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5(最新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5 篇一
近年来,有人声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认为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自信心。然而,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只是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可能会有些迷茫。
首先,中国人在经济、科技、体育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这些成就无疑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也愈发自豪。例如,中国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等国际赛事上频频取得好成绩,这无疑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和自信。
其次,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人对于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认可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和魅力。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例如,中国的科学家在国际上频频获得奖项,中国的企业家也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这些都是中国人自信心的体现。
最后,中国人对于未来充满信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和谐,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中国人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国家必将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这种信心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总的来说,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相反,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自信心。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中国人会继续保持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5 篇二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事实上,中国人并没有失去自信力,只是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可能会感到迷茫和焦虑。在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保持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越来越自信。中国在世界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也越来越高。中国人在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赛事上频频获得好成绩,这无疑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同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让中国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力量,这也是中国人保持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众多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底蕴为中国人提供了精神支撑和自信力量。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根,这让他们更加坚定和自信地面对未来。
最后,中国人对未来充满信心。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和谐。他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国家必将实现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国人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这种信心也是中国人保持自信的重要动力。
总的来说,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他们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中国人会继续保持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愿中国人永远保持自信,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5 篇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难点:
(l)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2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ai3):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an2):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kuang1):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阅读全文,思考本文怎样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
的。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提问: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讨论并归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4.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5.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讨论并归纳: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f’突破口”。
6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7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8.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9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10.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