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精彩3篇)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非仅仅传授知识。本文将以《人生的境界》为主题,设计一堂富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课程,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和人生境界。
一、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境界是什么,为什么重要;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3. 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1. 人生的境界是什么?为什么要追求高尚的境界?
2. 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3. 通过名人故事、哲理小说等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生的境界是什么,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
2. 观看名人励志视频:选取一些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3. 朗读名人名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进行朗读和解读。
四、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表达观点、与同学互动等;
2. 作业评价:写一篇关于人生境界的感想或心得体会。
通过这样一堂课程的设计,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生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生境界,培养出品德高尚、有责任感的人格。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篇二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却很少关注自己的人生境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引导他们追求高尚品质和内在修养。
一、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的境界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3. 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2. 分析名人境界的高低差异;
3. 通过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观看纪录片《人生的境界》:通过观看纪录片,了解不同人生境界的表现形式;
2. 朗读经典诗歌:让学生朗读经典诗歌,感受其中的人生哲理和境界要求;
3. 分组演讲:学生分组进行人生境界演讲,分享自己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感悟。
四、评价方式:
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表达观点、展示演讲等;
2. 书面作业:写一篇关于人生境界的感悟或体会,展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通过这样一堂课程的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人生的境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篇三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两则.
教学设计思路本篇课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课文有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课文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学习它有助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陶冶。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很具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基于上述理由,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台。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深文浅教,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本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披文以入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课文语言走进课文,这样就要选好教学的切入点,点准穴道,实现一穴得气、白穴皆通。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就要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试图弄清楚课文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势必要造成少慢差费。事实上课文中有些东西,需要穷其一生的经历来体验。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不必花用大量的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冯友兰的生平和著作。2.掌握文中论述的人生四种境界。(二)能力目标1.能说出学者散文(随笔)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2.深入讨论文章关于人生境界的阐释,学会质疑思辨。(三)情感目标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2.感受本文蕴含的哲理美。教学重点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教学难点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师通过引导制定学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个性的驾御和科学的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学习方式主要运用合作式阅读理解,教师是学长,引导学习并适当点拨。课外延伸学习以个人探究为主。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在投影屏幕上显示,师生共读)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接受它的启发,在它的指导下调整自己。通过它,我们安排自己的生活;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展示在人面前。一个人的人生哲学,是很容易被别人所窥知的,不可能一直隐藏着不为人知;他的谈吐他的眼神,他的仪表,都会泄露其中的秘密。这就像花的芬芳,虽然肉眼看不见,却马上可以察觉到。(师):那么作为人都会有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呢?让我们到《人生的境界》中寻找答案吧。二.简单介绍冯友兰先生(投影显示冯友兰先生照片及文字介绍)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著《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阐述的?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后明确:本文旨在从人生的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世界。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四.深入探讨,重点解读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它在文中共出现了13次,这个词就是“觉解”。请依据下面三个语句对“觉解”作出自己的理解。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③……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解”就是觉悟、了解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2.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