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3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观察植物生长的奥秘
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需求,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一、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实验设计:
1. 准备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土壤和透明容器。
2.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将其种植在透明容器中。
3. 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生长速度、叶子颜色等。
4. 让学生思考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如光线、水分、温度等。
三、讨论与总结:
1. 学生展示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并总结出植物生长的规律。
四、拓展活动:
1. 实地考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生长情况,比如阳光充足和阴暗处的植物生长差异。
2. 观察植物的根系结构,了解根系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五、评价:通过学生展示、讨论和总结,评价学生对植物生长规律的理解和实验能力的表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探索材料的奥秘——颜色的变化
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颜色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一、引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色实验为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引发学生对物质颜色变化的兴趣。
二、实验设计:
1. 准备小瓶子、酸碱试剂、食用色素等材料。
2. 小组合作,选择一种颜色变化明显的实验进行,如酸碱指示剂变色实验。
3. 让学生记录实验前后物质的颜色变化,观察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三、讨论与总结:
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颜色变化背后的化学反应机制,并总结颜色变化的规律。
四、拓展活动:
1. 设计其他颜色变化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索颜色变化的原因。
2. 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如温度、光线等因素的影响。
五、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讨论,评价他们对颜色变化与化学反应关系的理解和实验能力的表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
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两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结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指导学生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的性质,即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利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评:利用魔术、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引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收集到空气后我们怎样研究它呢?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我们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挤压塑料袋,让空气吹在脸上,你有什么感觉,听听有什么声音???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大家感受了空气,说出了这么多对空气的感觉,真不错!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你把这个实验做成功,并能研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你就可以成为一位魔术师了??
【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耳、鼻、嘴、皮肤……)进行观察,充分地感知空气,建立丰富的表象。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填写科学文件夹,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新的发现,培养创新精神】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评:运用“猜测-实验-思考-结论”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
1.科学课件教学设计
2.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反思
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
4.小学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5.小学《身边的设计》教学设计
6.小学作文课教学设计
7.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8.小学微课教学设计
9.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反思
10.小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