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制度(优秀3篇)
公益诉讼制度 篇一
公益诉讼制度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劳动权益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于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公益诉讼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法律工具。公益诉讼制度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益诉讼制度能够满足公众维权的需求。在过去,由于个人维权困难,很多违法行为未能受到应有的制裁,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而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则可以通过公益组织代表公众利益提起诉讼,为广大公众维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公众可以通过参与公益诉讼,主动监督和制约违法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公益诉讼制度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资源分配不均、利益冲突等问题层出不穷。公益诉讼制度通过对违法行为的追究,能够有效地纠正不公平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例如,一些环境资源的破坏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等,都可以通过公益诉讼制度得到制约和惩罚,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保障。
再次,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推动法治建设。公益诉讼制度的实施,需要公益组织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和专业能力。这就要求公益组织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和能力,加强对法律的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的法律服务水平。同时,公益诉讼制度的开展也需要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促进了司法机关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推动了法治建设的进程。
最后,公益诉讼制度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公益诉讼制度的实施,可以通过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追究,推动环境法律法规的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同时,公益诉讼制度还可以对一些犯罪行为进行打击,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综上所述,公益诉讼制度在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公益诉讼制度的运行,可以满足公众维权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支持和参与公益诉讼制度的推广和实施,共同营造一个法治、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公益诉讼制度 篇二
公益诉讼制度的挑战与前景
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工具,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公益诉讼制度的前景也是光明的。本文将从挑战和前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公益诉讼制度面临着法律保障不足的挑战。公益诉讼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备性还有待提高。一些公益组织在诉讼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法律适用的困难,导致维权效果不佳。此外,公益诉讼的成本较高,一些小型公益组织可能无力承担。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来解决。
其次,公益诉讼制度面临着公众参与度不高的挑战。公益诉讼的主体是公益组织,而公众参与度较低。公众对于公益诉讼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有待提高,这对于公益诉讼的推动和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公益诉讼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进一步激发公众对于公益事业的热情和支持。
再次,公益诉讼制度面临着司法保障不足的挑战。公益诉讼需要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但目前司法机关在公益诉讼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地方的法院、检察院对于公益诉讼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公益组织在诉讼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司法机关的专业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其在公益诉讼中的法律水平和办案效果。
然而,公益诉讼制度的前景是光明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建设的推进,公众对于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参与度将会不断增加,为公益诉讼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司法机关的积极参与,公益诉讼的效果将会不断提升,为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公益诉讼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法律保障不足、公众参与度不高和司法保障不足等。但公益诉讼制度的前景是光明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建设的推进,公益诉讼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解决公益诉讼制度面临的问题,为公益诉讼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公益诉讼制度 篇三
公益诉讼制度
定义理解编辑
“公地悲剧”是经济学界熟知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实。在外国,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取一块草地,草地被划分成几块分给牧羊人,但在中间留下了一块作为公共用地,每一个牧羊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结果,社会学者们发现,一年下来,被划分给个人的草地被有计划和节制地使用,而作为公共用地的草地却因为过度放牧而寸草不生。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向外拓展的天性,在公共利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下,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榨取公共资源为己所用。因此,处于无保护状态下的公共利益是最易受到侵害的。 诉讼法理论认为,利益受到了损害,受害者就有权向法院起诉,请求司法救济,正如如果另一个牧羊人的羊群吃了你的草地,你可以要求他赔偿一样,但是,公共的草地从理论上而言属于所有的牧羊人,如果它的利益受到了损害,由谁来提起诉讼呢?随着社会公共领域延伸及公共事务数量的增长,人们国家的法律正面临着如是问题。公益诉讼是解决“公地悲剧”的一种诉讼手段,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公共利益保护的紧迫需要。
对于公益诉讼是什么,现在实务界和理论界内部和相互之间尚未达成共识。实务部门推动公益诉讼的主要是检察机关,它们大多主张的是民事公益公诉(或称为民事公诉)。在理论界,诉讼法学者分别从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两个方面进行着独立的研究,分别给出了民事公益诉讼或行政公益诉讼的定义。不过也有论者对公益诉讼下了较为完整的定义,但是在具体的论述中往往只是针对公益诉讼的民事公益诉讼或者行政公益诉讼展开讨论。
关于公益诉讼的定义,一种认为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活动。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救济对象广义说”。“广义说”中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他人利益是指“不特定的他人利益”。与广义说相对应,有人认为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活动。这种观点可以称为“救济对象狭义说”。梁慧星教授认为:公益诉讼针对的行为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而没有直接损害原告的利益,因而与起诉人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所谓“没有直接损害”一语,在这里要作狭义的解释,只是指没有“直接损害。当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最终是要损害个人的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天然的联系。
3元停车费公益诉讼
大多数观点认为能够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包括一般民众、社会团体和检察机关。值得探讨的是具备什么条件的个人和团体才是正当当事人,或者才是当事人适格。从公益诉讼的目的和性质看,似乎不应该施加过严格的限制,但是出于对滥讼的担心,要求对当事人以一定的标准做适当的防范控制。由于公益诉讼涉及的是公共利益,而且个人在诉讼中承担相关诉讼负担的能力有限,个人提起公益诉讼的积极性相对较弱,而组织,特别是公益性组织对于推动公益诉讼具有重要的意义。公益性组织是以促进和保护公共利益为宗旨的非赢利性组织,例如消费者协会、残疾人协会、少年儿童保护组织、动物保护组织以及公益性的律师事务所。由于公益性组织是为了推动和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因此它们对相关公共利益更为关注,可以成为公益诉讼的积极推动者。因此,符合法定条件并符合本身章程目的的团体,应当具有公益诉讼的诉讼资格。
不过对于提起公益诉讼的一般公众和社会团体,是不是所提起的诉讼必须是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才算是公益诉讼这一点上,各种观点之间有一定分歧。换句话说,如果这个诉讼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进行的,但是诉讼本身的意义超出当事人自
己私利的范围,具有社会的普遍性,诉讼的结果对公众利益影响较大,这样的案件是否可以划入公益诉讼的范围。对此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主观论,一种客观论。客观论认为诉讼的提起只要结果客观上促进公共利益的增进,这样的诉讼就应当被看作是公益诉讼;主观论认为原告提起诉讼如果主观上是为了个人利益而起诉的,虽然客观上对其他人也有利,不能认为是公益诉讼,必须主观上是为了公众利益起诉的才是公益诉讼。事实上,从前面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讨论中人们知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往往相互交织,有些时候对诉讼的性质的判断完全根据当事人的主观目的判断不是最恰当的,只要诉讼活动的结果具有公益性质,应当视为公益诉讼。实际上,现在社会公众比较一致的观念都承认那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诉讼是公益诉讼,在第一章中所介绍的公民个人提起的部分诉讼案例就是证明。因此,在公益诉讼的定义中对利害关系的强调要有适度的节制,即要允许无利害关系人提起公益诉讼,也认可有利害关系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公益诉讼
对公共利益及其保护机制的分析,实际上已经暗含了对公益诉讼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公益诉讼是与私益诉讼相对而言的概念,它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团体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相对人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也就是说,公益诉讼是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对于个人或组织提起的违法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进行审理并判决,以处理违法行为的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这是按照适用的诉讼法的性质或者被诉对象(客体)的不同划分的;按照提起诉讼的主体公益诉讼可以划分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前者称为民事公诉或行政公诉,后者称为一般公益诉讼。
不过,公益诉讼不是一种单独的诉讼形式,而是一种以诉讼目的为基准界定的概念,旨在描述检察机关、公益性团体或个人所进行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诉讼活动。与维护个人和组织自身的合法权益的私益诉讼相比较,公益诉讼的诉讼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法律授权,可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并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违法案件、确认权利义务关系,制裁违法行为,以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公益诉讼当事人中的原告既可以是直接受到违法行为侵害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可以是没有直接受到违法行为侵害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即只要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侵害了国家利益,或者侵害了社会管理秩序,对国家或不特定的人的合法权益构成损害或具有潜在的损害可能,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有权代表国家起诉违法者,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之所以有权起诉违法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主要因为,原告作为国家主人,有权利也有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同时,国家、社会和个人(或组织)的利益是一致的,三者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必然有个体利益受到损害。因此,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实际上是维护个体利益。如果一个诉讼是出于维护公益的`的目的而提起的,既实现了公共利益,同时也满足了当事人的愿望,这样的诉讼也应该属于公益诉讼范畴。
基于罗马法“诸法合一”“民刑不分”的立法体例,公益诉讼并未分为刑事、民事等方面的公益诉讼。只是近代,诸法分离,公益诉讼制度也有了相对具体的划分,诸如:刑事公益诉讼、经济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劳动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等等。
因此,公益诉讼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益诉讼泛指一切为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它既包括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的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诉讼:也包括公民、法人和一切非法人组织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的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诉讼。而狭义的公益诉讼则仅指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提起的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诉讼。就目前中国的司法实践来看,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狭义公益诉讼,即: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提起的公诉,但是否可以由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目前理论界争议颇多,尚无定论。中国目前仅在诉讼领域开展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在私分国有资产一案中,人民检-察-院作为民事主体参与其间,为国家挽回损失,行使公益诉权。
公益诉讼
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发展,各类民事公益违法行为呈现出“潘多拉盒子”打开时的“壮观”场面。具体表现在:(一)通过非法手段侵害、破坏、浪费公有资产,特别是国有资产的事件层出不穷,数额越来越大,可谓“举国震惊”、“世界瞩目”。(二)垄断、限制竞争、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价格违法等公益违法行为充斥于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三)环境污染等各类公害事件此伏彼起。针对这些痛心疾首的各类民事公益违法行为,中国加大了行政执法的力度。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行政机关的权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行使和发挥,“挂一漏万”似乎成了行政执法的一大特色风景。针对行政机关“挂一漏万”,作为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权和司法机关却只能“隔岸观火”,而侠义之士的“路人”又难以“拔刀相助”。大家只好一起听任这种抽象的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小额多数”的“易腐权利”腐烂下去。本文即试从人公益诉讼的特征及目前的中国的法律现状论述中国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