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7、98、99页。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教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运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及每分钟的跳绳个数。并从中选取出本节课需要的数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预设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通过谈前一段时间对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及跳绳情况的调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对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及跳绳情况进行了调查,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班的两组学生的身高的情况。出两个队的身高表格。师生谈话:身边的事物感兴趣。
身边的事物真实性强,易于研究。
2.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观察、了解统计表中的信息,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师: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除了教材上的信息,学生可能还会说出:
●两队人数相等,每队都是7人;
●谁最高,谁最矮…
二、求平均身高
1.估计平均身高。提出估计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估计时的想法。
师:估计一下那个组学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计思路和答案。如:
●第二组有一个队员身高是15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高一些。
●第二组有两个队员的身高是130厘米和132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第一组学生的身高比较集中,我认为第一组平均身高可能高一些。
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在学生读题、交流了解到的信息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估计、计算哪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然后通过"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计算平均身高。
(1)提出计算要求,让学生自己解答。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到底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实际计算一下吧!
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2)交流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算法的机会。得出结果: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用身高和÷人数
●身高后两位数的和÷人数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特别给与表扬,若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来。在求平均数时抓生成。目的是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3.讨论"议一议"的两个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重点是学生理解求出的平均身高不是每个队员的身高,某个队员的身高不能代表整个队的平均身高。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计算出了每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这时我就知道xx的身高了,
师:谁能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算一算每一位学生与平均身高的差距。(分组进行)
三、求平均体重
1.提出分别计算两个队员平均体重的要求,让学生独立计算。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那么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2.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得出结果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交流中,教师给予启发交谈。
师:谁还有其他方法?接着提出计算两组学生的平均体重的要求,在学生自主解答后,讨论"说一说"的两个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感受身高和体重的关系。
3.讨论"说一说"的问题。重点讨论问题(2),使学生了解一般情况下,个子高的体重也相应重一些。师:刚才我们计算出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两个问题。
出示教材说一说的第二个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师:就这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
师: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考虑的?
学生可能回答:
师:两个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
学生可能回答:
●第一组的平均身高是141cm,平均体重是35.1kg;第二组的平均身高是140cm,体重是34.7kg;
●第一组的队员平均身高要高一些,体重也重一些;
●一般情况下,平均身高越高,平均体重就越重…
在对比中抓生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扩展应用
1.出示四(1)班两个组同学的一分钟跳绳统计表,学生自主读表,交流从表中了解到的信息,然后讨论一下怎样比较那个组的`同学的跳绳水平高一些。
第三种情况,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指出。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组的平均身高、体重的问题。(进行思想教育并引出下节内容)
2.提出分别计算两个组平均体重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师:如果要比较那个组同学的跳绳水平高一些,该怎么办?
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自己算一算吧!
注意观察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板演+练习本)。呈现了本班两组学生一分钟的跳绳情况,通过对这两个组平均跳绳情况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提出"议一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
4、知识拓展(求总量)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师:计算出的61个和66个分别表示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出:
●61个表示第一组7名同学一分钟跳绳的平均个数;
●66个是第二组6名同学一分钟跳绳的平均个数;
在解决问题时抓生成。(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作用及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课堂练习
1.出示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表,算出今年并填表。理解"平均每个组"和"平均每个人"的意义,在完成后面两个小题。交流时,除关注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外,还讨论一下为什么(1)题用总数÷6,(2)题用总数÷48。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有关身高和体重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求平均数"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新华小学四年级(2)把学生植树情况。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先完成表格,再思考一下两个问题。
师:"平均每个组"和"平均每个人"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平均每个组就是按6个组平均。
●就是用总棵树÷6
…
层层深入设计练习是为了适合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练习中抓生成。(找出学困生的疑难问题
2.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读表,师生共同完成3个问题。(1)题要使学生弄清楚"售完"是什么意思;(2)小题给学生充分地表达不同看法的机会;(3)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并解答。师:我们再来看第3题,拟从表中了解哪些信息?谁知道表中"售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从表中的销售情况看,你认为哪种书的销量好?
学生会有不同意见:
●百科全书销量好,因为五天中,用4天都比童话世界卖的多;
●童话世界销量好,从五天卖得总数看,比百科全书卖得多。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
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1)《童话世界》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2)《百科全书》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3)销量最多的一天销售的册数超过平均每天销售量多少册?
3.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师:请同学们读第2题,然后自己解答。
附加练习
一,一次时装模特大奖赛上,一个模特刚刚表演完,主持人说:下面请评委亮分,"60分,85分,84分,89分,88分,83分,85分,87分,84分,85分。
(1)如果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位选手平均分是()
(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位选手平均分是()
二,三个连续数的和是264,这三个数分别是()()()
三,小红的成绩单弄坏了,你能帮她算出数学成绩吗?
语文88分
数学
英语93分
平均成绩89分
MSN(中国大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