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重点大学应该姓“国”不姓“地”【优质3篇】
齐鲁晚报:重点大学应该姓“国”不姓“地” 篇一
在中国,重点大学一直是备受瞩目的教育机构,它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的发展。然而,有人提出了一个争议性观点:重点大学应该姓“国”不姓“地”。这个观点的核心是,重点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国家的利益和发展,而不是地方的利益。
首先,重点大学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使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因此,重点大学应该更加关注国家的需求和发展方向,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战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如果重点大学过于注重地方利益,可能会偏离国家的发展大局,影响国家整体的发展进程。
其次,重点大学作为国家的重要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其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实力和人才储备。如果重点大学只顾地方利益,可能会忽视国家的长远发展需求,导致科研成果无法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因此,重点大学应该更加关注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的来说,重点大学应该姓“国”不姓“地”,更加注重国家的利益和发展方向。只有紧密围绕国家的需求和战略,才能更好地发挥重点大学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各重点大学能够深刻理解这一观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齐鲁晚报:重点大学应该姓“国”不姓“地” 篇二
重点大学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发展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地方的利益。这一观点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思考。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重点大学应该更加注重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战略方向,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首先,重点大学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使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如果重点大学只顾地方利益,可能会偏离国家的发展方向,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进程。因此,重点大学应该更加关注国家的需求和战略方向,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部署,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重点大学作为国家的重要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其科研成果和人才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实力和人才储备。如果重点大学只注重地方利益,可能会忽视国家的长远发展需求,导致科研成果无法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因此,重点大学应该更加关注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的来说,重点大学应该姓“国”不姓“地”,更加注重国家的利益和发展方向。只有深入理解国家的需求和战略方向,才能更好地发挥重点大学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各重点大学能够认真思考这一观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不懈努力。
齐鲁晚报:重点大学应该姓“国”不姓“地” 篇三
齐鲁晚报:重点大学应该姓“国”不姓“地”
据媒体报道,在只有7.3万人参加高考的北京市,北京大学今年的计划招录人数为614人(含文理科医学部)。这一数字,在有82.5万人报名参加高考的河南,变成了108人,在有55万人参加高考的山东,则变成了72人……有关高校招生指标分配的问题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这一新闻再次把招生公平的问题摆上桌面。
其实,这种重点大学本地化的现象并非只有北大、清华。近年来,许多全国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地方化,它们在大学所在地的录取比例居高不下,甚至持续攀升
,俨然形成了教育割据的局面。尽管一些地方政府与所在地高校实现共建,但中央财政拨款仍占重点大学投资的大头,全国的纳税人都为这些重点大学做出了贡献。重点大学特别是部属院校应该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公共教育产品,不是地方的自留地。重点大学招生地方化,剥夺了外地考生公平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这对高等教育资源不丰富、人口众多省份的考生尤为不公平。一所重点大学,如果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仅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更可体现大学的博大胸怀。而相对单调的生源结构,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形成文化、学术“近亲繁殖”的怪圈,难免会抑制人才的自由发展空间,这对大学自身发展、对全国经济统筹发展、对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都没有好处。因此,重点大学应该姓“国”,而不姓“地”。
在这方面,中国政法大学已经先行一步,几年前就建立了按各省市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教育部应积极回应民意,调整招生政策;更多重点大学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教育观,摆脱狭隘的地域意识。如此,才能体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留住“大学之大”的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