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翻译

己亥杂诗其五翻译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以下是“己亥杂诗其五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即:到。

  鉴赏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相关文章

“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陆游《汉宫春》注释解读

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译文] 您要记住,建功立业事在人为,决定命运并不是天。[出自] 南宋 陆游 《汉宫春》汉宫春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
古诗名句2012-08-01
“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陆游《汉宫春》注释解读

揭秘杨贵妃与安禄山真实关系

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真实关系又是什么呢? 为讨皇帝欢心,在他认杨玉环做干娘的认养仪式中,安禄山竟扎了小辫,戴上肚兜,打扮为小儿,前来拜见母后。杨玉环虽从恩命,但对自己一...
古诗名句2011-05-09
揭秘杨贵妃与安禄山真实关系

《遣怀》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遣怀》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遣怀》是作者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悔恨沉沦的诗,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对自己处境...
古诗名句2018-09-02
《遣怀》古诗赏析

杜甫爱国的诗

杜甫是我国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它的诗句忧国忧民,代表着民生疾苦影响后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爱国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昼梦》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
古诗名句2012-02-05
杜甫爱国的诗

赞美明月的诗句

赞美明月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赞美明月的`诗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2、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
古诗名句2018-08-05
赞美明月的诗句

李白的“马航”谶语(2)

我想,李白如果活着,也许会被这几首诗活活气死。 我不知道替李白写诗的人是谁,但这么干,其实是有传统的。 在相当漫长的一个时期,中国人对 谶 语非常迷信。所谓一语成 谶 ,很早就出现在了历史上。 比如周...
古诗名句2014-08-04
李白的“马航”谶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