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经典4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广泛应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风险以及保护股东利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以及合规经营而建立的一系列规范、流程、制度和措施。本文将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稳定经营至关重要。通过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流程,企业能够规范内部各项业务活动,减少管理者的随意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能够帮助企业建立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和防范各类风险,保护企业的资产和利益。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是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基础,能够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降低成本也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规范和标准化的流程,企业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能够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此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能够帮助企业合规经营,降低法律风险。通过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流程,企业可以确保自身的经营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合规意识和文化,提高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最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需要全员参与和共同努力。企业管理者应该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将内部控制纳入企业战略和管理体系中,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领导和监督。同时,员工也应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遵守内部控制规定,共同维护企业的利益。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稳定经营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可以提高经营效率、降低风险、保护股东利益、合规经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二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范、流程、制度和措施。本文将从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素、建立和执行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它包括企业的管理理念、价值观、组织文化等。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通过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和防范各类风险。控制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操作,包括制定规章制度、建立流程和岗位责任等。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机制,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保证,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首先是风险评估,通过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关键风险和控制目标。然后是制定规章制度和流程,通过明确的制度和流程,规范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接下来是培训和沟通,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和沟通,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和素质。最后是监督和评估,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然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制度执行不到位,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不理想。其次是制度过于僵化,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程缺乏灵活性,导致制度无法适应变化的经营环境。再次是员工缺乏内部控制意识,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意识的缺乏,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最后是监督和评估不到位,由于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估不够重视,导致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保护企业利益、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可以规范各项业务活动,降低风险,保护股东利益。然而,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努力,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三
一、问题的提出
内部控制是全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由此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内部管理规范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的可靠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实行授权与批准、对资产实行控制、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经营保管职务分离。由于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重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呈上升趋势,如“巴林银行”、“安然事件”等,这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及国内银广夏、郑百文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会计做假事件,引起了中国会计学界对内部控制课题研究的重视。一年前成立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不久前在北京召开了全体会议,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具体规范讨论稿进行了深入讨论,此举意味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有待加强
尽管财政部已颁布了多项内部控制规范,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适合于各种类型单位的内部控制框架,也缺乏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指南,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无法准确地适用已有规范进行操作。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从而缺乏有效的内部评价机制,管理控制的弱化导致了经济犯罪案件的不断发生。
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高层领导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真正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董事会的作用相对弱化。
(二)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动力不足且普遍存在由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在企业所有人即股东和企业管理层的委托关系不完善,企业高管人员兼职的现象比较普遍,由内部人控制企业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因为没有人愿意制定出束缚自己手脚的控制制度,所以管理层对建立约束自己的制度积极性并不高。另外,由于内部控制的成本是由企业自己承担的,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效益却是长远的、隐蔽的,这也导致了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动力不足。
(三)风险意识差,企业内部控制依然薄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高,但是,从目前一些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风险控制的有效机制。能否搞好内部控制工作更多的是取决于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如果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就有可能错误地做出估计和判断,导致错误的决策,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四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的核心地位
由于国有企业根深蒂固的集权管理,改制后的企业并未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经理层集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在这种状态下要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无异于纸上谈兵。解决的对策是理顺现有的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执行的职责明确、岗位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所有员工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才会有动力去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董事会应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执行负责。因为对于董事会来说,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是为了保证企业有效运行,完成各项目标,保证企业各项政策及董事会决议得以贯彻执行,解决会计信息不对称,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手段,所以董事会责无旁贷。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任何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都离不开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不例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提高中高层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对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管理人员的任用,我们可以实施经理人员代理制。代理制是指企业对决策的执行层人员实行公开的招聘,以录用具有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对本企业实施全面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采取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吸引那些善于经营与管理的人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可以对代理人实行灵活的激励与制衡措施。
财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质任,因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最基础的环节。(1)积极推行基层财务负责人委派制。通过竞聘上岗,选拔德才兼备的财务人员走上业务领导岗位,制订基层财务负责人的工资薪酬考核奖励办法。专门成立考评小组,对他们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地考核,广泛听取工作单位相关人员对他们的评价。基层财务负责人对委派方全权负责。基层财务负责人实行任期两至三年,在同一单位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个委派期。在任职期间如发现不良行为,可以实行解聘,真正做到能上能下。(2)加强对全体财务人员的管理。要对企业系统内的财务人员的结构进行统计与分析,有计划地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整体素质,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制订一些合理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全体财务人员工作热情、学习热情及创新能力。
(三)加强预算管理,做好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目标利润为导向,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编制全面的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投资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和人力资源预算等
等,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方面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各项预算严格执行。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预算执行情况差的单位进行惩处,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与有效性。
(四)找准关键控制点,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制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有抓住关键的控制点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控制点是指业务流程和单位经济活动中那些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关键控制点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哪一个控制点能够最好地衡量业绩;哪一个控制点能够反映重要的偏差;哪一个控制点能够以最小的代价纠正偏差;哪一个控制点能够最为有效。
内部控制的重点是防范风险、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发生,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指分析和辨认实现有关目标可能发生的负面风险,以便形成确定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的依据,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企业必须制订与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定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的相关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各种不同风险。例如,随着企业投资的增加,企业应特别关注资金使用上的风险,应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评估重要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明确规定相关法律责任。要严格执行资金使用手续,防止资金使用随意支付,杜绝各种浪费行为。
(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既是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又是控制有效性的确认者,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1、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并且是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从目前来看,企业内审机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因此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力量。一方面,要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充实审计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套操作性强的考核奖惩制度,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要实现审计职能的转变。从目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来看,还主要立足于基层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专项审计等,而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评价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因而,舞弊行为、违规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今后有必要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探索风险导向审计,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和延伸度,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力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四、几点思考
(一)内部控制定位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其内部涉及到法律、经济、利益调整等,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从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标准来看,大多将内部控制定位于标准方向,没有上升到强制规范的法律层面。在我国目前人们法律意识不强、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缺乏、人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的环境下,未来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的定位应上升到法律层面,使其具有法制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和在企业经营管理具体工作中加以运用。
(二)内部控制的制定模式
目前现行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分行业制定。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模式,既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统一标准来管理。未来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模式,由国家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主导制定,使其具有权威性。
(四)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实施
最近,财政部副部长、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主席王军同志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执行,是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的灵魂,这一论断揭示了内部控制的实质。从我国内部控制近几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发生大案要案的企业,实际上都有内部控制规范和标准,有的条条框框还很细,但就是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由此可见,切实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是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发挥最大效力的根本保证。
上一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下一篇:判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