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论文(精选3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论文 篇一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科举制度的滥觞与进化不可忽视。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完善和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考试选拔制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科举考试内容过于注重经典文化,忽视对实用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导致官员们缺乏实际执政经验,难以应对国家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此外,科举制度对于贫苦家庭的子弟来说,晋升官员的机会极为有限,导致社会上阶级固化,社会流动性降低,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失灵也是其衰亡的原因之一。科举制度本意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官员们往往贪污受贿,通过金钱和关系操纵考试结果,导致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破坏。这种腐败现象不仅使得能力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应有的机会,也使得不称职的人才得以晋升,严重影响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再次,科举制度与时代的不适应也是其衰亡的原因之一。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建立和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逐渐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科举制度在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和现代化浪潮的挑战时表现出了明显的无能为力,无法为国家找到合适的人才来应对这些挑战。同时,科举制度对于女性和少数民族的排斥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科举制度的僵化和固守传统也是其衰亡的原因之一。科举制度对于官员的选拔标准过于固化,只注重对经典文化的考核,忽视对实际能力的评估,使得官员们缺乏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科举制度对于新思想的排斥也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这种僵化和固守传统的现象使得科举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主要包括科举制度的滥觞与进化不适应、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失灵、科举制度与时代的不适应以及科举制度的僵化和固守传统。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导致了科举制度的衰落。然而,科举制度的衰亡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无用,在推动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论文 篇三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论文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是我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科举制度从它诞生之初,就预示着它的必然衰亡。
封建统治者采用科举制度,目的是为了笼络知识分子,维护自己的统治。狭隘的阶级利益,使这一制度从一开始就有消极因素。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进士在榜前列队走过时,就非常高兴地对侍臣说:“天下英雄在吾彀矣!”(入彀就是入圈套)可见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使英雄就范的手段。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制度本身的弊病日益显露。特别是到了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中,考试问文体必须用八股文,考八股文时,必须以四书五经来命题。这就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将他们的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他们只能“代圣贤之言”,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阻碍了思维的独创性,更不能联系实际。而到了近代,随着国外先进思想的不断传入,西方的各种政治制度先后被介绍到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思潮,这种死板的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也就
成了历史的必然结果。科举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逐渐丧失,是其衰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隋朝以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世袭制”,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征辟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上述无论哪一种选官制度,大多以门第为主要依据,一般人根本没有做官的希望。而科举制从其诞生之初,就一改以前选官重门第的做法,它将选拔官员和学校教育、考试制度相结合,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选拔官员中的长官主观意志,为一般士人和平民提供了走上仕途的机会,确实使一些出身贫寒,但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得到任用,因而科举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它得到了普通读书人的欢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和走进上流阶层的.桥梁。
到了近代,外敌的入侵、领土的割让、赔款的支付,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纷纷从中自省,认识到,四书五经固然重要,但是,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近代技术,使国家早日强大,则更加重要。加之,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入,许多接受民主思想的学生们,感受到民族危难的刺激,逐渐走上朝廷的对立面,这样,科举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就进一步地受到削弱,并最终丧失。社会基础的丧失之时,就成了科举制度的衰亡之时。