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6篇】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周长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黑板、书籍、尺子、纸张等。
2. 教学素材:与周长相关的图片、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周长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猜测这些东西可能与周长有关。
2. 呈现:通过教学课件或黑板,给出周长的定义,并解释周长的意义和应用场景。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 拓展:让学生观察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计算周长的公式和方法。
4. 练习: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计算出其周长。逐渐增加难度,引导学生解决更复杂的周长问题。
5. 实践:让学生找到教室或学校周围的一些图形,如操场、教室等,测量其边长,计算出周长,并与同学交流结果,进行讨论。
6. 总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巩固所学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布置一些与周长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周长问题。但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合作和讨论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引导。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黑板、书籍、尺子、纸张等。
2. 教学素材:与周长相关的问题、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一些与周长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联想到周长的概念。
2. 呈现:通过展示一些与周长相关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 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并测量一些图形的边长,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并通过讨论和展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周长的方法。
4. 拓展:通过教学课件或黑板,给出周长的定义,并解释周长的意义和应用场景。通过讲解和示范,教授计算周长的公式和方法。
5. 练习: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计算出其周长。逐渐增加难度,引导学生解决更复杂的周长问题。
6. 实践:让学生找到教室或学校周围的一些图形,如操场、教室等,测量其边长,计算出周长,并与同学交流结果,进行讨论。
7. 总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巩固所学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布置一些与周长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周长问题。但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合作和讨论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引导。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了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握此课教学,我在研读本课教材的基础上观看了本课的配套课例录像。在课例中,教师整个教学的预设是很精心的,体现了:
1、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2、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学习的方面。在学习经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节数学课的主要探究活动“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能如何发挥探究学习的实效性?由此对探究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个探讨。
【课例片断】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1: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来。
圆形可以用线绕一圈作个标签,再量绳子有多长。
师:他刚才说了两种测量方法,一种用尺子量,一种用线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始小组活动。
活动中教师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
生2:用尺子量出一条边长,再乘以4。
师追问: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四边相等的特点)
生3:用尺子分别量出三条边的长,加起来。
生4:量一条边,数有几条边就乘以几。
生5:沿尺子滚动就可以流量出周长(操作一遍)。
师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
生齐答:可以。
师让生尝试用此方法测量,证明可以。推测也可以。
师又出示,引导学生发现: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适合。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用绳子、用滚动、用计算的方法测量出周长。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师小结:在测量时,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
【反思】
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发挥自主探究的应有作用。
1、科学预设活动程序
教者科学分组、科学分工,科学选材,认真预设师生互动的程序,一切预设都讲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合作学习开展有条不紊,每个组员各尽其责,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整个过程都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教学效果才会显著。可见,有怎样的预设就会有怎样的生成。在本课例中,在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时,小组成员懂得分工协作,活动有序,由此可体现科学分组和科学分工。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测量周长的图形形式多种,有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规则的月亮形、树叶形等。这样科学选材就自然生成了学生的多种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用尺子量、绕绳子、滚动法等测量周长的有效方法。
2、及时捕捉生成促进预设
在课例中,学生上台汇报交流所测量周长时,有两处生成教师捕捉得很好。一处是对正方形周长的测量。当学生发现只用测量一条边乘以4就可以得周长时,教师及时提升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周长计算作好了铺垫。第二处是学生操作汇报圆形可以用滚动法测量时,教师及时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滚动法测量的适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图形就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的结论。这正是教师恰当把握学生的生成,从而能将预设问题推向更有科学性和深度的结论。
但是在本课例的探究活动中,也有几处让我们斟酌的。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时,学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学规范的,而教师只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这就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生成,错过了科学指导的机会。还有当学生发现五角星、月亮形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后,教师在总结测量周长方法时,也没有将生成的结论加以提升运用,只是泛泛而谈“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由此可见,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预设之外的。因为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维、知识、经验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生成可以是丰富的,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大力度研究儿童的认识规律,个性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研究,反复推敲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生成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活动预设的发展。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
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形,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
2、小胖要减肥,爸爸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观察图1同学们要认真的看小胖是怎么运动的)
3、跑对了吗?
4、图2第二天这回跑完一圈了吗?
5、图3第三天让我们陪着小胖一起跑,好吗?伸出小手,一起出发、一起喊停,预备出发。(学生结合老师的演示手势比划,齐声喊停)
6、指出:围着操场跑一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着操场跑一周。(板书:一周。)
结合图2来说一说怎样就够一圈?(不是封闭图形)强调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这个操场的一周有多长呢?为此小胖的爸爸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直道90米、弯道110米、直道90米、弯道110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7、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认识一圈就是一周。
二、量算结合,理解“周长”
1、自主探究。
现在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物体,呈现实物叶子、三角板、数学书、钟,想一想他们的表面有没有一周?
请小朋友们打开练习纸,用水彩笔把一周画出来。想象一下这些物体只留下一周的边线回事什么图形?
操作演示,出示个图形的变相(保持原图形状)
师:好,请大家停一下.咱们看看哪一个组坐得最好。瞧他们小组做好了,反应真快,咱们大家要想他们学习啊!
师:来,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树叶表面:三角尺:数学书封面:钟面: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他的周长。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找一找我们周围那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
2、增加干扰,强化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