼物?”,猜对的学生可以得到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这个礼物,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先让孩子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再向全班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这个游戏学生玩得非常开心,通过自己的智慧得到了小礼物。最后全班还进行了交流总结,要想猜得准确就要仔细的从每一个已知条件中分析推理出其中隐藏的信息。
接着我让孩子们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推理方法完成课本101页的练习题。整堂课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体验简单逻辑推理的过程,使他们感受逻辑推理的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统计》教学反思
一、通过营造贴近实际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进行《统计》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并可能导致多数同学对此课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应该通过直观的、浅显的事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统计的过程。因此,我结合元旦将至的时机,营造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们班周末举行一次联欢会,要买什么水果?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知不觉走入教学中来了。我还不失时机的提出几种大家常见的水果,确保课题的正常引入,也防止了同学们的思维过散,过杂。在学生们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后,我又假设了“给学生发放小奖励卡片,但又不知道每类卡片有多少和帮助小刺猬数数有什么水果,各多少个的情境,让他们参与整理、帮助统计,从而是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
二、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发言的自信心
本单元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肢体语言的支持。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形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用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行成的发展。
三、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的效果,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正因为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易提起学生们的兴趣的问题,我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确保课件与授课同步,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较为有效地控制了部分学生溜号、开小差的现象发生。
但是本节课也反映了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我想用一个完善的定义来说明统计这个概念,因此,在说明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叙述相对抽象、难懂,同学们有些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