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名词解释
《诗经》《楚辞》名词解释
1、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2、政治美刺诗:是指《诗经》中由周朝贵族卿大夫所创作的,对统治阶级进行颂美赞誉和讽喻怨刺的诗歌。如《假乐》、《板》等。
3、《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诗,共十一篇。
4、采诗说: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根据相关的记载,可以推断采诗制度是存在的。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5、孔子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将古《诗》三千篇删至305篇。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我们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6、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即四家诗。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创始人是鲁人申培,特点是以诗训诂,将《诗》作为《礼》的说明;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特点是断章取义,割裂诗句作自己论文的脚注;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7、今文三家(三家诗):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称“今文三家“或“三家诗”。
8、《毛诗传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毛诗传笺》,及集古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诗的《诗故训传》作注。
9、《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继承汉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集前代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主持撰定《毛诗正义》70卷,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当时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
10、六诗说:六诗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即:风、赋、比、兴、雅、颂。
11、六义说: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即风、赋、比、兴、雅、颂。《毛诗序》承《周礼》“六诗”说,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
12、四始说:四始说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即:《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3、二南:指的是《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其是两个地域的土乐,因何得名,说法不一。
14、四诗说(二南独立说):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
15、风、雅、颂:关于《诗经》的分类,今人多从唐孔颖达之说,即风、雅、颂。三者的划分标准古今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按音乐分类:风,民俗歌谣之诗;雅,天子之乐;颂,宗庙之乐歌。
16、周民族史诗:“周民族史诗”是“五四”以后的《诗经》研究者受西方诗歌理论的影响对《诗经》内容进行的新的分类。周民族五大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7、农事诗: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如《小雅·楚茨》、《豳风·七月》等。
18、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如《小雅·楚茨》等。
19、农业生活诗:是指《诗经》中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歌,《豳风·七月》就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
20、《七月》:《豳风·七月》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大约是西周初年的作品,是周朝乐官在豳地农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一首代言体诗。
21、燕飨诗: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古代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如《宾之初筵》。
22、风骚传统(诗骚传统):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或受《诗经》影响,或受《楚辞》影响,沿着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其中,“风”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如《魏风·伐檀》;“骚”诗传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继承发展,如《招魂》。二者并称为风骚传统(诗骚传统)。
23、讽喻怨刺诗:是指周朝贵族卿大夫所创作的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的诗歌,体现出其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如《十月之交》等。
24、讽喻诗人:讽喻怨刺诗的作者被称为讽喻诗人,他们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
25、叠咏体:叠咏体即重章复唱。这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最初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叠咏体在《诗经》中占半数以上,多集中在《国风》、《小雅》中,成为《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26、风雅:“风雅”原为《诗经》“六义”之一。后用“风雅”来概括《诗经》艺术和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
27、比兴:“比兴”原为《诗经》“六义”之一。后指“比兴”在诗歌创作中具有的表现健康思想的特殊艺术功能,即“寄情于物”,“情景交融”的同时,还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
28、《楚辞》:楚辞是公元前4世纪战国后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文体。其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亦来源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
29、楚辞体:是指由屈原所创,来源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具有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加长,以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为明显标志的一种诗体。如《离骚》、《天问》等。
30、《天问》:屈原所作,是一篇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全诗三百五十句,千五百字,并全采用问句体写成。其内容,从邃古之初,宇宙洪荒写起,其中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宏览千古,博大精深。堪称“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31、《九章》:九章包括等九篇,原为屈原所作单行散篇,后人因其内容、形式大致相似,集为组诗,冠以《九章》之名。除《橘颂》为屈原早年作品外,其余皆为两次流放时所作,真实记述了作者流放期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
32、献诗说: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他们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