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教学设计3【最新3篇】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3 篇一
在《蒲柳人家》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描写蒲柳人家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一个朴实、淳朴的乡村画卷。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首先,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蒲柳人家》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及其特点。可以让学生分析文章中描述的蒲柳人家的生活内容,如田园风光、农民的劳作、家庭生活等,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朴实、宁静和温馨。
其次,可以进行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比如组织学生做一些与乡村生活相关的手工艺品,如编织草帽、制作农具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乡村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农家乐体验农家生活,让他们亲身感受农村的生活方式,增进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最后,可以通过写作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文章,或者创作一些关于乡村生活的诗歌、散文等,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从而加深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农村生活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让学生在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乡村环境。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3 篇二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蒲柳人家》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以下是一些针对《蒲柳人家》的教学设计建议:
首先,可以通过导读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可以让学生分析文章中描绘的蒲柳人家的生活情景,包括田园风光、农民的劳作、家庭生活等,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朴实、宁静和温馨。
其次,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探讨乡村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可以组织学生就乡村生活的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乡村环境的保护等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乡村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最后,可以通过写作和表达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文章,或者创作一些关于乡村生活的诗歌、散文等,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向往,从而加深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农村生活的关注和保护意识。让学生在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乡村环境。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3 篇三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3
蒲柳人家
[学习目标]
1. 通过赏读人物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把握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鲜明的个性特征。
2. 欣赏这篇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3. 领略小说中所蕴藏的人情美和生活风俗。
4. 用普通话正确、清楚、连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 背景材料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
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表现了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这两节浓笔重彩描写了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3.名家品评
读《蒲柳人家》,给我最强烈印象的就是这种渗透于全部构思中的.带着童年情趣的真率之情;就是这种赤子之心,真率之情,使我们时而怦然动心,时而莞尔而笑。我们分不出究竟是从小说中那个剃个葫芦头.光着屁股的小满子的眼睛里,还是从作者的眼睛里,在三十年代充满物质贫困.精神苦难的简陋朴质的农村生活中,竟看到了这么多给人以希望的美好心灵,这么多给人以抚慰的巨大温暖。也许我们可以说,对于当时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思想感情上的冲突,作者观察得还不够深刻,揭示得还不够深入,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作者满怀真率之情,十分真实地描画的这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生活和他们的悲欢,是有巨大的感染力的。雨果曾经精辟地指出:“真实的暗疾是渺小,伟大的暗疾是虚伪。”在作者笔下的这一角水乡,不仅一切都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同时渗透着率真美好之情。这些朴实的农民,生活是贫困的,精神却是富足的,物质是匮乏的,感情却是丰满的。而这正是这篇小说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之所在。清人袁枚说:“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对于绍棠同志这部真率之作,似也可作如是观。
唐挚 《漫评<蒲柳人家>》
[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